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吉林省高考语文试卷2024年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当/    /马脚    索/悬崖

    B.落/    迹/淋淋    /痛哭流

    C.发/剥    /脖子    射/人头

    D./停泊    赠/疡病    身/济一堂

  • 2、下列各项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A.她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C.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D.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 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C.“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D.“孝廉”是唐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廉洁正直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所垄断,互相吹捧,弄虛作假。

  • 4、“我看只有死刑才能抬高一个人的身价,天下只有这桩事,是有钱买不到的”,说出这句话的人是(  

    A.瓦勒诺先生 B.玛娣儿特小姐 C.拉穆尔侯爵 D.瑞那儿先生

  •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

    ③李牧连               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速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迷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几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翠竹青莲之中勤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为六国统治者所作的假设,指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

    (3)魏征敢于直谏,他在《谏太宗十思疏》里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封建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劝谏唐太宗治国应善始善终。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对比中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绘刘裕北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那飞往南海的大鹏,正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才先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以借助风势。

  • 9、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论屈原《离骚》所写均为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极为博大,所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称引古代帝王来讽刺当世政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价屈原的《离骚》文字简练、表达含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跟—般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刘裕北伐的英雄业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两句是“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路花

    周邦彦

    金花落烬灯,银砾鸣窗雪。夜深微漏断,行人绝。风扉不定,竹圃琅玕折。玉人新间阔。着甚情悰,更当恁地时节。

    无言欹枕,帐底流清血。愁如春后絮,来相接。知他那里,争信人心切。除共天公说。不成也还,似伊无个分别。

    (注)①满路花,词牌名。②琅玕,此处指翠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灯花落尽,夜雪鸣窗,运用对仗,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和环境特征。

    B.“竹圃琅玕折”用夸张手法写出雪量之大,突出夜晚风雪之势,让人惊恐。

    C.“无言”二字兼及外在与内心,言简而义丰;“献枕”则表现主人公难眠的样子。

    D.上片前三句写夜雪纷飞的气势和雪夜的静,为后的抒情蓄势,上下片浑然一体。

    2本词是如何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显德三年)正月,庚子,帝下诏亲征淮南。

    壬寅,帝发大梁。李觳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至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为攻浮梁之势。李觳畏之,召将佐谋曰:我军不能水战,若贼断浮梁,则腹背受敌,皆不归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车驾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辛亥,李觳奏:贼舰中淮而进,弩炮所不能及,若浮梁不守,则众心动摇,须至退军。今贼舰日进,淮水日涨,若车驾亲临,万一粮道阻绝,其危不测。愿陛下且驻跸陈、颍,俟李重进至,臣与之共度贼舰可御,浮梁可完,立具奏闻。但若厉兵秣马,春去冬来,足使贼中疲弊,取之未晚。帝览奏,不悦。

    刘彦贞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历藩镇,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其裨将咸师朗等皆勇而无谋,闻李觳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数百里。李重进度淮,逆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生擒咸师朗等,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是时江、淮久安,民不习战,彦贞既败,唐人大恐。

    壬子,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甲寅,帝至正阳,以李重进代李觳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以觳判寿州行府事。丙辰,帝至寿州城下,营于淝水之阳,命诸军围寿州,徙正阳浮梁于下蔡镇。丁已,征丁夫数十万以攻城,昼夜不息。二月,丙寅,下蔡浮梁成,上自往视之。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

    唐请去帝号,制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上不许。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周世宗征伐淮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

    B.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

    C.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

    D.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子:干支之一。我国古代是靠天干与地支配合来纪年月日时的,文中是纪日。

    B.浮梁:文中所指与白居易《琵琶行》“前月浮梁买茶去”中的“浮梁”含义相同。

    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解释为帝王坐的车,也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指周世宗。

    D.淝水之阳:淝水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如“泰山之阳”就是泰山的南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觳用兵保守,攻打寿州,久攻不下,乍听南唐刘彦贞带兵援救寿州,作势攻打浮梁,就退保正阳,粮草也被敌人烧掉。

    B.周世宗敢于亲征,积极进取。在听闻李觳要退守时立刻派中使乘驿马前往阻止他,派遣李重进迎战刘彦贞,大破刘军,缴获无数,使唐人大为惊恐。

    C.南唐刘彦贞等将领有的没有什么才能,不会打仗,甚至贪婪残暴,通过贿赂邀名射利,有的有勇无谋,以致惨败。

    D.周世宗既有统一天下之志,也有爱护百姓之仁。他在围攻寿州中可怜农民,担心他们聚到城中会饿死,告诉侍臣派人存问安抚,让他们各安其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2)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

    【5】李觳的奏章虽然为周世宗不喜,但也包含了一些正确的用兵之道,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历史,我们曾经面对很多看似难以克服的问题: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如何控制?几亿文盲如何扫除?几亿贫困人口如何脱贫?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如何实现工业化?面对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如何渡过又如何恢复重建?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如何有效应对?……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我们将以百倍信心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真题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