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2024年(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移案,视无可置者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B.垣墙周庭,当南日 娘指叩门扉曰

    C.又杂植兰桂竹木庭 家有老妪,尝居

    D.客逾庖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

  • 2、拍电影时常用的“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    )

    A.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

    B.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

  • 3、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A.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________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________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________。

    A. 不绝如缕 衣饰 消融

    B. 前呼后拥 衣服 融化

    C. 前呼后拥 衣饰 消融

    D. 不绝如缕 衣服 融化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位年轻司机在经过斑马线时不仅不礼让行人,还和行人发生了争吵、推搡,交警及时赶到,对这件事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 他的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知这一消息,几个科研所的朋友纷纷打来电话对他表示祝贺。

    C.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益会逐渐成为重要的慈善渠道,人们的公益之心也会不断被激活、聚集、重塑,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D. 农作物纯净度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在土壤污染较重的地区,如何避免污染元素在作物中不被代际传播,是育种家们面临的难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前几天,明仑大学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秦校长在会上宣布了教育部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的决定,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志愿参加。

    玮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去军队服役,玮并不是突然想到的。这些年不断有人离开学校,去战地服务,或去延安。他越来越觉得救亡的职责是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他也要分担。把敌人赶出国境,这是离他最近的责任,他怎能不去!

    玮走到学校的征调办公室。管事的是社会学系一位教授,姓翟。他见玮进来,温和地问:“哪一系?”

    玮报了名和系。旁边一位办事员查看放在桌上的表格,对翟先生说:“名单里没有澹台玮这个名字。”玮解释说:“我是生物系三年级,但系里说我修满学分可以算是四年级了。”

    “这么说你是好学生。”翟先生拿起另外一堆表格,“三年级学生可以志愿参加服役,国家是需要的。不过你要通过考试。”玮点头。办事员找出玮的名字递给他一张试卷。翟先生轻轻拍他的肩,说:“慢慢答,不着急。”试题很简单,想来是十分需要翻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在玮心头掠过,他很快交了卷。

    翟先生要他坐等,很快看完试卷,说:“上午已试过一批学生。你很好,明天去报到吧。”一面递给他一张录取通知书。

    通知书更简单,写着他的名字和报到日期、地点和一句话:“欢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报到日期就是明天。”

    翟先生说:“你赶上了这一批。”

    玮疑惑地打量着周围,这么简单的手续就决定他到炮火中去了,简直不可思议。他向翟先生鞠躬,走到门外,这时雪已停了,而且化得没有一点儿痕迹。他跨过坑坑洼洼的泥水,向教室走去。他要去上一堂课,快到门口忽然想起四年级的课已经停了,便转身走向实验室。实验室前的小花圃里有些植物仍然一身绿衣,不显衰败,有几株还顶着花朵,花朵刚着雪水,湿漉漉的,不很精神。玮凝神望了片刻,忽见一人转过花丛,穿着半透明的乳白色雨衣,帽子掀在颈后,衬出一头黑发,原来是姐姐玹子。

    玮说:“是找我吗?怎么知道我在这儿。”

    “爸妈来电报了。”玹子说。

    “他们不知怎么着急。”玮微叹。

    “还好,很理智。”玹子说,递过一张电报纸。

    电文已经译好:“玮儿,一心报国,岂可阻拦,唯望一切谨慎。”玮默默地看了几遍。父母明知阻拦也是没有用的。

    他把录取通知递给玹子,玹子也默默看了好几遍,两人各拿着一张纸站在花圃前。

    半晌,玹子说:“我帮你收拾东西吧。”两人走到玮宿舍。宿舍里纸壁依旧,已经有些空床。有人在收拾衣物。一个同学问玮是不是明天去报到,大家可以一起去。一个新生以羡慕和尊敬的眼光看着这些大哥哥们。

    忽然“啪啪”几声,从房顶落下几团泥,一团正落在玮的床铺正中。泥点溅开来,玮笑道:“还好不是子弹。音乐没有了,来一幅图画。”新生问:“什么音乐?”便有人解释,以前雨点儿在洋铁皮屋顶上发出叮咚的声音,宛如音乐,现在换了茅草屋顶,便只有图画了。

    像一切学生一样,玮的东西很简单,只是书多一些。书的种类多种多样,玮把几本生物学方面的书和几本诗集包在一起,对玹子说:“逃难时带着这几本就行了。”玹、玮二人提了那些书和要存放在玹子处的东西,同往玹子住的宝珠巷来。

    房东看他们上了楼,没过一会儿在楼下喊:“澹台小姐,可要开饭?”当下玮说:“就早点儿吃饭吧。”

    “我也这样想。”玹子说,便到廊子上吩咐开饭。

    “我真感谢爸爸妈妈这样地支持。也是离得太远,我想妈妈要在身边,会哭着不让我去呢。”玮说。

    玹子擦了桌子,摆上一瓶红葡萄酒,说:“做译员不一定上战场。”

    玮说:“我可是要上战场。”

    玹子望着玮,她那总是光彩照人的脸上,显得心事重重。“我们关心的是你的平安,我想还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想……”

    玮笑道:“你现在说话像个老姐姐。”

    “我自己也觉得变得多了,你倒没有怎么变,还是那个玮玮。”玹子斟了两杯酒,递给玮一杯,一面说:“以壮行色。”一缕阳光照在酒杯上,亮晶晶的。两人举杯对碰一下,将酒一饮而尽。

    (选自《西征记》第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是外在环境的呈现,也是战争背景下人们内在情绪的渲染。天色虽然阴沉,但是雪光发亮,给人以希望。

    B.小说中昆明这个真实的地点以及“盟军”“反法西斯战争”等字眼让澹台玮从军的故事有了历史纵深感。

    C.小说中澹台玮从军前对实验室小花圃的凝视,流露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抗战救国的坚定信念,又有对学生生活的留恋。

    D.小说中澹台玮的亲人对他从军的选择自始至终都很支持和尊重,他原本担心家人会阻拦的,其实他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2文中画横线部分关于“音乐”和“图画”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分析?

    3小说是怎样塑造澹台玮投笔从戎、勇赴国难形象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4)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______?畏途巉岩不可攀。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辞·渔父》)

    (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5)五花马,千金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自己曾经沉迷于美好的梦想和有过殷切的思念,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迷离的意境。

    (3)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表述了弟子与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专长。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斥鴳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飞翔的极限了。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仁人志士心系国家、百姓,《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将他们这种忧国忧民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老师与弟子在学习上有早有晚,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英雄及其功业随岁月流逝而湮没无闻的感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吴文英①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荒门,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沉,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这首词是作者重访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旧居时所作。流:污,弄脏。③紫曲:京都巷陌的称谓,这里借指故居。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写湖光山色引起词人回忆,一个“惯”字表明曾经醉饮生活对词人来说已成习惯。

    B. “又客长安”视角回到现实,“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这里照应了词题目中的“过都城”。

    C. “紫曲门荒”以下五句由近及远,化用典故叙写词人重访旧居的经过,描写生动形象。

    D. 该词下片围绕“梦”字展开,选择海棠夜宴的优美场景,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花衬人。

    E.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伫久”“欲去”“泪满”表情达意逐层深入,动作、情态交融渗透。

    2该词内涵丰富,寄寓着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并字子廉,为长陵令,道不拾遗。初,侍中王林卿通轻侠,倾京师。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林卿素骄,惭于宾客。北度泾桥,令骑奴还至寺门,拔刀剥其建鼓①。并自从吏兵追林卿。行数十里,林卿迫窘,及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②自代。身变服从间径驰去。会日暮追及,收缚冠奴,奴曰:“我非侍中,奴耳。”并心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称奴,得脱死邪?”叱吏断头持还,悬所剥鼓置都亭下,署曰: “故侍中王林卿坐杀人埋冢舍,使奴剥寺门鼓。”吏民惊骇,以为实死。陵阳严诩本以孝行为官。郡中乱,王莽遣使征诩,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诩据地哭。诩曰:“我以柔弱征,必选刚猛代。代到,将有僵仆者,故相吊耳。”是时颍川钟元为尚书令,领廷尉,用事有权。弟威为郡掾,臧千金。并为太守,过辞钟延尉,延尉免冠为弟请一等之罪,愿蚤就髡钳。并曰:“罪在弟身与君律,不在于太守。”元惧,驰遣人呼弟。阳翟轻侠赵季、李款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并且至,皆亡去。并下车求勇猛晓文法吏且十人,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 各有所部。敕曰:“三人非负太守,乃负王法,不得不治。钟威所犯多在赦前,驱使入函谷关,勿令污民间;不入关,乃收之。赵、李桀恶,虽远去,当得其头,以谢百姓。”钟威负其兄,止洛阳,吏格杀之。亦得赵、李它郡,持头还,并皆悬头及其具狱于市。郡中清静。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数年,卒。

    (选自《汉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建鼓,柱子上悬着的鼓。②襜褕,指宽大的单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B. 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C. 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D. 先是林卿杀婢婿/埋冢舍/并具知之/以非己时/又见其新免/故不发/举欲无令留界中而已/即且遣吏奉谒传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道,古人于出行前祭祀路神,并饮宴践行。后用以称饮宴送行。

    B. 宾客,古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依附者。

    C. 闾里,古代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可借指平民。

    D. 下车,官吏到达任所就职的行为,也指官吏到任并理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并秉公执法。侍中王林卿因杀人被免职,王林卿为了挽回颜面,派人砸毁了官府的门前柱子上悬着的鼓,但受到了何并的追捕。

    B. 何并办事周密。他知道王林卿已经跑了,命令士兵割下骑奴的头颅,让众人因不知实情而惊骇 ,以此震慑王林卿。

    C. 何并不畏权贵。他的上司钟元为弟弟求情,要求从轻处罚,但何并仍派武官追捕,把已经逃跑 的钟威等人全部杀掉。

    D. 何并善于治理。他担任长陵县令,政绩很好以至于道不拾遗;担任颍川太守时,处置得当,使 郡里局面清平安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心自知已失林卿,乃曰:“王君困,自称奴,得脱死邪?”

    (2)钟威所犯多在赦前,驱使入函谷关,勿令污民间;不入关,乃收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在项羽的人生之初,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后学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最终失败已埋伏于他少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中。

    ②《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要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准确定位自身角色,选择适合人生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采用科学方法,对自身学业与能力水平做出正确评估,做好未来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必要准备。

    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针对你自己的生涯规划谈谈你的认识和启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真题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