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2、以下描述与实际不符的是( )
A.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人的正常体温是38.5℃
C.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8c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
3、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形成了OA、OB和OC三条光线(箭头未画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PQ的下边是玻璃
B.MN的右边是玻璃
C.折射角为38°
D.折射角为30°
4、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②乙图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为理想化模型法
③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④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②③
5、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研究玩具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直线运动时绘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s末小车的速度为5m/s
B.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做的是减速运动
D.小车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0cm
6、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下列光现象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海市蜃楼
B.水中倒影
C.日食
D.雨后彩虹
7、把一块实心金属放入盛满酒精的杯中,从杯子中溢出10g酒精,若将该金属放入盛满水的同样的杯子中,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
A.大于10g
B.等于10g
C.小于10g
D.无法确定
8、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这时舌头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 )
A.
B.
C.
D.
9、如图是微信启动背景图,该图片是由我国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利用红外探测仪拍摄而成,关于该图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影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同种介质红外线传播速度比紫外线快
C.手机屏幕显示的彩色由红、黄、蓝三原色构成
D.人不是光源而地球是光源
10、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在交流与合作基础上进行如下六个环节,①评估;②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③猜测与假设;④提出问题;⑤分析与论证;⑥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正确排列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⑥⑤③②①
C.③④⑥①②⑤
D.④③②⑥⑤①
11、关于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实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温度升高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会放出热量
B.乙图中水烧开时在壶嘴上方能看到“白气”属于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丙图中草叶上形成“露珠”属于凝华现象,会放出热量
D.丁图中物理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干冰起雾的情景,这些雾是干冰液化形成的,需要吸收热量
12、“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3、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从水面上方看水中的物体变浅了,为了确定水中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把一个小灯泡a放在水中某处,观察灯泡所成像的位置;将另一个相同的小灯泡b放在水面上方,调整其位置,使它的像与灯泡a的像重合;灯泡b到水面的距离为h1,灯泡a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h2,测量时,如果直接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使看到的刻度尺零刻度线与灯泡a的像重合,刻度尺在水面处的示数为h3,则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h1<h2
B.h1>h2
C.h3表示灯泡a的像的深度
D.h3表示灯泡a的深度
14、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教室的门的高度约200 m
B.中学生课桌高约80cm
C.中学生正常心跳一次大约为 1min
D.足球的直径约40dm
15、“和谐号”动车在笔直的铁路上以20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可知( )
A.“和谐号”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B.“和谐号”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和谐号”的速度与时间、路程无关
D.以上说法均错误
16、如图所示,小明查阅了坪山区某日天气预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逐时预报 日出06∶50 日落17∶38
时间 | 8时 | 9时 | 10时 | 11时 | 12时 | 13时 | 14时 | 15时 | 16时 | 17时 | 18时 |
温度 |
A.可用体温计来测量该日的温度大小
B.该日让人体感最舒适的时刻应该是上午8时
C.图中的温度单位符号是错误的
D.该日8时至18时期间,液体的蒸发速度不变
1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超诊断仪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B.图乙中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图丙中改变试管内的水量可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D.图丁中人在水面下能听到岸上的说话声,表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18、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行船和岸边
B.都是岸边
C.岸边和行船
D.都是行船
19、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较小的力敲击音叉对着话筒发出声音,示波器的波形如图所示;用较大的力敲同一音叉时发出更响亮的声音,示波器的波形合理的是( )
A.
B.
C.
D.
20、夜晚,小薛同学在明亮房间里,在一面窗户玻璃上看到了自己的像,而在晴朗的白天却几乎看不见。对于此现象,他作出如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夜晚,小薛在玻璃里看到的像是实像
B.夜晚和白天,人都可以通过这面玻璃成像
C.白天,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全部透过玻璃,没有反射
D.夜晚,人通过这面玻璃成的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小明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计算机,观察到计算机上的波形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音叉发出声音的说法与实际不符的是( )
A.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接收器的
B.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保持不变
C.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响度保持不变
D.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速度保持不变
22、《淮南子》完整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B.夏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露和雾的形成是液化,需要放热
C.秋分:“风起白苹初日晚,霜雕红叶欲秋分”,霜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热,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
D.大寒:“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水结冰时温度降低,不断对外界放热
23、关于凸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的作用
B.凸透镜只有一个焦点
C.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缩小的
D.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
24、夏日炎炎,在茂密的树林里,地上圆形光斑的形成是由于(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漫反射
C.平面镜成像
D.光的折射
25、物理学是研究力、热、电、光、________ 等物理现象的_____________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6、为了科学地测量某个物理量,需要有一个公认的__________,叫做单位;还要有一个合适的_____________,记录所测量的物理量时,必须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7、用锤子敲击钉子,锤子对钉子的力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钉子对锤子的力,方向_____(选填“相同”或“相反”)。
28、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表明雪的密度 冰的密度(大于/等于/小于).小丽利用冰的密度,使用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利用平整地面上的积雪,脚向下用力踩在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然后测量脚印的深度和 ,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29、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_发出的。大量的树木可以在______(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
30、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 min内通过了300 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是:______ m/s,这个物体在前10 s经过的路程是:_______ m。
31、“神舟六号”绕地球飞行时,宇航员费俊龙在太空时的质量m1与其在地面质量m0相比m1______m0。(选填“小于”、“等于”“大于”),他们在太空中由于不断地使用氧气,氧气瓶中氧气的质量______,密度______。
32、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其中雾和露、雪和霜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小冰晶。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后分别会发生______和______,形成水蒸气,从而构成自然界的水循环。
33、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_________;一定量的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__。
34、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6.13cm、26.12cm、26.10cm、26.31cm。错误的读数是______,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调整 _____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_____上;
(2)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所成像的性质是 _____、_____的 _____像;
(3)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此时光屏上所成像的特点与 _____(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同;
(4)学校“护眼小分队”自制了一个水凸透镜来展示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原因,水凸透镜的厚薄可通过注射器注入透镜的水量来调节。实验器材如图乙放置时,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接着某同学推动活塞使水凸透镜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接下来将蜡烛适当 _____(填“远离”或“靠近”)水凸透镜,光屏上像又会变清晰,此过程模拟的是 _____(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原因。
36、在平直的路面上,一辆汽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在离高山s1=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2=40m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7、据新闻报道,石家庄市将按照﹣“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车行,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目标。启动BRT快速公交项目,其中快速公交BRT1号线,全程沿槐安路、天山大街布设,总长27km。如图为一辆样车,走完全程平均速度为20km/h。
(1)样车走完1号线要用多长时间?
(2)样车在某一路段先以54km/h的速度运行50s,停车14s,再以60km/h的速度运行36s,则样车本路段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8、没有天平,要测出480g的煤油,需要用量筒装多少煤油?()
39、 在图中,AO、BO'为点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S'的位置,简述求作方法(6分)并画出光路图(2分).
40、完成透镜光路图
(______)
41、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图中所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