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考语文试卷2024年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言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泊牧以谗诛

    A. 成卒叫,函谷举

    B. 不拘于时

    C. 斯用兵之效也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云  ②生物以息相吹也  ③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元宵节)皓月满轮,玉宇无尘千顷碧;紫箫一曲,银灯有焰万里春。

    B. (端午节)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

    C. (七夕节)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调;人来览殿,谁解千年长恨歌。

    D. (中秋节)灯月交辉,伫听笙歌欢四野;雨旸时若,式观丰阜乐群黎。

  • 4、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至今缺乏掷地有声的系统性研究,是针对有“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研究员何兴舟在三十多年前负责了一项全国研究,时至今日,已届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依然在念叨:“要加强基础资料的积累。”2013年初几场雾霾的倒逼,国人幡然醒悟呼吸之痛。国家主要领导过问,全国两会热议。然而,中国雾霾危害究竟几何,无准确答案。

     

    A

    特别

    然而

    B

    尤其

    那么

    C

    仅仅

    /

    然后

    D

    /

    不仅

    而且

    终于

     

     

    A. A   B. B   C. C   D. D

  •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中庸》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深味与妙悟是研究诗歌艺术的特殊要求。

    中国古典诗歌多为短小的抒情诗,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那言外的韵味,尤其需要细细咀嚼。所以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二字,并用以说诗。诗歌艺术是极其精微的,得失往往只在一字之差。而要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微,又决非易事,就连诗人自己也常为此感到困惑。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曰:“余尝问诗于圣俞。其声律之高下,文语之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也。余亦将以心得意会,而未能至之者也。”我们研究古人的诗歌艺术,如果拘于字句的表层意义,而不能品尝出声吻之间字句之外更多的滋味,就无法深入。许多长于诗词的前辈都曾指出吟诵涵泳的重要,在吟诵涵泳之际可以深深品味到诗的意蕴情趣,得诗人之用心。诗歌的品味,既不能穿凿附会,也不能停留在字句上。可以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于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品味到风格,就达到了对诗人的总体把握。

    妙悟二字出自《涅槃无名论》,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悟觉、悟性。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把妙悟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上。妙悟并不是甚么神秘的东西,我们不妨也借用一下,并赋予它以特定的涵义。我们可以说妙悟是对诗歌的一种超常的感受能力和共鸣效果。诗歌创作需要妙悟,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诗歌艺术研究也需要妙悟。这和诗的特点有关。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心理,读者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的心理期待和不同的接受方式。我们有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诗集来读,有时抽出一本小说来读,有时抽出一本回忆录来读。抽取不同的书,我们的心境不同,心理期待也不同。诗和读者的关系是心灵间直接的呼唤与应和,无须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以读者有时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诗人。我们登上庐山,情不自禁地吟诵“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此时自己仿佛成了李白。我们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时,信手引了陶渊明的“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仿佛这两句诗是从自己肺腑中自然流出的。当然,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引起读者的同情,但那是小说家让他所创造的人物去叩打读者的心扉。而诗人却是亲自前来,并把自己的心直接贴在读者心上。所以当读者沉浸在诗里的时候,和诗人已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了。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感受,都可能产生共鸣。而诗的特点规定了诗歌鉴赏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感受能力和共鸣效果。诗歌艺术的研究也是这样。妙悟虽可得之于天赋,但主要还是得之于后天的培养,是由于反复的实践而获得的敏捷性。在正确指导下多读多思,并练习写作,是很有好处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诗歌篇幅虽然短小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所以,深入品味更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从而进一步领会它的精妙之处。

    B.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尤其讲究炼字,但是,语言的精微之处,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都为难和困惑。

    C. 读者品味诗歌,容易穿凿附会或停留在字面表层,所以要向长于诗词的前辈学习,通过反复吟诵,就可品味到诗的意趣。

    D. 诗歌的品味,要讲究渐进性,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力求能读懂诗歌,而后理清意象、把握意境,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风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妙悟本用于禅道,是指一种非同寻常的领悟,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把妙悟移用到诗歌创作上,现代研究者进一步拓展它的涵义。

    B. 文章引用李白和陶渊明的诗作,意在说明,阅读任何一种文学作品,都需要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妙悟的修为,才可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C. 小说戏剧要借助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和读者交流,而通过妙悟,读者可以和诗歌进行直接的心灵交流,把自己当成了诗人。

    D. “妙悟”很容易被神秘化,似乎只有天资聪颖的人才能获得。作者指出,多读多思多写,掌握方法,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达此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游指出“功夫在诗外”,和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表达的意思大体一致,都是强调诗歌艺术是极其高致的,难以用语言道出它的精妙之处。

    B.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品读诗歌另一种方式——顿悟,是无师自通式的领悟,妙悟则更强调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效果。

    C.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用得好,在于它有声音,而且用了比拟的手法,很生动——这样的分析,就是从语言入手。

    D. 民主革命时期,战士们看完歌剧《白毛女》,高喊着口号走向战场;时隔近百年,人们还在寻觅 “荷塘月色”的踪迹,所以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可能产生共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侍坐》)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5)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6)《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孝”这一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2)范仲淹《渔家傲》“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3)《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

    (2)鸟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和杜甫《登高》中“ ______”分别描绘了鸟儿于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

    (3)电影《燕归来》主题曲“似梦似真又相见,悄然燕归来”的歌词,巧妙化用了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

  • 11、名句默写。

    (1)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表达诗人恬淡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景物描写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鱼我所欲也》中能够阐述“高官厚禄如果不合礼义就不应该接受”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表明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闲谈农事和田家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注释:①朱敦儒,宋代词人,本词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②巢、由:巢父、许由,都是古代的隐士。③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以铁索横江拒敌,终为晋人所破。

    【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屯水府”三句,描绘了天上云层聚集,江面波浪翻腾,众水汇流东注入海的景象,肃穆雄浑的气势,体现出词人旷远的胸怀。

    B.“北客翩然”三句,写作者从洛阳逃难到了南方,空有报国壮志,却无报国之路,年龄又一天天老去,暗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

    C.“念伊嵩旧隐”四句,回忆过去与好友游乐于嵩山伊水间的美好隐居生活,而今感觉如南柯一梦,表达出词人对隐居生活的怀念。

    D.“铁锁横江”三句,写了晋军攻破金陵,吴主孙皓被迫投降,作者借用晋军亡吴典故,明写东吴败亡的教训,实为南宋局势担忧。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船”句描绘了千里波涛、云水茫茫的江南美景,而一“略”字,表明作者无心欣赏山水。

    B.本词中的“英雄”是指“抗金的英雄”,而“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指杜甫自己。

    C.“但愁敲桂棹”句中“桂棹”,是船桨的美称,在这里代指“船”,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D.本词由个人的悲欢写到国家的命运,一气呵成,浑然无间,运用了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3】“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三句中,作者引用诸葛亮的典故,陆游的《书愤》也借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请你分别结合这两首诗词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各自用典的作用。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又请令有司储粮科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三日间,章七八上,多中机宜。寇退,进都给事中。景泰元年,言:“流民杂五方,其情不一。虽幸成编户,而斗争仇杀时时有之,宜专官绥抚。”又言:“畿辅旱蝗相仍,请加宽恤。”帝多采纳。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皆从之。帝以兵革稍息,颇事宴游,盛请复午朝故事,立报可。当是时,帝虚怀纳谏,凡六科联署建请,多盛与林聪为首。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乞终制,不许。时两广盗蜂起,所至破城杀将。诸将怯,不敢战,杀平民冒功,民相率从贼。盛与总兵官颜彪破贼寨七百余所。彪颇溢杀,谤者遂以咎盛。六年,命吴祯抚广西,而盛专抚广东。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以御史吕洪言遂止,而以韩雍代抚广东。初,编修邱浚与盛不相能。大学士李贤入浚言,及草雍曰:“无若叶盛之杀降也。”盛不置辨。稍迁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请量减中盐米价,以劝商裕边。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成化三年秋,入为礼部右侍郎,偕给事毛弘按事南京。还改吏部。出振真定、保定饥,议清庄田,置仓涿州、天津,积栗备荒,皆切时计。十年卒,年五十五,谥文庄。

    选自《明史·叶盛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

    B.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

    C.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

    D.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有司”同义。

    B.六科,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事,纠其弊误。

    C.终制,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乞终制就是指乞求辞官守丧。

    D.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敕也有告诫的意思,“敕晓”即告诫晓谕。本文中的“敕”是告诫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盛操练军队,展现军事才能。当也先大军逼近都城时,他为备战提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先撤兵后,他得到了晋升。

    B.叶盛直言进谏,竭忠尽智。看到皇上因战事逐渐停息而经常进行宴饮游乐,叶盛奏请皇上恢复午朝,皇帝立即批复许可。

    C.叶盛英勇无畏,平息战乱。两广盗贼四起,众位将领胆怯不敢迎战,叶盛与颜彪一同率军攻破盗贼寨子七百多座,因杀敌少于颜彪而被谤者指责。

    D.叶盛积极固边,成效显著。代李秉巡抚宣府时,推行劝商裕边、垦边、积粟备荒等治边政策,使边塞日益安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流民杂五方,其情不一。虽幸成编户,而斗争仇杀时时有之,宜专官绥抚。

    (2)出振真定、保定饥,议清庄田,置仓涿州、天津,积粟备荒,皆切时计。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望着,我远远地望见,又一座黑塔与它并排高站,近看才知是火电厂的烟囱,不息地吐着墨一样的浓烟,暗夜在地上绘出繁星般的灯火,白昼在天上绘出黑色的牡丹。

    ——60年代歌颂边疆工业化的诗

    材料二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

    ——90年代淮河流域民谣

    材料三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2013年9月

    以上几则材料反映了国人环保观念怎样的变化过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92年12月30日,针对本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上书市长;

    ②2003年6月5日,在第30个“世界环境日”进行国旗下演讲;

    ③2019年6月5日,参观“庆祝建国70周年环保主题摄影展”后的观后感;

    ④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共和国环保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真题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