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使用冰来生火,即把冰磨成一种冰镜,让太阳光透过它点燃柴草取火,这种冰镜应为( )
A.凸透镜
B.平面镜
C.玻璃板
D.凹透镜
2、以下活动中,能用来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A.图甲,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B.图乙,收音机播音时,喇叭前方烛焰摇晃
C.图丙,手指蘸湿摩擦杯口,不断改变杯中水量
D.图丁,敲敲时,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
3、为了测量一张邮票的质量,小华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直接用天平称一张邮票的质量
B.用天平称出10张相同邮票的质量,再将结果除以10
C.用天平称出100张相同邮票的质量,再将结果除以100
D.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和一个砝码的质量,再将结果减去砝码的质量
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当物体距离透镜8cm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16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离透镜20cm处远离透镜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离透镜20cm处靠近透镜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5、在一次考试过程中,小光发现墙面上的光滑塑料贴图和窗玻璃上都出现了室内灯的“像”如图甲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贴图上的像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形成的
B.窗玻璃上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窗玻璃上的像比灯暗是由于灯光射到玻璃上有一部分发生折射,反射的光少了
D.如图乙,当窗玻璃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时,像的位置将发生变化
6、“文明文山健康有你——元旦全民健身长跑(走)”活动于2023年12月29日上午举行,运动员甲的速度为14.4km/h,运动乙的速度为3m/s,运动员丙5min跑完1500m,三者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甲>v乙>v丙
B.v丙>v乙>v甲
C.v乙>v丙>v甲
D.v丙>v甲>v乙
7、学校倡议:“保护视力,少用手机,从我做起”。某同学由于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损害了视力。如图所示的是远处物体在他眼睛里成像的光路图,则该同学的眼睛是( )
A.远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B.远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D.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矫正
8、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时,在百米跑道的发令台上常有一块圆形挡板,如图所示,圆形挡板主要用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使终点计时员更清楚的看到白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开始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有偏差
B.圆形挡板应选用深色或黑色的
C.计时员是通过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方法来判定成绩快慢
D.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挡板是漫反射的结果
9、如图所示是用厚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示意图,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10、小南家里有近视、远视眼镜各一副。为了区分这两副眼镜,他绘制了光线通过眼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如图所示。虚线框内应该是远视眼镜的是( )
A.
B.
C.
D.
11、口技是优秀的民间表演技艺。这种技艺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在狩猎时,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来诱捕猎物。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使听者如身临其境。听者能够辨别出口技表演者模拟的是小狗的声音,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A.振幅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1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角的大小为40°
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小
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
D.当水面升高时,到水面的距离变小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望远镜的物镜是一个凹透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B.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此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15、人们常常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果需要测量教室门的高度,下列哪种测量工具最合适( )
A.三角板
B.卷尺
C.钢尺
D.游标卡尺
16、如图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20秒内两车的平均速度之比为4:3
B.甲车到达800m所用时间大于乙车到达800m所用的时间
C.甲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D.甲车的速度总是大于乙车的速度
17、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乙的质量较大
C.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D.甲、乙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18、小明同学坐在游乐园的翻滚过山车上.当过山车高速旋转时,小明看到地面上的人和建筑物都在旋转,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A.地面
B.建筑物
C.过山车
D.过山车的轨道
19、一辆小车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
A.小车在0~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在0~2s内做加速运动
C.小车在2~4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D.小车在4~6s内的速度为5m/s
20、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视力正常人眼睛的“凸透镜”成像于视网膜上。对于眼病患者而言,物体经眼睛的成像位置和相应的矫正方式正确的是( )
A.近视眼看远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看远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看近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看近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21、往一个桶里装酒精,最多能装8kg的酒精。现在用该空桶盛一些水,要使桶恰好装满,则需要倒入水的质量是(,
)( )
A.1kg
B.10kg
C.8kg
D.2kg
22、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增大而增大
B.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
C.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1︰4
D.甲乙两物质在任何状态下密度都不发生变化
23、如图所示,滚热的油浇在刚出蒸锅的鱼表面上,发出“嗤啦”声响,让人感觉妙趣横生。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嗤啦”响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热油从鱼吸收了热量
B.浇在鱼上的油急剧沸腾
C.鱼表面的水分急剧沸腾
D.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高
24、下列实例中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是( )
A.潜水艇能随意下潜上浮
B.候车时站在安全线以外
C.跳伞运动员竖直匀速降落
D.喝饮料时,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
25、2021年5月15日,历时近十个月,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探测器在距火球表面附近需喷射高温高压气体多次“刹车制动”,这说明___________。(写出一项物理知识的运用)
26、如图中甲、乙是小明同学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的情形,量筒的量程为___________mL;所测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___cm3;若在甲图读数时正确,乙图读数时俯视,则测量结果偏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7、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来冷却物体,0℃的_______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_________过程中要____________热量。
28、盘在武汉上空的“雾霾”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施工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轰鸣的机器噪声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围在各建筑工地的绿围墙可在______减弱噪声。但飞扬的尘埃却污染天空形成“雾霾”。一场小雨使天空的“雾霾”消失,蓝天白云又回来了。“雾”的形成属于______现象,太阳出来“雾”很快又消失了,这又属于______现象,而“霾”主要是悬于空气中的尘埃,很难消散,其中PM2.5易被人体吸收,对健康不利。
29、给下面的数值填入恰当的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1)某中学生的质量约是40_____;
(2)物理课本的质量约是160_____;
(3)一头大象的质量可达6t,合_____kg;
(4)水银的密度超过许多金属块的密度,达13.6×103kg/m3,合_____g/cm3。
30、公园里有一座桥,桥下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彩灯______m;若1小时内湖水上涨了0.3m,则此时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______m,“倒影”是______像(选填“虚”或“实”),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1、“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中,钟声是由于钟受到木棒撞击后产生________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听到的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耳中的.
32、“刷脸支付”(如图甲)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角、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新型支付方式,它通过摄像头来捕捉人脸信息,不再需要手机、钱包、信用卡就可以完成支付过程,小雅刚尝试完成这种新型支付方式后回去请教了物理老师,得知支付机器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于是她找来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来模拟支付装置的成像规律,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小雅应将光具座上的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33、如图所示,用细线拴着的硬泡沫塑料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第1次用橡皮锤轻轻敲击音叉,音叉发声,泡沫球弹起一个较小的角度,第2次用橡皮锤用力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变大,相较第1次,可以看到泡沫小球弹起一个 _____(填“较大”或“较小”)的角度,这个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_____有关。
34、为使图所示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 “右”)端调节。
35、如图所示是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某次成清晰像时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实验前小明应该将蜡烛火焰位置、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至 ___________;
(2)此时成像原理与 ___________的成像原理相同;(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3)小明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22.0cm刻度处时,向 _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4)小华认为根据光路可逆性,可保持蜡烛和光屏在图a中位置不变,只需移动透镜到 ___________cm位置,同样可以得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实像,并且这样操作更加简单;
(5)通过学习透镜的光路图b,小明知道凸透镜能将某点发出的光线全部会聚后经过某点从而成像,由此他认为若实验过程中用不透明物体遮挡部分透镜,光屏上依然会呈现一个完整但 ___________的像。
36、一列长360m的火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驶过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火车的速度108km/h合_______m/s;
(2)隧道的长度_____ ;
(3)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________。
37、上课时,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某个小组的实验装置及读数方法如图:
(1)如图甲,他们实验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他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乙),则图(乙)中___________是沸腾前的情况.
(3)下表是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①从记录数据看,在第_______min时的数据是错误的,温度应改为_________.
②下列根据表中数据作出加热过程中“温度﹣时间”图象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4)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一种原因)
(5)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方温度较高,水蒸气较多,所以看到的“白气”并不明显,停止加热后,水面上方的温度_______,大量水蒸气遇冷_______成小水珠.
38、铝球的体积为400 cm3,质量为810g,问:
(1)通过计算说明该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2)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3)若在空心部分注满水,则整个铝球的质量是多少克?
39、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
40、如图甲所示,是O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41、如图所示,蹦床把运动员向上弹起,请画出此时运动员受力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