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语意最连贯性的一项是( )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国人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 。 , , 。
①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精神
②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
③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④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
⑤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
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③①⑤④
D.②①③⑤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一些沿海城市飞速发展,现在的景象日新月异,和内地相比真可谓世外桃源。
B.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同一股锐不可当的巨潮,席卷世界,波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C.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 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作者本人儿时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D.“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依次是描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名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一文先总体描绘三峡雄伟气象,接下来分别写出了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冬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新闻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仅用80余字便创造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最后议论抒怀,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D.《与朱元思书》以写景为主,写景时从俯仰远近等多角度描绘,同时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多种感官,辅以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坐
宋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
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
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此诗作于晚年。
(1)这首秋夜即景诗,第一、二句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的描绘,渲染了秋天___________的氛围。
(2)有人评“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见其品格”,第三、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6、古诗文默写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 (《浣溪沙》)晏殊)
(2)《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饮酒其五》陶渊明)
7、《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作品请你根据下列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 进入文本
选段一:
战争时期的大学光尤为可贵,有这么一所大学,它有着许多独一无一的地方。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成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它的校长更为神奇,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它有一个班的生平均年龄27岁,平均每人有过8年的作战经验。学员们保持闲时看书的习惯。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斯诺语)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选段二:
他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民间流传他有不死之身,因为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他死亡,还详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沧桑,他眼晴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而且他很爱护自已的部下,他的全生涯与中国民众的命运有不可分离的联系。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选段三:
我走过这座大学的时候,他们的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一棵大树下听洛浦做报告。他们都走过来,向我招手,我嘴里喃喃地说了几句话。然后我转身蹚过溪流,向他们挥手告别。我当时心里想,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最后一个外国人了。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选段一中的这座大学的名字是 ,它的校长是 。
(2)选段二介绍的是谁?你能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来介绍一下他的品质。
(3)怎么理解选段三斯诺说的“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4)《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你上述选段一和书本,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任务二 赏析选文,参考目录,体会纪实性文学作品的特点。
材料一:
《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造反者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的由来
在长沙的日子
苏维埃运动
……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红军战士的生活
(有删节)
材料二: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很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出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5)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和选段,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不少于60字。
8、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碎 暖
包利民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悄悄地走到我身边,微笑着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⑥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⑦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⑧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
【4】结合选文,试从内容、结构、主题三个方面分析题目“碎暖”的妙处。
9、请以 “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记叙文。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