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三明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毕业二十年的大学校友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欢聚一堂,谈笑自若,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②如果没有台下对自己能力的精心打磨,舞台聚光灯下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位学富五车、气度不凡,光彩照人的才女呢?

    ③李广身先士卒,戎马一生,对待士兵解衣推食,虽然一生未能封侯,但深受士兵拥戴,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④这份调查报告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体而微的分析,倡导全社会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⑤杨叔子院士的报告博闻强识,深入浅出,让聆听报告的师生在景仰大师的同时,见贤思齐。

    ⑥体育明星们在体育场上叱咤风云,在求学路上也不甘落后,他们中甚至有不少人已经拥有博士学位,这着实让人钦佩。

    A.①②③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⑤⑥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腰封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营销或书籍推荐”。在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书名是眼睛,书腰是嘴巴。”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给读者关于图书的更多信息内容。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图书销售。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给读者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B.一个好的腰封,应该给读者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内容的信息。

    C.一个腰封好不好,应该看它提供读者多少关于图书信息的内容。

    D.一个好的腰封,应该提供给读者多少关于图书的内容信息。

  • 3、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先用皮筋将布料捆(zā),再放入经天然色素萃取的染液中不断揉搓、(piǎo)染,打开时,布料上就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色晕,那是自然和智慧的结晶!(致手艺人)

    B.“在你高峰的时候,我们为你喝彩;在你低谷的时候,我们会陪你共渡难关!愿你万事顺(suì),期待你的回归!你就是那颗冉冉(ránrán)升起的新星!加油!”(致受伤队员)

    C.顶着滚烫的烈日,迎着(lǐng)冽的寒风,他们在水泥基里(qì)进自己的汗水,在艰难的日子里互相慰籍,相濡以沫,和这个城市一同拔节、奋进!(致建筑工人)

    D.无论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入侵者还是熙熙嚷嚷的俗世,他们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慎思笃行,坚守文化的阵地,挺直中国人的腰(gǎn)和(jǐ)梁!(致西南联大师生)

  • 4、与瑞那先生讨价还价,最终确定了于连作为家庭教师的年薪为400法郎的人是(  

    A.于连的长兄 B.于连的父亲老索雷尔

    C.于连的好友傅凯 D.谢朗神甫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曹文轩荣获“世界安徒生奖”,是世界儿童领域的至高荣誉。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文学再次向世界展现了蓬勃的生机。

    B. 2016年4月24日被确立为中国首个航天日,相关部门将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筹划、制订“开放日”“科普周”等系列宣传和科普活动。

    C. 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2%,而且近一半的老人缺少子女的照顾和陪伴,民政部门面对这样的统计数据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D. 相关企业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措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目标。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为群姓立社,称为太社,自为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自为立社,称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为里,里各立社,称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众向社神祈求风调雨顺,就要进行社祭。

    社祭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可见,自古以来,祭神时总少不了舞蹈、音乐。这对后世庙会上祭神、娱神以至娱人的活动无疑是有深刻影响的,所以社祭是中国庙会产生的主源。

    庙会又称“庙市”。传说黄帝时代“日中为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有人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虽然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其发韧之功殊无争议,有人考证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有庙市。

    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辽代,明代已很兴盛。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他们指出:“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

    此类庙会又称多内涵型庙会,庙会上有宗教、娱神、游乐等活动。但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这是没有集市的庙会。如妙峰山庙会就是没有集市的庙会,还有的地方并无庙而也称庙会,如清代厂甸和天桥,这些也统称为庙会。

    总之,中国庙会是从古代严肃的宗庙祭祀和社祭及民间的信仰中孕育诞生。汉、唐、宋时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娱乐形式,尤其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完善发展,突出商贸功能,从而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中国网·中国庙会)

    材料二

    北京的庙会相传起源于辽代(公元907--1125),称为“上巳春游”。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庙会进一步兴起,到了清代更为发达。

    民国以后,北京商业有某种程度的畸形发展,许多新式商场应运而生,如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相继创建。那里有古色古香的东西,又有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而古老庙会上则大部分还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所以庙会生意逐渐衰微,甚至有些庙会停办。但是庙会长期以来就是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庙会上所售的货物,尤其是土特产,便宜实惠,符合当时一般平民的消费水平。庙会上的一些戏曲、杂技完全出于民间艺人的创作,其地方风土情味及生活气息浓厚,仍为大多数平民喜闻乐见,符合当时一般群众的欣赏水平。同时,庙会也为一些贫民(劳动人民)提供了谋生的场地。故此庙会还不能完全为新式的商场所取代。作为节年时令庙会来讲,还有一个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问题,远非当时社会条件能改变的,所以一些主要庙会仍沿袭旧制,照常举办,直至解放初期。

    北京庙会大体分为三类:

    每月定期轮流开放的庙会。这些庙会有的后期香火已绝,逐渐演变成纯商业性、娱乐性的集市。在这种庙会上做生意的(包括戏曲、杂技艺人)有少数是固定的,如隆福寺的书局、花市的绢花局,都是坐商,就开设在庙里或庙门外的街上。在庙会期间,自然生意兴隆,平日可照常营业,不必移动。还有非固定性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赶庙”的,在几大庙会上来回跑,这都是庙里的大货摊。会期,在庙里前后院、旁门、正殿等处搭大布棚摆摊营业,卖绸缎布匹的,卖衣服鞋帽的,卖木器家具的,卖各种风味小吃的……他们都在固定的地点设摊,摆摊的地方都是向庙里租来的,按月交钱。这些货摊、吃食摊以及戏曲、杂技等摊子,都是一年到头按日子赶到各庙会上去做生意。还有一些是肩挑小贩,有的有固定地点,有的没有固定地点,在庙的前后门随意营业。

    在传统节年或结合佛道两教祭祀活动循例开放的临时庙会。这种庙会的特点是以宗教活动为主的,在此做生意的摊贩,所售物品均系香烛、贡品以及有关吉祥物。所演戏曲多是“野台子戏”,通常是梨园届“献神”的;各种民间花会也是来朝圣进香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售商品,日用百货、儿童玩具逐渐多起来,民间艺人到此演出为了营利的逐渐多起来,但仍然不是纯商业性、娱乐性的庙会。

    行业庙会。过去各行各业均有祭祀祖师的定例,每年一次,一般都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善会,同行业人员都来拈香致祭,届时,请来香会,表演民间杂戏,谓之献神。例如五月初五安定门外极乐林(瓦木行)和三月二十九日丰台花神庙(花农),都有盛大的善会。

      (取材于常人春著《老北京的风俗》)

    材料三

    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与商业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庙会就是旧时在寺庙里或附近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举行的集市。中国的传统岁节促进了社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社会的商品生产又促使传统节日的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大,从而促使传统节日的稳定发展。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相辅相成,其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的作用推动传统节日和商贸的共同繁荣。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商品交换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而在节日期间,商品交换尤为突出。即使平时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到节日时也往往用自己的一些生产物作为商品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从而在整体上扩大了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投放节日市场的商品量较之平时有较大的增加,节日期间需要进行交换的群众又很普遍。因此,节日期间往往是购销两旺,商品成交额远远高于平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来说,民间的岁节活动无疑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从民间节日期间流行的生产物品来看,时令产品是其主体——为消灾祈福提供了必要的祭祀用品。端午节的艾蒿和菖蒲,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节日物品,是旧时瑞午节不可缺少的东西。茱萸对重阳节也具有重要意义,佩茱萸成为重阳节祈福消灾和亲人间相互祝福的重要手段。同时,一定的时令产品为节日食品提供了原料,而节日食品又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对于一般人来讲,节日食品是对日常膳食的一种调剂。节日来到时,人们利用时鲜产品精心加工,其制作和进食过程,何尝不是欢度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另一方面,或由于不能自给自足,或出于交换其他生活用品的需要,人们在节日期间都要到集市去交换这些时令商品、节日食品,以及节日中的日常用品,从而进一步促进节日兴盛。

    从相关的历史记载看,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大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中国的传统岁节,不仅为社群成员提供了聚会的场所和时间,也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传统节日都是一年一循环,日期也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节日期间的商品贸易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有些节日的内容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相关的商贸活动也就保持着特殊的稳定性,尽管商品的花色、品种总是不断变化的。每当节日过去后,那些与节日相关的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百姓二十五家为里”中“里”是古代居民组织。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中的“里正”就是“里”的管理者。

    B. 古汉语的数字表达没有现在的符号及读法,而是一种描述性表达。文中“族行而观者六”的数字表示十分之六。

    C. “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中 ,“朔”指农历每月十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念”通“廿(niàn)”,意为二十。

    D. 社祭时的舞乐,后来演化为民间娱乐活动。鲁迅的小说《社戏》叙述的就是孩子们在当地祭祀土地神时看戏前后的故事。

    2下列对“庙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由古老的社稷演变而来,是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的游艺娱乐活动。

    B. 庙会是古代中国百姓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要的商业贸易性活动。

    C. 庙会是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里由寺庙作为举办方举行的宗教集会。

    D. 庙会是年岁时节在寺庙或附近举行的宗教、商贸、娱乐的民间聚会。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线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运而生:“应”和“应届”中的“应”读音一致。

    B. 琳琅满目:“琳琅”读音是lín láng,指美玉。

    C. 便宜实惠:“便宜”读作“pián yi”,也读“biàn yí”。

    D. 拈香致祭:“拈”的读音为niān;“祭”共11画。

    4下列有关民国后“庙会还不能完全被新式商场取代”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会上所售的货物便宜实惠,利于当时一般平民消费。

    B. 新式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庙会商品则是传统产品。

    C. 庙会上民间艺人的演出,地方特色及生活气息浓厚。

    D. 当时社会条件不能改变群众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

    5下列对“北京庙会分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 定期开放的庙会演变成商业娱乐性集市,这里的商户都是坐商。

    B. 行业庙会是结合本行业祖师诞辰之日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善会。

    C. 庙会上的“赶庙”商户,在庙里租固定的地点设摊,按月交钱。

    D. 以宗教活动为主的临时庙会,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6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商贸活动之间关系的一项是

    A. 中国的传统岁节,为商品交换和商品繁荣提供了机遇。

    B. 古代中国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C. 节日期间的商品交换进一步促进了节日丰富和经济发展。

    D. 中国的传统年节和商业贸易是相辅相成、相互容纳的。

    7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商品经济不很发达,导致年岁时节人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可有可无。

    B. 节日期间人们到集市去交换食品,节日食品往往成为特定节日的重要标志。

    C. 我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都是通过庙会、集市、赶圩等社群集会来进行的。

    D. 传统节日和商业贸易相互促进,每当节日过后,商贸活动也随之中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了两个比喻从正面论证坚持而不放弃的重要性,除“弩马”一喻外,另一比喻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即使是黄鹤和猿猱也难于通过蜀道的原因。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缓慢升起时的情形。

  • 8、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___”,借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②王羲之写兰亭雅集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③人生路上,有风雨也有晴天,超然物外的苏轼曾就此发出感慨:“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

    ④学习中离不开积累。如果想表达积累对于结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使用比兴手法来写女主人公容颜亮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结束时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说》中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3)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离骚》)

    (4)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人生短暂,寄情江月、凭吊古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写征人想家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日书事

    张耒

    虫飞丝堕两悠扬,人意迟迟日共长。

    春草满庭门寂寂,数棂窗日挂空堂。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得到过苏轼的指导和垂青。

    B.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是两位诗人选择的景物却不尽相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C.“数棂窗日挂空堂”中的“挂”字,写出了窗棂遮挡了日光,导致屋内阴暗的景象。

    D.《春日》一诗的景物描写鲜活灵动,远近搭配,动静结合,有情有姿,参差错落。

    (2)秦诗“有情芍药含春泪”中的“含”字别有风味,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甲]定,[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③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苏轼《教战守策》(节选)

    [注]钝眊:衰颓。

    1对“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现在不为它谋划,今后就会有不可挽救的危险了。

    B.即使今天不被别人算计,将来还会有不可救药的时候。

    C.假如今天没有制定计划,今后就不会有来救你的人了。

    D.如果现在不为它考虑,今后别人想来挽救也来不及了。

    2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A.乃故乃 B.既则则 C.虽乃则 D.以因而

    3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5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小诗《苔》因为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中的吟唱,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梁俊和孩子们用纯朴的天籁之声唱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小诗触发了你怎样的回忆与思索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⑧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