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某小组同学学习长度测量讨论交流的情境,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由于眼睛不可能估计的非常准,所以没有必要估读
2、在室温下,用绷紧的橡皮膜把一个空锥形瓶的瓶口封上,然后把瓶子放进热水中,橡皮膜会凸起来。下列关于瓶内空气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B.质量减小,体积减小,密度不变
C.质量不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D.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不变
3、早在公元前1650年,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用石杓舀出液态铜倒入陶范中冷却成固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铜倒入陶范冷却成青铜器是凝华现象
B.液态铜冷却成固态的过程中需要吸热
C.工匠身上的汗水不断汽化,需要吸热
D.刚用过的石杓放入水中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4、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10cm和15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10cm h=20cm
B. f=10cm h=10cm
C. f=15cm h=20cm
D. f=15cm h=10cm
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小孔成像
B. 日晷上呈现针的影子
C. 水里的“折筷”
D. 镜中的花瓶
6、某研究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这个图线,可得到水的温度从8℃降到2℃的过程中有关水的变化的一些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遵从热胀冷缩的规律
B.水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C.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D.水在4°C时密度最小
7、一块冰熔化成水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冰的密度是)
A.体积变小,质量变小
B.体积不变,质量不变
C.体积变小,质量不变
D.体积变大,质量不变
8、下列图像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如图所示,南方的“小砂糖橘”在北方吃冰棍时,冰棍直接粘在舌头上了,爸爸用温水慢慢冲洗,把冰棍从舌头上取下来,该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升华
B.先凝固后熔化
C.先凝华后液化
D.先凝华后熔化
10、如图甲是“探究某种物体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50℃时该物体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
②熔化过程用了10min
③该物体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要小
④该物体在B、C两点时的温度相同,内能也相同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②③④正确
11、两盆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阴凉处,在盆内冰块均未熔化完前,两盆的水温相比( )
A.在阳光下的那盆水的温度低
B.在阴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C.两盆一样高
D.无法确定
1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实际上是指( )
A.铁块的质量比木块的质量大
B.铁块的密度比木块的密度大
C.铁块的体积比木块的体积大
D.拿起铁块一定比拿起木块费力
13、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造成的
B.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可避免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可减小误差
14、如图所示的光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古代的日晷
B.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C.筷子在水面处弯折
D.放大镜把字放大
15、根据表中的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 熔点/ |
酒精 | -114 |
水银 | -38.8 |
冰 | 0 |
铅 | 328 |
铜 | 1083 |
A.的酒精是固态
B.可以将铅放到铜制容器中熔化
C.放在的恒温房间中的水会凝固结冰
D.东北有的地区今年12月份的气温降低到,能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气温
1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从泛黄的古籍中走出,跨越千年的历史,成为国人心有灵犀的文化记忆符号,构成独树一帜的东方浪漫。对下列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红花是因为花反射了红光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水清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D.“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17、以下选项是小明对声知识的应用归纳,其中正确的是( )
A.海军可以用声呐发射次声波来探测海底的深度
B.医生用的听诊器可以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C.科学家可以用超声波监测海啸和判断地震的方位
D.家里用的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18、“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写的一首诗。其中“卧看满天云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
B.云
C.岸边的树
D.月亮
19、在测量物质密度时,小明测出了四种固体的质量与体积,并将它们标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据此有四种判断:(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下面有关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孤掌难鸣”,说明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B.“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隔空吸物”,说明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D.“卵与石斗,麋碎无疑”,说明相碰时只有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不受力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B.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小孩的声音,这样能够使声音音调变高
C.广播里播放“考生开始答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而次声波不可以传递信息
2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能判断来的熟人是谁,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23、乐理中,音名、唱名、频率的关系如表格所示,则( )
音名 | C | D | E | F | G | A | B |
唱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频率/Hz | 256 | 288 | 320 | 341.3 | 384 | 426.7 | 480 |
A.相比D音,发G音时,音调更低
B.唱名为Mi的音,每分钟振动320次
C.音名为B的音,频率最高,响度最大
D.相比C音,发A音时,声源每秒振动次数更多
24、由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种实心球,按照如图所示方式放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左右盘内,天平仍平衡。则甲、乙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
A.3︰2
B.4︰3
C.2︰3
D.1︰2
25、如图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小区、公共场所的“出入码”,用于扫码的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出入码”________(选填“是”、“不是”)光源。
26、以下光现象中:光遇到不透明物体后可以形成影子是由于光的_____形成的;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是由于光的_____形成的;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就可以看到它是由于光的_____形成的.
27、如图用手推动书本,使书本和钢笔一起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书本相对于桌面是______的,钢笔相对于______是静止的。
28、如图所示,将电铃放到玻璃钟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空气,接通电铃,使电铃工作,这时几乎_____铃声,慢慢地放入空气,铃声会_____.(说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
29、在测量的时候,要先根据实际情况估计测量范围和确定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然后再根据要求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如图所示是三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它们的分度值依次是、
和
。工人在给教室窗户安装玻璃时,需要测量窗户的长和宽,他应该选用图中的测量工具_____(填序号)。皮卷尺一般用来______(试举一例)。
30、水平桌上有两只大烧杯,分别盛有水和盐水,已知ρ盐水>ρ水,小磊打算用压强计把它们区别开。方法如下:如图所示,将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分别为h甲和h乙。他发现h甲>h乙,于是得出甲杯中盛的是盐水。小明思考后发现小磊的结论存在问题,原因是___________同时提出了新的区分方法,请将下面小明的方法补充完整∶将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使压强计U 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h甲'= h乙',比较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的一定是盐水。
31、小明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记录:2.13cm、2.16cm、2.14cm、2.44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则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
32、如图所示,小华正在做俯卧撑,可以将他的身体看作一个杠杆,O为支点,A为他的重心,相关长度已在图中标明,已知他的质量m=60kg,g= l0N/kg。小华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____N;图示时刻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___________N。
33、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____声波产生。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______声波。它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目标的位置,这是利用______定位原理。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______装置,可探测海洋深度、绘制水下数千米的地形图等。
34、一平面镜竖直挂在墙壁上,身高为1.65m的小明从镜前3m处沿直线以1m/s的速度垂直靠近平面镜,2s内小明通过的距离为___m,此时小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 m,像高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65m。
35、图所示是小阳测平均速度时的实验过程.
(1) 实验过程中,在保证小车下滑前提下,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方 便 ______.
(2) 前半段平均速度v1,后半段平均速度v2,全程平均速度v,将它们从小到大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根据图中所记录的时间及测量的距离,可知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36、如图:小名和爸爸开车到李庄,在A地看到的标志牌如图所示,则按照图上的要求从A地到李庄至少需要几分钟?
37、将一边长是10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内。待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600g水,如图所示。求:(计算时取g=10N/kg)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38、假期,小明骑单车行驶300米,用时60秒,小明以相同的速度从自己家匀速骑行到小华家,用时20分钟。求:
(1)小明骑单车的速度;
(2)小华家离小明家有多远。
39、(1)如图甲,路灯下站着小芳,小刚,请根据两人的影长,标出图中路灯灯泡S的位置;
(2) 如图乙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方向。
40、如图所示,一烧杯静止在斜面上,烧杯内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小球。请在图中作出烧杯对斜面的压力F压和小球受到的浮力F浮的示意图。
41、如图所示,木块沿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向上运动,请画出木块的受力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