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条件 B.土壤条件 C.河流条件 D.气候条件
2、东北平原盛产的农作物有( )
A. 小麦、玉米、大豆、水稻
B. 小麦、玉米、青稞、水稻
C. 小麦、玉米、大豆、油菜
D. 小麦、柑橘、大豆、水稻
3、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包括( )
A.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大力发展人工林
C.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D. 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
4、北纬30°是一条神奇的纬度,这里既有连绵的雪山,也有鱼塘稻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纬度差异
C.东西经济的差异
D.东西经度的差异
5、界线C 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
A. 位置 B. 地形和地势 C. 气候 D. 降水
6、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是( )
A.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B.河套平原和吐鲁番盆地
C.宁夏平原和东北平原
D.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7、位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是 ( )
A. 辽中南工业基地 B. 京津唐工业基地
C. 沪宁杭工业基地 D.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8、被称为“西部鞋都”的璧山县,制鞋业曾经是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电子、机械装备、医药食品成为新的三大支柱产业。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 制鞋业需要大量劳动力 B. 手机组装对科技人才需求量大
C. 交通便捷有利于工业发展 D. 制鞋业综合效益低
9、以下对我国发展成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货物出口国 B.跻身世界先进航天国家之列
C.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 D.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10、有一高原城市,空气稀薄,日照强烈,发展了牦牛皮革、毛纺织品加工业,该城市是( )
A. 昆明 B. 兰州 C. 成都 D. 拉萨
11、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2、科学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在不断的隆起升高,主要是由下列哪两个板块相互运动造成的( )
A.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1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比较,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是( )
A.夏季高温,热量更充足
B.人口众多,劳力更充足
C.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多
D.河网密布,水资源更充足
14、下列关于我国的叙述,正确的组合是( )
①陆地面积和欧洲差不多大 ②内海为渤海和琼州海峡 ③东临大西洋
④大部分位于热带,小部分位于北温带 ⑤领土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上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15、下列地区关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春小麦 华北平原——冬小麦
B.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C.东北平原——中温带 华北平原——暖温带
D.东北平原——半湿润地区 华北平原——湿润地区
16、不属于青藏地区丰富而洁净的能源的是( )
A. 煤炭、石油 B. 地热 C. 水能 D. 太阳能
17、暑假的时候,王玲和爸爸去内蒙古旅游,沿途看到了一些景观,以下说法可信的是( )
A.漫山遍野的牛羊
B.大片的甘蔗和油菜花
C.内蒙古的河流都结冰了
D.藏羚羊和牦牛随处可见
18、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为球体的是( )
①日、月都从天空东方升起,西方下落
②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③l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④观察日食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上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下列属于上海优越条件的是( )
(1)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 (2)全国铁路交通中心(3)重要的金融中心
(4)重工业基地 (5) 商业中心 (6)全国政治中心
A.(1)(2)(3) B.(1)(3)(5)
C.(2)(3)(4) D.(2)(4)(6)
20、下图是四种民居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题。
图示四种民居的形态,与宿迁民居最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1、我国四大分区中,农业以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的区域是________。
22、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 ”之称,其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 ”。
23、____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该盐湖位于_____盆地内。
24、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________林景观为主,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以________林景观为主。
25、北京主要的河流有____(写出一条),该河流最终注入____海。
26、北京的传统民居是 ,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
27、亚洲最大的河流是________。受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河流流向呈_______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28、东北三省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气候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两条河流是中朝两国的界河,黑龙江是________两国的界河。
29、连接成都与陇海线的铁路线是_____;京沪线和陇海线相交的铁路交通枢是_____。
30、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是__________。
31、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问题。
(1)划分B和C区域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
(2)区域C和区域D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山脉)_______(河流),同时也是我国1月_____℃等温线和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3)区域C的耕地以________主,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
(4)区域A的珍稀动物有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5)位于区域C的直辖市是天津和_________,位于区域D的特别行政区是_______和澳门。
(6)甲地与乙地相比,冬季气温较低的是______地,主要受_______因素影响。雨季较长的是_______地;从乙-甲-丙,_______(填大陆性或海洋性)逐渐增强。
(7)属于区域A的是________。
A.赏冰灯 B.赛龙舟 C.献哈达 D.那达慕大会
32、地理探究:“宝岛台湾”,读台湾岛简图和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台湾岛的城市大多分布在台湾岛的____,其原因是____。
(2)1952年以来,台湾省的出口贸易有怎样的变化?____。
(3)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台商来到大陆投资建厂,看中的是____。
(4)台湾盛产稻米,一年可以两至三熟,产量高,被誉为“海上米仓”。试分析台湾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____。
(5)台湾省河流短促,但水能资源丰富,分析其原因____。
33、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读图1、2、3,并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1,由于航运价值高,长江被称为“____”,甲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____。
(2)该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是____。长江入海口的直辖市A的简称是____。
(3)读图2,长江沿江的经济地带是承东启西的纽带,把东部沿海经济带与____地区连接起来,构成“H”型格局。
(4)长江沿江地带中,位于长江上游的最大工业城市是____市,位于长江中游最大城市是____市。
(5)长江经济带与中国中西部相比,地理最大优势在于(_____)
A.丰富廉价的水能资源B.巨大的内河航运C.丰富的矿产资源D.丰富的土地水资源
(6)读图3,在地形坡度5°~25°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____。我们梁平区位于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请你为家乡水土流失的治理献计献策(答1条,言之有理即可。)
____
(7)长江对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至少答2条,言之有理即可)____。
34、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如表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有两个简称的都要写)或行政中心的名称。
| 1 | 2 | 3 | 4 | 5 |
全称 |
| 青海省 |
|
|
|
简称 | 新 | 青 | 川或蜀 | 甘或 | 陕或秦 |
行政中心 |
|
|
| 兰州 |
|
(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号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为2181.3万人,该省区的面积为166万Km2,计算该省区的人口密度:____人/Km2(保留整数),推断该省区人口____(稠密或稀疏)。
3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三届国际酒业博览会于2019年3月24日—27日在泸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四川提出了打造白酒金三角(材料三中图示阴影区域)发展战略,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区域内酿酒历史悠久,名酒众多,泸州的泸州老窖和郎酒、宜宾的五粮液,成都的五凤酒、绵竹的剑南春等。泸州作为中国的酒城,其酿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全市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高粱喜温暖湿润环境,耐旱。宜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栽培。
材料二:泸州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四川南向、东向全面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构建起了由G76厦蓉高速、G4215蓉遵高速和G93成渝环线高速组成的泸州绕城高速公路网;正在修建的渝昆高铁(重庆-泸州-昆明)和蓉遵高铁(成都-泸州-遵义-贵阳)在泸州形成十字交叉高速铁路交通枢纽。新建的云龙机场开通了30条航线,正在打造国际空港。泸州港是长江上游除重庆外最大的港口,是四川第一大港,对外开放航运大通道。
材料三:我国西南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和泸州气候资料图。
(1)指出川、滇两省省会城市年日照时数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分析泸州适合种植高粱的有利气候和土壤条件。
(3)从原料、水源、交通、技术方面,分析泸州发展酿酒工业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