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张爷爷从小就跟李师傅学习捏泥人技术,现在他传承着李师傅的手艺,捏出的泥人惟妙惟肖。
B. 从事多年建筑工作的梁工程师辞掉工作,与老伴和儿孙们一起回乡下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
C. 城市绿化只有因地制宜,把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更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D.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农村家家户户的喜事接二连三,络绎不绝,让人倍感欣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钢盔 竹杆杆 喃喃自语
B. 时辰 闹灾慌 心事重重
C. 温顺 皱巴巴 津津有味
D. 踌躇 痒丝丝 喜出忘外
3、下列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古代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B.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祭神贴桃符,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亦为端午龙舟竞渡之起源。
C.敬辞是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对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老”“足下”“鄙”“愚”等。
D.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体,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赠序是古人专为送亲别友而写的文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4、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
A. 这个大峡谷全长20多公里,谷内怪石嶙峋,溪水潺潺;两边奇峰突兀,层峦叠翠,真可谓巧夺天工。
B. 据笔者观察,近年来我省小型剧目的创作一直比较活跃,涌现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C. 摩拜单车一推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其始作俑者胡玮炜受邀登上央视《朗读者》的舞台。
D. 在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5、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词语
(1)讨贼兴复之效(_________)
(2)以咨诹(___________)善道
(3)先帝不以(___________)臣卑鄙
【2】翻译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
B.《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C.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察纳雅言。
D.在谈及两汉的历史经验时,作者摆出先帝“叹息痛恨”,意在激发刘禅继承先帝的经验做到亲贤远佞。
6、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幽州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7、学校将在中考结束后为初三毕业生组织以“青春如歌一一我们的初中生活”为主题的毕业晚会,邀请你参与晚会的策划工作。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1)请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副切合晚会主题的对联。
一片心 振翅 少年 九万里 报国 鲲鹏
(2)学生会文娱部拟定了以下节目方案,请你按照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格式,结合节目内容,概括第二章和第四章的主题。
第一章:忆往昔 | 第二章:____ | 第三章:炫青春 | 第四章:____ |
演讲:《岁月如歌》视频:《校园生活》 | 朗诵:《老师的目光》 独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民族舞:《爱的奉献》 | 时装秀:《我型我秀》 爵士舞:《快乐指南》 小组唱:《青春向太阳》 | 现代舞:《梦想指路》 朗诵:《未选择的路》 合唱:《少年中国说》 |
8、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子衿》)
(2)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梅花南北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乡如此归!(《南安军》)
(4)韩愈在《马说》一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一曲默写完整。
骊山四顾,___________,_________?只见草萧疏,水萦纡。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9、文学类作品阅读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2】(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_________)→(__________)→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3】(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4】(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活着的灯光
①我曾经纠结于一个问题,一盏灯对于一个盲人的意义,或者说,一个看不见任何事物的人,是否还需要一盏灯的陪伴?一个俏皮的歇后语给了我答案:瞎子点灯,白费蜡。但是母亲却给了我不一样的答案。
②母亲眼盲许久,可是每到傍晚,她还是习惯性地打开灯。我和她聊起这个话题:“看不见东西,点不点灯有啥区别?”母亲说:“这灯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你们点亮的啊!让你们知道,我在这屋子里还活着,不然,连灯都不点亮,和死人还有啥两样。”听完这些话,我心里一惊,真怕母亲的屋子再也不亮起灯来。
③小时候,父亲外出打工的日子里,夜晚,我们含不得点油灯,就依偎在母亲身边,听着野狗在外面低吼,我们感到恐惧。母亲一遍遍地柔声安慰:“别怕,别怕。”为了消除我们的恐惧,她给我们讲故事,讲她自已经历过的寒冷和疼痛。我们如同眼盲者,在那些夜里,母亲是唯一的灯。她把自己千疮百孔的命运点燃,悬挂在我们的夜里。因为母亲,我们在犬吠声声的夜里,依然可以安然入梦。
④邻居过来储灯油,母亲毫不吝音,把自家油灯里的灯油倒出一半。我表达了不满:“我们的灯油还不够用,怎么给了别人那么多啊!”母亲说:“谁还能没个难处呢?这小油灯不只是照明用的,它还能暖人心呢!”那么小的油灯怎么暖心?当时我是想不通的,现在想起来,它真的可以暖人心。小油灯里的灯油虽然少了一半,但油灯反而愈加明亮。
⑤后来,有了电灯,大年初一的夜里,母亲把所有的灯都打开,不让任何一个角落存有黑暗,这对于一辈子精打细算的母亲来说,甚为难得。母亲说:“这是一年的第一天,今天亮堂了,所有的日子就都亮堂了。”
⑥二月二的夜里,母亲不知从哪儿找出两根蜡烛点上,让我跟着她去仓房,挨个角落旮旯照一照,再用木棍敲敲墙,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烛照梁,打打墙,人间蛇虫无处藏。”母亲说,这样照一照,敲一敲,就不招贼惦记了。那时候的每个晚上,只要我们起夜上厕所,母亲定会为我们把灯点亮。从最开始的油灯,到蜡烛,再到后来的电灯,无一例外都是母亲点亮的。我们也习惯于这样的依赖,述速糊糊中喊着:“妈。点灯!”殊不知,这样让母亲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毛病,导致失眠。
⑦多年以前,母亲的眼睛虽然看事物模麴,但还未到失明的地步,我领地去乌镇,夜里。在桥上看水中倒映的霓虹灯光,她说,这灯光真好看,像地以前织的布。如今,我再也无法把一匹锦缎铺于她的眼前。母亲越来越瘦小,她熬着时光,熬着心血,其实是在为我们熬制着可以点亮一生的灯油。
(作者:采成玉)
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活着的灯光》一文脱颖而出。
(1)文章开头说“但是母亲却给了我不一样的答案”,母亲给了“我”什么答案?请用流畅的语言简要概括。(不少于50字)
(2)此文作为获奖作品,将发表在学校的《文苑》杂志上,需要配上一段评论性文字。请你完成这个任务。
写作提示;①从语言表达、人物形象、主旨情感、写作手法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来写;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 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 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 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2】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3】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12、作文
“刷”《现代汉语词典》对其有多重的解释:(1)刷子。(2)用刷子清除或涂抹。(3)比喻除名或淘汰。(4)象声词。生活中还出现了刷洗心灵、刷新纪录,甚至刷白名誉、刷个脸就行等流行话。
请以“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