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女排亚锦赛夺冠,主力队员朱婷也因此跻身世界最佳主攻手之列。
B.斯文•赫定坐着船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俯瞰,感叹这里的美景。
C.为了争夺迅猛增长的消费者的在线注意力,一场社交网络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D.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和沁人的花香相得益彰,无锡处处春意盎然,美不胜收。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说》《陋室铭》中,“说”“铭”分别指古代的一种文体。“说”一般是用韵的,“铭”是叙事兼议论。
B. 《二十四孝图》和《无常》都出自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前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乡间迎神赛会时无常的形象,后者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C.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钱塘湖春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为“苏东坡”。
D. 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
B. 下列情节和关羽有关: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C. 桑桑成绩好,人品也不差,为了集体他会从家里拿来十几把镰刀
D.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充满着奋斗的精神。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向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枢楼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例,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能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爵,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螟(_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
(3)游人去而禽鸟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自然段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B. 选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C.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刻画出一个因仕途不得意买醉逃避现实的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 “树林阴豁,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6、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写“愁”,与李清照《武陵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海棠红近绿栏杆”,从情与景关系而言,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的器皿较少,而小马、小家畜、小家禽数量较多,均具丰美的艺术形态,尤以各种人物的陶俑,以及超自然形象的魌头,最具艺术价值。唐三彩是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烧制过程中,用含铜、铁、钴等元素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形成黄、绿、蓝、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色。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请用一种修辞来形容“唐三彩”。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③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请在苏轼的《定风波》和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任选一首,写出题目再默写词的上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①一个女人一旦做了母亲,便会爱自己最爱的人,然后辜负最爱自己的人。
②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她爱外婆,外婆走了,她哭到歇斯底里。母亲没日没夜地守着她,为她担心。可是母亲并不知道,那些天,她正在暗暗生母亲的气:母亲的母亲走了,可母亲似乎不为亲人的走难过,而是担心她。母亲怎么可以这样?她记得很清楚,在她成长的岁月里,外婆对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妞妞,长大了一定要对妈妈好,要让妈妈享福。”外婆这样爱着母亲,外婆走了,母亲却那样平静,这让她很生气,甚至渐渐有了怨。
③对她的疏远,母亲是不安而忧虑的。那天,她再次将母亲放在她书桌边渐渐凉掉的牛奶沉默着端出去后,她觉得母亲哭了,一刹那,她有些悔意,毕竟,母亲对她足够好。那天晚上,她睡下后,听到母亲悄悄走进来。她不想跟母亲说话,闭着眼睛装睡。母亲就在她床边坐了下来,她能感觉到母亲一直注视她,目光里,有些犹豫,有些期待,又有些忧伤。那种可以清晰感觉到的目光,几乎让她快要装不下去了。毕竟,那是爱她的母亲,母亲从来都是爱她的。好在母亲坐了一会儿就站了起来。她偷偷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走到窗边,轻轻将窗帘的缝隙拉严。从窗户到门口,短短的几步,母亲走了好半天。房门近乎无声关闭的那一刻,她的心软了下来,想起她一次次对外婆的承诺,她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④第二天早上,她醒来,起床前想了想,躺在床上大声喊了一声“妈”。母亲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她摇头,笑笑,那是外婆去世后她第一次对母亲笑,然后用曾经对着外婆的有点儿撒娇的口吻说:“妈,你做什么好吃的了?”因为激动,母亲的声音都有些轻轻颤抖:“牛奶,荷包蛋,还有你爱吃的小粽子……”那顿饭,她吃得很多。她和母亲的关系,就这样恢复到从前。在没有了外婆以后,母亲的爱,甚至更加细致和妥帖起来。
⑤高三,是她学习最紧张的一年。最后冲刺的几个月,当她发现母亲头顶冒出的白发时,她愣住了。那天晚上,她忽然变得像个小孩子,坚持要母亲和她一起睡。母亲嗔怪她:“你这孩子。”她嘻嘻地笑:“妈,我答应过外婆,以后一定会对你好。”母亲忽然就哭了。她和母亲再无了隔阂,她长成快乐明媚的女子,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产女。转眼,小宝一岁了。小宝很依赖母亲,像她当年依赖外婆。
⑥初夏的时候,单位组织了一次拓展训练活动,活动有个项目叫心路历程,教练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手指比喻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五根手指,分别代表了女儿、母亲、父亲、自己和一个的朋友。第一个被压下的手指地选择了代表朋友的,下一个她却为难了,最终选择了父亲。再后来,她还迟疑的时间更久,终于选择了自己,但是在最后一个目标的舍弃中,她万分难过,最终,在教练的一再催促下,猛地将代表母亲的手指压倒下去了,那一刻,她心如刀割。
⑦她想起和母亲同睡的那天晚上,她终于问出了那个压在心底的问题:“妈,外婆去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非常难过,但是你不想说?”当时母亲显然愣怔了一下,沉默了片刻,说:“外婆是妈的妈妈,妈当然难过,可是外婆不在了,妈还有你,就觉得坚强,觉得活着有劲,虽然伤心,但不觉得绝望。”
⑧那时,她再也忍不住地泪流满面。无疑,世间最爱母亲的人是外婆,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可是,她和母亲一样,都会为了爱自己的孩子辜负最爱自己的人,哪怕那辜负是无意的,是不情愿的。10年以后,做了母亲的她,终于理解了母亲说过的那四个字:爱往下走。每一个女人做了母亲,爱得再伟大也都存着自私,自私到不愿把爱分给他人,只愿全部交给孩子。她,也一样,一样为爱自己最爱的人,辜负了最爱自己的人。
⑨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而被辜负的人,永远无怨无悔。
(原文有改动)
【1】阅读《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全文,从“她”的角度,填写下表。
时间 | 情节 | 心理/表现 |
外婆去世的时候 | ① | 暗暗生母亲的气 |
那天晚上 | 感受到母亲的目光,看到母亲拉窗帘,挪步出去 | 决定结束对母亲的冷漠 |
高三最后几个月的一个晚上 | 要求与母亲一起睡,并对母亲提起外婆 | ② |
初夏的时候 | ③ | 心如刀割 |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④段画线句子。
母亲几乎是立刻就推门进来了,眼神里有些慌乱,连声问她:“怎么了?做噩梦了?
【3】第⑦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子“原来,母爱就是这样一场重复的辜负”的理解。
【5】文章以“母爱是一场重复的辜负”为标题有何作用?
10、如果冬天来了,那夏天还会远吗?
莫砺锋
①中国地处温带,一年四季分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二十四节气,便将四季的时间平均分配。从立冬到立春,再到立夏、立秋,都是间隔三个月。从历法的角度来看,春天的法定长度便是三个月,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杜荀鹤说得更加明确:“每岁春光九十日。”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春季变得越来越短了。据气象部门统计,2017年南京的春季只有54天,还不足两个月。今年的春姑娘也姗姗来迟,气象部门宣布,南京从3月23日才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比历法上的“立春”(2月4日)晚了47天!但昨天(3月27日)南京的气温迅速升至27度,夏季的脚步声已清晰可闻。看来今年南京的春季会比去年更加短促!《红楼梦》里贾府的四位姑娘,分别取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迎之,又探之,可见春尚未至,然而紧接着就来了惜之!难道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是如此短促,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的四位贾姓姑娘如此取名?
②就自然景观而言,春、夏、秋、冬各有千秋。然而人间贫富不均,贵贱有别,人们对四季的感觉也就千差万别。春秋时代的某个严冬,齐景公身穿狐白之裘,对大臣晏婴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唐的某个酷夏,唐文宗坐在凉爽的殿阁中与诸学士联句,文宗得句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者对严寒、酷暑有切肤之痛,显然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所以普通人更喜爱既不冷也不热的春、秋两季,总是在盛夏酷暑时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在寒冬腊月时盼望着温暖的春天。可惜如今的春季越来越短,自然界中的百草千卉当然也就“春江水暖鸭先知”。至少在南京,春天的花卉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先后有序,而变成扎堆开放。紫金山下的梅花刚谢,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便争先恐后地纷纷开花。这几天到城东来赏花的人熙熙攘攘,大家都明白“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我曾经十分喜爱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但如今的我更想把句中的“春天”改成“夏天”,不知其他地方的读者朋友同意这样改吗?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历法上“立春”的日期一般是固定的,而从气象学意义看,春季开始的时间是变化的。
B.从气象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今后南京的春天一定会来得更晚,变得更短。
C.《红楼梦》里贾府四位姑娘的名字证实了在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南京的春季就很短促。
D.紫金山下的梅花、桃花、樱花、海棠、紫叶李等扎堆开放,是为了满足人们赏花的需求。
【2】文中引用孟郊和杜荀鹤的诗句,又引述齐景公和唐文宗对季节的感受,分别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时间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于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被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过了这天,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活,所以人们欢庆元宵节,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丈化遗产。
(根据相关网络材料编辑)
(材料二)苏州灯事之妙,妙在灯品不断创新,其形制有提灯、挂灯、摆灯,外形有各种亭台、鸟兽、瓜果等。从质料上分,又有无骨灯、荷花灯、珠子灯、罗皂灯、栅子灯、夹纱灯等。在其灯身又集剪纸、绘画,以及挂坠排须、流苏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真个是造型优美、灯饰华丽、色彩鲜艳、花样出奇。有种龙灯,它长有7节、9节、11节、13节之分,其龙头巨口大眼,形神兼备;龙身绘以鳞片,纹饰精彩。舞动时,头逐珠转,身随势旋,动澜翻波,眼花缭乱;十分撼人心弦。又如走马灯、外形如碧瓦飞甍的亭台,灯壁内侧画有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点燃灯中心的蜡烛,始现出精美纹样。又因燃烛后空气对流,灯内壁自动旋转,循环呈现出手工绘制的“庆丰收”“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等吉庆图案或戏文典故,妙趣横生,民间用它作为“时运好转”的象征。
(摘录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板)
(材料三)近几年来,各地逢元宵彩灯大放,今年尤其甚。热闹归热闹,但精髓尽失。过去逛灯,灯是静中有动,灯不动光在晃,而人是动中有静,走走停停,动脑动眼。百姓融入灯彩之中,构成生活美丽画卷,否则也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各地的灯会,基本都是高科技的激情展现,向晚会迪厅的灯光学习,让百姓由参与变成观望,公家破费银子不少,百姓也大大热闹高兴了一番,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热闹中少了过去元宵夜的含蓄优美静谧祥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硬核一不小心丢了。
(节选自马未都《上元灯彩,热闹背后却丢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硬核!》)
【1】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希望通过庆祝活动,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B. 自古以来,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虽然各个朝代的节期各不相同,但夜间燃灯、观灯的习俗始终保持不变。
C. 元宵节的节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节俗活动也从最初的观灯不断增加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内容。
D. 传统元宵灯品材质多样,形态各异,纹饰精美,制作精巧。近年来,各种高科技声光电手段让灯彩越发绚丽夺目。
【2】对照下面的资料,结合三则材料,列出元宵节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条理由。
资料链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热闹中少了过去元宵夜的含蓄优美静谧祥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硬核一不小心丢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12、题目:难忘__________
回首过去,有许多感人的画面令我们难以忘怀,请仔细回味,从中选取给你印象最深的一页,写一篇文章,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得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