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宁静是生活的需要,它是人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每当此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这不就是黄河吗?不就是从深山流出的母亲河吗?它每天都是在宁静中不断创造,显示出博大的静美与高贵,人类不就是需要这样的品质吗?
①走在河边通往国道的那条柏油大道,
②人的任何阶段、任何时候都必须有冷静的头脑,必须排除种种纷扰。
③你是否会向往宁静,想象宁静中的美丽?
④漫步都市,当身心被周围的斑斓、琳琅、吵闹包围着、笼罩着时,
⑤水面宽阔、微波粼粼、水影暗苍,不由得心旷神怡。
⑥那你就想象置身于宁静的山村,或田埂,或林荫。
A. ①③④⑤⑥②
B. ①⑤④③⑥②
C. ②①④③⑥⑤
D. ②④③⑥①⑤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杨某投毒案亏得法官__________ ,终于真相大白,被告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②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__________ 。
③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账簿上__________ ,对方核查人员也无话可说了。
A.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一目了然
B.一目了然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C.明察秋毫 一目了然 了如指掌
D.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一目了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网络文学是一种轻的文学,它追求文字的通俗易读以扩大受众面,如果全是些艰深晦涩、佶屈聱牙的东西,怕是没有市场的。
②芬兰现任总统尼尼斯托在1月28日的总统大选中赢得连任,无独有偶,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也在3月19日迎来了他的第四个总统任期。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庶族士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题名金榜,学而优则仕,成为白衣卿相,荣耀乡里。
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得鱼忘筌,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砥砺前行。
⑤爱子心切并没有错,但家长总不能以孩子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为由,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导致孩子四体不勤、轩轾不分,与社会严重脱节。
⑥尽管伏天还没有到来,但是连日来气温居高不下,室内还好,室外可是流金铄石,让人不敢出门。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4、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宠幸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C.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然今卒困于此 卒:最终
5、下列思想主张的提出与老子无关的是( )
A.无为 B.仁政 C.道 D.性善论 E.性恶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在齐王听取邹忌意见后,国内最初呈现了,“______, _______”的大好局面。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 ________”来表现刘裕战场上的英姿。
(3)《使至塞上》中,王维在“____________”时得知了主帅的消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的师生关系。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的感慨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3)莲花,具有高尚、正直、廉洁的君子之风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诗歌对莲花多有赞美,如“________,________”。
9、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刿认真观察齐军败走的情况,并由此判定了追击敌人的最佳时机。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了主宾欢饮的场景:他们乘着一叶扁舟“____________”;借助水和月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后,又“_________”,再次痛饮。
(3)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借用风雨,写出了他对国家与个人前途的双重忧虑:“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 , 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4)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 ? 众人皆醉,___________ 。(楚辞《渔父》)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李白《将进酒》)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根
郑 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功
B. 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 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固守
D. 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中四年”是我国古代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刘彻,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等。
B. 县令,官名。一县之长。县令之名,起于战国。陶渊明义熙元年(405年)秋就出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田园。如今,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
C. “迁”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在古代有流放的意思,例如迁谪、迁客;也可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后汉书·张衡传》“迁为太史令”,《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 古代称夫之父母为“舅姑”,文中“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皆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氏临危不惧,仁勇双全。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 杨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 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李侃等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 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当今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国的古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礼记》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倡导“仁以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兼相爱,交相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