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伊春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________的组成部分。

    ②想打技术流,是建业应该努力的方向,但是顽强、________、永不言败的风格不能丢,这是建业这几年来在中超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经济危机让不少国家开始重新考虑军事采购计划,不过印度正想利用西方军火巨头竭力拓展海外市场应对危机的机会,________采购武器装备,提升其军队的现代化水平。

    A. 置疑 坚韧 大肆 B. 质疑 坚忍 大肆

    C. 质疑 坚韧 大事 D. 置疑 坚忍 大事

  •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中的“三坟”:伏羲、神农、黄帝。

    B.“三皇五帝”中的“五帝”:黄帝、炎帝、夏禹、商汤、周文王。

    C.“三山五岳”中的“三山”:蓬莱、方丈、鲁山。

    D.“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必要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       ②他们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

    ③但更为普遍和真实的是       ④而是说作为一种抵抗形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 4、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鳣似蛇,蚕似蠋 ②人不能自止于足 ③而亡其富之涯乎 ④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⑥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 5、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B.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虔诚庄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

    C.“八股文”是汉代和明朝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尤其是这样的傍晚。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濛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一辆电车停在眼前,下来一位姑娘,很美丽。她手里没有雨伞,好像是在雨停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雨。她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并向路的两边看了看,我晓得她是急于要招呼一辆人力车。但大路上清寂地没有一辆车子,而雨还尽量地落下来。她旋即躲避到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露着烦恼的眼色。

    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她又处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垂下来的梅雨。只为这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脚步站在她旁边。

    虽然在屋檐下,但每一阵风会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住扑面袭来的雨箭,但这个少女身上却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

    人力车始终没有踪迹,天色真的晚了。少女的长眉已颦蹙得更紧,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感受到了异样: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是不是没怀着好意?

    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我应当表明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的疑虑吗?雨是会停的,即使雨不马上停止,人力车是大约总能够来一辆的。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可为什么不?

    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我突然脸红了,我将用何种理由来搪塞我的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遮蔽她。

    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说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我的血脉的急流。

    谢谢你。她凝视着我,半微笑着迸出柔软的苏州音。

    转进下一个街道,在响着雨声的伞下,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她是谁,和我同走,并且让我用伞遮蔽着她?除了我的妻子之外,几年来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这样的举动,她似乎很中意。

    我侧眼看她,我发现,她很像一个人,一个我认识的女子,差不多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啊,是了,我的初恋,她不是很像她吗?但她何以这样地像她呢?难道就是她自己么?是她!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我该问问她了。

    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

    确是她!她一定已忘记我了。但她知道我已结婚了吗?要是不知道,我应当告诉她吗?我将怎么措辞呢?

    我们走在什么地方了?她恐怕快要到了,我应当不失了这个机会,我要晓得她更多一些。

    小姐贵姓?

    刘。

    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这些思想的独白,很迅速地翻舞过我心里。雨到这时已小下来,人力车也恍惚看见了几辆。她为什么不雇车呢?她会不会因为心里已认识了我,不敢相认,故意延滞着和我同走么?

    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但铃木所画的美人并不和她有一些相像,倒是我妻的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有些仿佛的。我再试一试看她,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误会的女伴了,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女子。我忽然觉得很舒适,也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微的雨声。

    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停了。

    我蓦然惊觉,收拢了手中的伞。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的脸,显着橙子的颜色。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罢。

    我一个人可以了,很晚了,真对不起呢。

    看来是不愿我送的了。但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会怎样呢?我怨怼着,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但一瞬间,我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端庄,我觉得凛然。

    谢谢你,再会。她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

    我呆立在路中,看着她的后影,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没有雨,完全地晴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姑娘三次看“我”,体现姑娘对“我”从警惕到惊疑再到感激的心理变化过程。

    B.“我”突然脸红,因为“我”在美丽的姑娘面前不够自信,也为没替姑娘遮雨而歉疚。

    C.“我”沉下伞以遮蔽眉额的举动,既可消除自己内心的担忧,也能更好地为姑娘遮雨。

    D.小说写“我”记起《夜雨宫诣美人图》,目的是赞美姑娘诗兴的姿态和自己妻子的美丽。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作者借助视觉和听觉等,将街头暮雨的情景描绘得富有画面感,创造了一个梅雨之夕的艺术意境。

    B.小说对店铺里人们的描写,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我”的主观感受,从侧面表现了“我”敏感、不自在的心理状态。

    C.小说中“我”一方面借幻想来实现对美的追求,一方面又用理智将自己唤回到现实,主观幻想和客观现实错综交叉。

    D.小说结尾处写“我”几次想张伞的细节,是举重若轻的绝妙一笔,表明此时“我”的念想并未熄灭,内心无比伤感。

    【3】小说中写男主人公始终恪守道德、律令的底线,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4】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既汲取了意识流小说发掘到人物内心潜意识层次的技巧,但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不注重时空和逻辑的非理性倾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韩愈《师说》)

    (3)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一句与“不忘初心”表达的情怀相同,“____________”一句点明作者坚信自己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和樊川流经阿房宫,从侧面衬托阿房宫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无法疏解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表现自己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示出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悠闲自得的情趣。

  •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了真正意义上的“逍遥”境界,天地万物只有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游于无穷,达到逍遥。

    (2)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诗人畅想乘月闲游,夜访村民的情景。

    (3)“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使人们钟爱的意象之一,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一句,词人借月抒发了亡国之恨。

     

  •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读到屈原《国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仿佛看到了楚国将土披坚执锐的雄姿和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

    ②屈原《国殇》中的“___________”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场上敌军之众多,来势之凶猛。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展现了楚军将士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③《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治国的贤能,也规劝刘禅应该自行谋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追先帝遗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新荷叶①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②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该词是为一位友人祝寿而作,这位友人信息不详。②安石: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片前四句交代了友人举办寿宴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秋分时节,地点是某处楼台。

    B. 这首词上片末尾两句从多个角度描写侍女,表现了她们美好的形象,也表现寿宴场面热闹。

    C. 这首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上片中的“簪笏”代指宾客,下片中的“东山”代指友人。

    D. 这首词上片侧重于描写场景,下片侧重于抒发情感,整首词语言清丽,风格典雅,主旨深远。

    2这首词的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请为秘书郎。帝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累迁汝阴太守。沛国戴晞少有才智,与绍从子含相友善,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尝召董艾、绍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元帝为左丞相,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及帝即位,赐谥曰忠穆,复加太牢之祠。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B.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C.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D.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从,堂房亲属,从子指侄子。另外,从女指侄女,而从父指伯父或者叔父。

    B.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行在所:省称“行在”,是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在京城以外的行宫。

    D.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一般情况下,帝王祭祀社稷时才用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绍是三国时期魏国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在山涛的举荐下,被皇帝征召做秘书丞,开始进入仕途。

    B.当人们都认为戴晞必有大用的时候,嵇绍持相反的态度;嵇绍反对给死去的太尉陈准加美好的谥号。

    C.嵇绍劝谏齐王囧学习夏禹、唐虞,不要大兴土木;他以官员不能做伶人之事为由拒绝为齐王囧弹琴。

    D.嵇绍参加了朝廷向北征伐的战役,在王师战败百官及侍卫溃逃之时挺身而出护卫皇帝,最终被射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

    (2)承制,以绍死节事重,而赠礼未副勋德,更表赠太尉,祠以太牢。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幸福。——爱伊斯坦

    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林肯

    ③幸福就像那些星星,它们不能遍布整个夜空;它们之间有空隙。——泰戈尔

    读了上面的三句话,你有怎样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