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A.抗美援朝战争
B.土地改革运动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图中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名人名言(节选)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我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我的一切,这才是最愉悦的。” ——雷锋 “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焦裕禄 |
A.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D.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3、史实是指对史料进行考证、甄别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史论(结论)是思辨的结果,见仁见智,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受西方文明冲击和影响
B.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D.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的是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上海浦东开发区
D. 海南岛经济特区
5、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钱学森
D. 邓稼先
6、对下列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发生在1955年
B.图二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C.图三事件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周恩来总理都出席了以上活动
7、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A. 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D.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的部门是
A. 农业
B. 重工业
C. 轻工业
D. 商业
9、“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赎买政策 D. 无偿没收
10、“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拉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中国国民党成立
C. 中华民国成立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一五计划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土地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旧时代终结的标志,下面属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是
A.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 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 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D.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半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3、1956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探索中也有曲折和失误。“曲折和失误”的具体表现是
①中共八大的召开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A.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5、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和平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 希波战争
B.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C. 布匿战争
D. 马可·波罗来华
16、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先礼后兵”“师出有名”,如果中国政府从开始就出兵朝鲜,则“名不正、言不顺”,对内不能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支持,对外则无法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援助。直到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才出兵朝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为最后反得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学者在此强调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展示了新中国军事实力
B.主要得益于国际社会援助
C.激发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D.改变了人民群众对战争的看法
1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B.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C.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D.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8、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直接说明这一道理的是
A. 大跃进运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国有企业改革
D.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19、历史兴趣小组开设了一个有关抗美援朝时期人物的专题网站,收录的历史人物包括( )
①彭德怀②黄继光③邱少云④叶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歌曲《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站起来”就当时而言是指新中国的成立
A.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B.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1、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_____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2)到202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_____。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_____。
(4)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_____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5)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_____。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_____,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6)中国的_____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_____。
22、为了抗美援朝、_____________,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3、________年秋,在________的主持下,“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24、公私合营
(1)时间、方式:从1954年开始,国家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______。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__,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_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的转变,__________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三大改造的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______、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5、根据所学,完成下表
时间 | 成就 | 杰出人物 |
1964年10月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③ ④ |
1966年11月 | ① | |
1970年4月 | ② | |
1972年 | 青蒿素提取成功 | ⑤ |
1973年 | 籼型杂交水稻 | ⑥ |
2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________的种种罪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7、填空题: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每空,
(1)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________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2012年,________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2013年,他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合起来称为“________”。
(3)1972年,美国总统________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__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________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_________。
(4)意义:大大调动了____、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29、我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_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_________制度。
30、1971年9月,标志着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1976年9月,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将“________________”隔离审查,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写出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
(3)谁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是什么?
32、什么是“一国两制”?
33、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究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论,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著名理论是什么?
(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用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重要命题,这一科学理论是什么?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又提出了关于发展的什么科学论断?
(3)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4)请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究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过程拟定一个主题。
34、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上面描绘开国大典的宣传画为什么命题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1951年毛泽东宴请西藏客人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影响。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材料三中的“……”指的是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的制定与实行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4)据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