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句中加点的词语“前面”“缺乏”“非常”“欢喜”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B.“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盛开迟”。
C.《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D.“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只有穿长衫的,才 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孔乙己便 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 住。
(4)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 去了。
A.踱 涨 罩 走
B.走 羞 罩 走
C.走 涨 盖 爬
D.踱 羞 罩 爬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
B.民弗从也(fú) 小信未孚(fú)
C.齐师败绩(jī) 下视其辙(zhé)
D.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í)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随着NBA赛季的结束,诺维茨基宣布退役,他21年的运动员生涯就此戛然而止了。
B. 我们多么希望所有凉山救火英雄都可以平安归来,给他们接风洗尘,抚慰他们的心灵!
C. 扎西平措在获得《中国新歌声》总冠军后,立刻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D. 这起安全事故,是施工单位未对隐患彻底整改而擅自施工造成的,百姓们对此义愤填膺。
5、文言文阅读
李沆传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日:“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②,大营宫殿,蒐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旰食:事务忙不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饲汾水。③蒐坠典:搜寻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下列句中“以”与“以西北用兵”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可以一战
B. 以中有足乐者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 祭以尉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深得皇帝的器重。
B. 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 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 李沆不让真宗知道天下诸事艰难,是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会劳民伤财。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会契丹犯边________
②少有忧勤_________
③旦未以为然________
④大营宫殿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诗歌赏析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选出错误的一项 ( )
A. 这首词上阙叙事,描写了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下阙抒情,表达自己希望报国守边的愿望。
B. 这首词词调铿锵有力,造成一种粗犷、高远的氛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
C. 这首词善用典故,词人以孙权和魏尚自比,表达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D. 末句运用比喻。“天狼”指造成宋朝边患的西域和辽国。
【2】这首词刻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
7、仔细阅读下面结构图,准确调理地介绍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60字左右)
8、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____、你的____、你的____。
(2)_______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________。
(4)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啥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大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的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热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摘自《十月》2017年第五期)
【1】文章写“消逝的灯火”,为什么从“现在的灯火”写起?
【2】那些“消逝的灯火”带给“我”哪些“温暖和亲切的回忆”?请简要概括。
【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消逝的灯火”的含义。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才华变成能耐
游宇明
①指称一个人做事有能力,吾乡不说此人很有才华,而说他蛮有能耐。所谓能耐,就是能力加耐心、耐力的意思。仔细想想,能耐这个词儿,真的韵味无穷。没有耐心、耐力的培育,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显不出才华。
②一个人当然需要才华,有才华,我们做事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有才华,我们才能探知事物深处的秘密,站立于生活的潮头。李白喜欢喝酒,并没有变成酒缸,而是“斗酒诗百篇”;曹雪芹“举家食粥”,并没有沦为乞丐,而是写出了反映一个时代的巨著《红楼梦》。齐白石进北京时不被画界承认,但他的独特风格却吸引许多购画者……这些都是才华改变个人生活的典型例子。
③然而,才华这东西像是火焰,爆发的时候非常耀眼,但爆发第一次之后是否有第二次、第三次,没有谁知道。此时,耐心会走上前台,牵着才华的手爬山沟、涉大河、攀高山、过险滩,有了它做伴,才华一次次地获得了命运的舞台,一次次地被别人察觉到。
④像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才华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他能力平平,有了那么五年、十年历练,你会感到此君像是变了一个人,他说的话是那么得体,他办的事是那么干净利落,他获得的成就是那么辉煌,这一切都是耐心、耐力的功劳。
⑤正如最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因为有了对耐心、耐力的培育,我们才可以储备充足的知识和经验,我们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才会越大。更重要的是,耐心给我们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们能够掌控自我,获得生活的智慧,而不是,面对生活的各种不如意,以无可奈何自暴自弃的状态或者发火呵斥暴力攻击的方式,让生活,人际,家庭和事业变成一团乱麻,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只是,现在有的人不太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将才华看做是一张塑料布,一经购买就可以永远拥有。有的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比如暑假让他上绘画班,寒假让他上奥数班,但家务事不想要孩子插手,怕伤了他的小胳膊;走点远路心疼不已,觉得对不住孩子;孩子受一点点挫折,就愤怒得像个公鸡,恨不得找给孩子挫折的人决斗……这种人可以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但绝对培育不出孩子的能耐。
⑥因此,我们说只有将才华跟耐心、耐力结合在一起,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否则,才华很可能变成偶然一现的昙花。吾乡有个曾国藩,此君当年位居六个汉人大学士之首,被时人称为“曾相”。曾国藩当然有才华,写文章成为“湘乡派”的领袖;打仗,他能够凭一支民兵武装击垮太平天国的军队。然而,曾国藩最初几年跟太平军交手,并不占优势,还曾遭遇过重大危机。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如果曾国藩没有巨大的耐心(当然也有部下和友人的帮助),他后来的仗肯定打不下去。
⑦让能力开路,让耐心、耐力伴行,我们的一生才会有真正的远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⑤段的论证结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第⑤段中提到“耐心给我们一种平静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平静的力量”的理解。
【4】第⑤段中举有些家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5】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才华改变个人生活,因为有了才华,我们做事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我们才能探知事物深处的秘密。
B. 才华需要时间的滋养才能成长,它不是一旦培养了就可以永远拥有的。
C. 面对生活的各种不如意,自暴自弃或者暴力攻击,会让生活,人际,家庭和事业变成一团乱麻。
D. 如果没有耐心、耐力的培育,人们就一辈子也显不出才华。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锦书谁寄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 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信的最高尊敬。
【1】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
【2】结合语境理解“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的含意。
【3】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此现象的态度和情感。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请以“ ,我心中的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要鲜明;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④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