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山东三模]山东省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子数整齐划一。全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会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靠的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获得的。

    B.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交易,使得快递柜行业的两大品牌丰巢与速递易实现了合并。

    C.能否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决定企业面临的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运行趋于正常。

    D.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升空后,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按照既定计划完成了太阳帆板展开等一系列工作。

  •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认为“文人不应该随和”,主张他们要有明确的是非,热烈的爱憎。这种性格,这种行事作风,在中国,要得罪人,被认为极难相处。,如果大家都认真办事,诚实待人,那就会有另一种看法了。,从中国的前途着想,少点敷衍,多些认真为好。,持这种批评意见者,也还是站在旧伦理立场上来说话。

     

    A

    当然

    但是

    而且

    还是

    所以

    其实

    B

    当然

    因为

    而且

    还是

    只要

    其实

    C

    /

    但是

    因此

    还是

    所以

    其实

    D

    当然

    但是

    而且

    只有

    所以

    /

     

     

    A. A   B. B   C. C   D. D

     

  • 4、下列词语的出处和意思与古代建筑有关的是(  

    A.主宰 B.根本 C.基础 D.并列 E.栋梁

  • 5、下列选项属于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优点的是(  

    A.防潮 B.抗震 C.施工快捷 D.防虫 E.易于长久维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对不同级别城市的落户制度做出了新的总体规划。至此,中国已经形成针对三类不同级别城市,有了三种户籍制度。 即城区常住人口低于300万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一500万的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最受关注的超大特大城市,仍提出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有限度地放宽落户。

    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此举将对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竞争将从之前的城市与城市之前的竞争转化为城市群、都市圈与非城市圈、都市圈之间的竞争,分化会越来越大。

    过去的城市发展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融人城市群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40多年,苏州、无锡、常州依靠与上海的紧密联系,获得了发展红利和人口集聚。目前,中国区域经济正在从城市化进人都市圈发展时代,人口往大都市圈以及区域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更加明显。 那些身处大都市圈内的100万一300万的I型大城市,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自由户口的优势,吸引中心城市的漂着的人口,分享发展红利。

    不过,倪鹏飞同时指出,户口障碍的消除,并不代表人口的自由流动就没有障碍了,具体还要看地方如何落实,否则社保、就业、住房保障等依然会存在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

    (摘编自《去户籍时代下的城市竞争:都市圈内外强弱分化》,《经济观察报》)

    材料二:

    作为超大特大城市的代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一直备受关注。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均已出台积分落户政策,并已经启动申报。

    相关领域专家认为,这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政策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会太大。专家表示,上述四个城市肯定会执行中央的战略布局,但由于这些城市情况较为特殊,人口规模和密度都比较大,即使略微放开,程度也是有限的。专家认为,户籍改革重点是解决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尤其是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应主要发展城区常住人口100万-500万的大城市,引导人们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摘编自《北上广深落户政策会有多大变化》,《新京报》)

    材料三:

    自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就逐步建立起来,并变得牢不可破。1949年,国民党时期的户籍法规被废除,新的户籍管理部门建立,确立了城乡户口管理基本上由公安机关负责的模式。

    为了降低城市工人的劳动成本,政府不得不对城市居民提供大量的住房、医疗、粮食以及教育补贴,但有限的财力迫使政府只能针对有限人口提供补贴。在这个背景下,1958年,中国第一个户籍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出台了。 它确立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镇,奠定了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此后,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的“农转非”政策步步趋严,每年每地的“农转非”指标非常少。 公安部相关文件显示,1977年各市镇的“农转非”指标是1.5‰,“千里挑一”。户口这道墙在中国城乡之间砌成:一边是高福利的城市生活,另一边是缺乏公共服务的农村。 它不仅是人口信息统计的尺度,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2008年,时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和副研究员王美艳就曾撰文指出: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各不相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最大,中小城市次之,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最小。”

    户口“含金量”越低,改革越容易,这个规律到今天仍然适用。

    (摘编自《户籍制度:城与乡之间的“墙”是怎样被拆掉的》,《南方周末》)

    材料四:

    这无疑是推进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但要落到实处,还需要各城市政府拿出实施细则,突破各种政策壁垒和既得利益,让改革真正惠及城市化弱势群体。

    第一,目前中国名义城镇化率虽达到59%,但实际城镇化率只有37%左右,尚有2亿左右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移动人口并未获得城市户籍,他们工作、生活于城市,但并不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

    第二,从城市发展的后劲来看,外来人口会为城市的创业创新提供新鲜的人力资源。他们买车、买房扎根后,必然会促进当地消费。这些人的进入也会对当地医疗、教育和养老资源提出挑战,这是各城市政府落地户改细则时要权衡利弊的。

    第三,户改政策的推进不可急功近利。户籍放开决不能以卖房为目的,如此,就与户改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了.

    第四,户改要与城市改革、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同步推进。没有落实户籍的户改是半截子工程,没有工作岗位的城市化则徒有虚名。

    第五,户改政策的关键是让百姓有获得感,在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能惠及大多数人。毕竟公平公正是户改的原则和压舱石。

    (摘编自《户籍改革应以推进公平公正为终极目的》,《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城区常住人口低于300万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这就意味着南昌无锡等城市将很快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B.苏州常州过去40多年的城市发展经验说明融入城市群才能获得发展红利,吸引人口集聚,这也是赢得未来城市间竞争的重要因素。

    C.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受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新政策的影响较小,主要的调整还是在积分落户政策上。

    D.身处大都市圈内的100万一300万的I型大城市要解决好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及农业转移人口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建国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以“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形式在城市与农村间砌起了一道墙。

    B.过去城市户口能享受农村户口所没有的高福利,但随着时代发展,大中小各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很大,但改革难度也越来越大。

    C.户籍改革意义重大,对各城市的楼市带来了重大利好,增强了老龄化程度发展后劲,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D.户籍改革始终在朝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进行,将户口与获取公共资源服务的权利进行剥离,公平公正是户籍改革的基本原则。

    3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保证本次户籍改革的成功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两句表现了宋濂不辞辛苦赶赴远方拜师求学的艰难。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风·蒹葭》里描写主人公追寻伊人,道路高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比喻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了成功的学习者必须用心专一。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句)

    (1)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

    (3)_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5)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比喻论述以地事秦的危害的四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坐潭上,__________,寂寥无人。(柳宗元《小石潭记》)

    (2)师者,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4)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__。(卢梅坡《雪梅》)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庄子·内篇》)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论语·雍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回京后不久再次被贬,同柳宗元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的情形。

    B.诗人以自嘲的口气表达了忠而见弃的不满和名气不如友人的惭愧。

    C.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D.诗人在结尾处设想别后与友人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意余言外,深稳绵渺。

    2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①容光:水的空隙。 ②篑:土筐。

    1两则材料共同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2上述两个语段蕴含了哪些学习的道理?请结合材料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抽》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