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长江不仅哺育了我们这个民族,也滋养庇佑了无数生灵,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
B.商家为追逐丰厚的利润殚精竭虑,从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导致电动平衡车事故屡屡发生。
C.陶公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喜好读书,不求甚解。每当对书中的要义有一些领会时,便会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
D.网络主播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或许不难,但要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也并不简单。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受地于先王
B.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徒以有先生也
C.行道之人弗受/无奔走之劳矣
D.言和而色夷/挺剑而起
4、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A. “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 “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 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 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留取丹心照汗青
(2)躬耕于南阳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当奖率三军
【2】下列对《过零丁洋》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 颔联将国家命运的坎坷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 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注)①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②过:经过。此句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③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1)这首诗首句以“凉风”开头有何作用?
(2)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学校开展“生命至上、同心抗疫”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①公益先行暖人心
校志愿者团队的小文同学“我为抗疫做贡献”的主题,准备录制公益演讲视频。以下是拟定好的演讲提纲,其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第一,加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外出就餐一定要使用公勺公筷。第二,保证睡眠。因为良好的睡眠可以增强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但是特殊时期,保证每天7—8小时良好睡眠比什么都重要。最后,平和心态,放松心情。
②即席发言明事理
在“公勺公筷行动”的主题班会课上,同学们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以下为小组发言片段,请你根据语境,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明同学:“中国人的餐桌承载着太多的情感,比如,长辈关爱小辈往往体现在把盘子里的肉一块块地往小辈面前夹,或者夹起来直接送进孩子的嘴里,说明关系很亲近。使用公勺公筷,仿佛是在故意拉远和对方的距离,这样就很做作,还是别用了。”
小健同学:“ 。”
小康同学:“小健,我赞同你的说法,我也支持使用公勺公筷!”
③倡议健康你我他
为了降低传染病传播概率,专家建议,除医护人员外,人们使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洗手应不少于20秒。校学生会在网上发起了关于如厕后“科学洗手”的情况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调查项目 | 调查结果 | |||
如厕后洗手时长 | 0—3秒 | 4—10秒 | 11—20秒 | 大于20秒 |
35% | 45% | 17% | 3% | |
洗手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情况 | 不使用 | 偶尔使用 | 经常使用 | 每次都用 |
17% | 20% | 50% | 13% |
请阅读图表,针对以上情况,向同学们提出两条科学洗手的建议。
8、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 ,蜡炬成灰泪始干。
(2)会当凌绝顶, 。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运用典故,表现出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心情的句子是:“ , 。”
(6)人们常常引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 , ”来表达临危受命,极力效忠之意。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土炕记忆
李晓菊
①关中农村,土炕家家都有。我生在农村,土炕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可以说,涉世最初的温存是她给的。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她的古朴、温情和神圣一直让我心存敬意……
②土炕是生命中心,乡村统领。
③记忆中,每天早上起床后,祖母总是用一把糜子秆做成的笤帚把土炕来来回回扫上好几遍,然后将暖床的被子铺得整整齐齐。待吃饭时,掀起被子,炕中间放一正方形木盘子,盘里的图案和油漆在乡下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浸泡得失了本色,越来越模糊。木盘里通常是两三碟小菜,一盘馒头。那时生活条件不好,物资相对贫瘠。餐盘里多以萝卜白菜为主,吃肉乃是年节盛事,平日里只能靠鸡蛋将就开荤。祖母炒鸡蛋时放油很少,炒出来的鸡蛋总会带一点焦黄。但对年幼的我们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炒鸡蛋出锅后,祖母通常会先夹一个鸡蛋馒头,然后从中间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解馋。那略带焦糊的醇香令我记忆至今,每每想起,便觉得无限温暖。
④土炕是温暖港湾,浸染着童年朴素日常的温情。
⑤炕头最热闹的时候是每日睡觉前。媳妇娃娃热炕头,修来的福气呢!这不,忙碌了一天的大人都会早早上炕的,小孩子自然不例外,玩耍归来后顾不上认真洗脸就匆匆爬上土炕。尤其是寒冷的冬日,只要看一眼土炕,人们心中便会陡然升起一股子温暖。记忆中,飘雪的黄昏,父亲搬一张小方桌放在炕中央,我和弟弟拿出各自书本,临桌而坐,静静书写。母亲在一旁穿针走线,时不时停下手里的活,探过身来慈爱地看看我俩的字。父亲捧一本厚厚的书坐在炕尾慢慢细读。
⑥隔三差五,母亲也会把加了盖子的发面盆放到炕角发酵。偶尔,还有一小盆生的黄豆芽静静躺在热炕上。记忆中那一颗颗黄豆,出的芽弯弯扭扭,密密匝匝挤在一起,一天天变粗变长,惹得我和弟弟时常偷偷揭开盖子拿出来比比长短……。
⑦土炕是乡土文化的纽带,传递着浓浓的乡土暖意。
⑧逝去的岁月里,土炕一直是乡土生活的主角,她和纯朴乡亲们一起熬过岁月,沉浸着虽然苦涩但却弥足珍贵的人生百味。无论何时,温暖的土炕永远是农人的精神归依。
⑨小时候冬天特别冷,每年冬天,大多数小孩的手背、脚跟和耳朵都会被冻伤或生疮。因为整天跟在一群男孩子后面疯跑,我的双手也不可幸免地成为冻疮“沦陷区”。祖母便用土方给我疗伤:大雪纷飞时,用铁脸盆盛满雪,放在火炉上消融后放入茄子根煮沸,待水温合适时浸泡患处。完了抹上凡士林,放到土炕上烙。盼了多少场雪,洗了多少回,烙了多少次,我早已记不清了,但每到冬天,我总是禁不住想起儿时在土炕上烙手的情景。
⑩如今农村,变化之大,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旧时代缩影的土炕已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几年,各式高档家具的入驻已然宣告土炕为王的时代已成历史。
⑪“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时光荏苒,年龄渐长的我越发痴迷那些沾染了时光,承载着乡情的老物件,尤其是那洋溢着温情的土炕。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舍不得土炕就此消失,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因为躺在它上面能触摸到童年……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8年第8期)
【1】本文围绕“土炕记忆”写了“我”与“土炕”哪些事?请分别概括。
【2】如何理解“在我看来,土炕是有形的,但似乎又无形”这句话?
【3】根据要求,品味句子。
(1)炒鸡蛋出锅后,祖母通常会先夹起一块鸡蛋,然后从中间掰开,分给我和弟弟解馋。(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
(2)记忆中那一颗颗黄豆,出的芽弯弯扭扭,密密匝匝挤在一起,一天天变粗变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4】简要分析第⑦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请分别分析第⑪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再奢华舒适的床也替代不了她在我心里的位置”以及链接材料中“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原因。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年,面包飘香
李家同
①我一直很喜欢好吃的面包,清大门口有好几家面包店,我每家都去过,哪一家有哪一种好吃的面包,我都知道。
②最近几个月来,有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送的人是一位年轻人,我住的公寓管理员问他是谁,他不肯说,他说他的老板是李老师的忠实读者,听说李老师喜欢吃面包,所以就送来了。这些面包果真高级,我在全台湾各个面包店去找,都没有找到这种面包。
③有一天我回家,看到那一位年轻人正要离开,我偷偷地尾随其后,居然找到了那家面包店。
④进了门,迎面就是扑鼻而来的法国面包的香味。大师傅注意到了我。他问我是不是李老师,我说是的,他说老板关照,如果李老师来,就要接受特别照顾。
⑤我坐在小圆桌旁边,看到外面一棵树的影子,正好斜斜地洒在窗子上,这扇窗是有格子的那一种,窗帘是瑞士白纱。这看来面包店的老板很有品位。
⑥大师傅拿了一个银盘子进来了,原来他准备了一套下午茶来招待我。大师傅陪我一起享受,因为这些食物才出炉,吃起来当然是满口留香,但是大师傅说,还有更精彩的在后面。精彩的是什么呢?
⑦是一种烤过的薄饼,卷起来的,里面有馅,我一口咬下去,发现薄饼里有馅的汁进去了,馅已经很好吃,因为馅汁进入了薄饼里,饼本身也好吃得不得了,当我在又吃又喝的时候,我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大批食客也在享受每天出炉一次的烤卷饼。
⑧大师傅告诉他们,每天只出炉一次,现烤现卖,也不外带,因为这种饼冷了就不好吃了,每人只能买两块,但是老板免费招待咖啡或红茶,我都不敢问价钱,我想凡是免费招待茶或咖啡的食物,一定不会便宜。我看了一下这些食客,都是新竹科学园区工程师样子的人,有一位还告诉别人,他吃了以后要赶回去加班,这些食客也很合作,吃了以后自动将店里恢复得干干净净。
⑨我对这家店的老板感到十分好奇,就问大师傅能不能见到他,大师傅说他一定会来,叫我在一张沙发上休息一下,他去找老板来。
⑩老板还没有来,却来了一个小伙子,他拿了一个大信封进来,说老板要我看一下。我拆开信封,里面全是算数的考卷,考的全是心算的题目,比方说15×19,答案就写在后面,学生不可以经过一般的乘法过程,而必须经由心算,直接算出答案来。
⑪我想起来了,十年前,我教过一个小学生,每一次教完了,他就要做心算习题,一开始他不太厉害,后来越来越厉害,数学成绩也一直保持在95分左右,可惜得很,他小学毕业以后,就离开了新竹,我再也教不到他了。他家境十分不好,我也陆陆续续地听到他不用功念书的消息。我虽然心急如焚,但鞭长莫及,毫无办法。
⑫我曾经去看过他一次,还请他到一家饭馆去饱餐一顿,那时他初一下学期。我劝他好好念书,至少不可以抽烟,不可以打架,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嚼槟榔。他都点点头,说实话,我只记得他当时叛逆得很厉害,一副对我不理不睬的模样。
⑬这个孩子后来没有升学,我听到消息以后,曾经写过一封信给他,第一劝他无论如何不要去KTV做事,第二劝他一定要学一种技术,这样将来才能在社会立足。我虽然写了好几封信给他,他却都没回。
⑭就在我回忆往事的时候,老板走进来了,原来一进门时看到的大师傅就是老板,也就是我当年教过的学生。他说他进入中学以后,因为家境非常不好,不仅没有钱补习,有时连学杂费和营养午餐费用都交不起,他知道他绝对考不上公立中学,也绝对念不起私立高中,只好放弃升学了。
⑮他很坦白地告诉我,他是很想念书的,但是家境不好,使他无法安心念书,有一次他跑进清华大学去玩,看见那些大学生,心里好生羡慕,回家梦见自己成了大学生,醒来大哭一场。
⑯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我的信,他以为我会责备他放弃升学的,没有想到我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我只是鼓励他要有一技之长,他想起我曾带他去一家饭馆吃饭,吃完以后在架子上买了一大批面包送他,他到现在还记得那批面包有多好吃。
⑰初中还没有毕业,他就跑去那家餐厅找工作。也是运气好,他一下子就找到工作了,从此以后,他就一心一意地学做面包。两年前,他自己创业,开了这家面包店。
⑱我的学生虽然从来没有回过我的信,却始终对我未能忘情。我当年劝他要学得一技随身,他现在岂止一技随身,他应该是绝技随身了。
⑲在我要离开以前,我又考了他几题心算的题目,他都答对了。他送我上车的时候问我:“李老师,你有好多博士学生,我可只有初中毕业,你肯不肯承认我也是你的学生呢?”我告诉他,他当然是我的学生,而且将永远是我的得意高徒,我只担心他不把我当老师,毕竟我只是他的家教老师而已。
⑳他知道我将他看成我的学生,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带给了我无比的温暖。我其实什么也没有教他,只教了他两件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没有想到这两句话如此有用。
(选自《美文选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面包”为线索,记叙了学生在“我”的关心和鼓励下成功创业的故事。
B.听到学生不用功念书的消息,“我”虽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
C.文章第⑦⑧两段具体表述了“精彩的在后面”的内容,都是正面描写。
D.对“我”的几封信,学生都没有回,最终他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师恩。
【2】李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他)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这个笑容带给了我无比的温暖。(赏析加点词语)
(2)我坐在小圆桌旁边,看到外面一棵树的影子,正好斜斜地洒在窗子上,这扇窗是有格子的那一种,窗帘是瑞士白纱。(赏析句子)
【4】作者在文章中设置了哪些悬念?请简要概括。
【5】结合全文,你认为面包为何能“飘香”?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烤饼里的深情
王举芳
①林子拿出一块烤饼递给我说:“有一家新开的烤饼店,老板的促销方式真新颖,他说饼要是与妈妈一起吃,拍张合照给他,可以返还一半钱。”
②路过烤饼店,长长的一队人排着等买饼,熙熙攘攘,好不热闹。闲来无事,我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
③“老板,我妈妈非常喜欢吃你烤的饼,看,我和妈妈的合照,我发给你。”
④“好,返还你的钱是用饼代替还是给您现金呢?”
⑤“饼,另外您再给我来三个饼。”
⑥“好唻。”
⑦就在这样的重复节奏里,半个小时后,终于轮到我,我仔细打量着老板:洁白的卫生帽下露出鬓角的霜白,笑纹满脸都是岁月的痕迹,看上去是个接近六旬的老人了。我说我要两个饼,他说记得与妈妈一起吃,拍张合照给我,返还一半钱。我点点头。拿着饼往家走,突然有些难过,他不知道,在一年前,我的妈妈病逝了。
⑧一个人吃着烤饼,想念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有些伤心,也有些美好。
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路过烤饼店,店里没有顾客,老板一个人坐在那里,望着满墙的照片发呆。那些照片都是顾客和妈妈的合影。我走了进去。他立即起身招呼我。
⑩“带照片了吗?”他问。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在凳子上坐了下来。我说我妈妈一年前去世了,我没有妈妈了。我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端了一杯热白开水放在我面前,在我对面坐下来。他说是啊,妈妈没有了,就再也没有妈妈了。但妈妈不会远离,她一直在。
⑪有雨的天气,适合诉说一些往事。他轻缓地说:我童年的时候,日子穷啊,一家的白面没有多少,只有过生日时,妈妈才会给我做烤饼吃。那一年爸爸病逝,欠了很多债,生日别说是吃烤饼了,连口干粮都没有。妈妈抱着我欲哭无泪。前邻居知道那天是我的生日,我和她家的孩子是同一天生日,特意送来了一个烤饼,还有一点白糖。白糖在热热的饼上融化,黏黏的,甜甜的,真香。长大后远离家乡,常想起那带着糖的烤饼。现在做梦都觉得嘴巴甜甜的。他的脸上溢满幸福。
⑫临走,他给我两个饼,执意没收钱。
⑬我对林子说,从没见过这样做生意的。林子说:“我摸查了这个老板的底细,他在A城拥有很大的公司,现在交给他儿子打理了,根本不差钱。要是这烤饼能白送就好了。我妈妈特别喜欢吃。”我白了林子一眼:“想得美!”
⑭还真让林子美着了。没过几天,老板又推出新的促销方式,说只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光顾该店的前十名顾客,凭身份证免费赠送烤饼,此前的优惠继续。
⑮一个敢于做亏本买卖的老板,图的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更让我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
⑯一个星期后,老板又出新花样,说只要在吃烤饼时,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分享,拍一张照片传给他,就可以享受优惠。这是嫌赔得不够多吗?
⑰我终于忍不住,对老板说:“您这样做生意很快会把店赔掉的。”
⑱他说:“我开烤饼店本来也不是为挣钱。”看我疑惑的样子,他继续说:“妈妈最喜欢把自己做的烤饼分给左邻右舍,看着别人喜欢,她就欢喜的不得了。90岁的妈妈,手把手教我做烤饼。几天后,我独自成功制作出了烤饼,妈妈尝了一口说和她做的味道一样。那晚她睡得很安详,再也没有醒来……今天,是她去世后的三七。”他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⑲我也禁不住泪光盈动。母亲的爱,总是这样平凡,细小而又伟大。
⑳克制悲伤,把温情分享。一个个烤饼,凝聚着一个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和最深情的缅怀。
【1】文中烤饼里饱含哪些深情?
【2】从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第⑩自然段中说“但妈妈不会远离,她一直在”,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4】第⑪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5】老板用了哪些促销方式? 他为什么这样做?
12、生活中,许多东西虽然如风一般掠过,却给我们留下永久的怀想,面对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有哪些感慨在你的心头微微荡漾呢?
请以:“ 在风中飘扬”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1)请你从“温暖”“快乐”“幸福”“歌声”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问题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