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传统文化与文学常识的内容表述错误的一个选项是( )
A. 约定俗成的借代,如: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桑梓,古时住宅旁常载桑树和梓树,后人指代家乡。
B. “五行缺土”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按旧时迷信的说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
C. 古代计量单位,如: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贯,旧时用绳穿钱,一千个钱称为一贯。
D. 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进士。
2、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校园文化节期间,小明将自己临摹的对联张贴在“诗文名家” 宣传栏里,想让语文老师刘老师路过时帮忙看看对联是否适合宣传主题,因此,他在微信上给刘老师留言:
A.“刘老师,您好!我临摹了一副对联,张贴在宣传栏里,请您路过时看看对联是否适合宣传主题,希望您不吝赐教。”
B.“刘老师,您好!我临摹了一副对联,张贴在‘诗文名家’宣传栏里,请您路过时看看。”
C.“刘老师,您好!我临摹的对联张贴在‘诗文名家’宣传栏里,请您路过时看看对联是否适合宣传主题。”
D.“刘老师,您好!我临摹了一副对联,张贴在‘诗文名家’宣传栏里,不知对联是否适合宣传主题,请您路过时看看,希望您不吝赐教。”
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北朝时的北方民歌《木兰诗》和唐代诗人陈子昂所写的《登幽州台歌》都属于古体诗。
B.《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收了金毛犼,解救了金圣娘娘。
C.《二十四孝图》中提到的七篇孝道故事,其中“卧冰求鲤”是最使鲁迅不解,甚至发生反感的一篇。
D.《水浒传》中,吴用屡出奇谋,在智取生辰纲、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情节中都有所表现。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眺望(tiào) 觅食(mì) 嘻闹(xī)
B. 撩逗(liáo) 戳破(chuō) 稠密(chóu)
C. 狗吠(fèi) 掺杂(chān) 给予(gěi)
D. 恶劣(liè) 空旷(kuàng) 纯碎(cu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二月朔①,天初霁。薇令②语余:“家园梅花尚未残,可往尽余兴。”欣然诺之。薇令尚在书馆,余已先步至其园,登高阜而望,如雪者未改也。徘徊池上,则白梅素质尚妍,玉叠红梅,朱颜未凋,绿萼光彩方盛,顾而乐之。就偃树而卧,方口占诗句未成,而薇令自外至。薇令读书学道,吾之畏友③,顾取余狂兴高怀,出酒共酌。时夕阳在树,花容光洁,落英缤纷,锦茵④可坐。酒半,酌一卮环池行,遍酹梅根,且酹且祝。已复大醉,每种折一枝以归。探梅之兴,以郑园始,以郑园终。以梅花昔称五岭⑤罗浮⑥皆远在千里之外无缘得至区区洞庭近在咫尺聊以自娱。在长圻遇九年前梅花主人,已不复相识,盖颜貌之衰可知矣。而世事如故,吾之行藏如故,能无慨然?昨为薇令述之。薇令曰:“人生逆旅⑦,又当乱世,九年之后,尚得无恙,复来寻花,已为幸矣。”其言尤可悲也。已复自念,惟当乱世,故得偷闲山中耳,半月之际,勿谓易得也。退而为之记。
(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
【注】①二月朔:二月初一。②薇令:作者的朋友郑薇令。③畏友:品德端重,让人敬畏的朋友。④锦茵:喻指芳草。⑤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⑥罗浮:山名,盛产梅花。⑦逆旅:旅居,常用以喻人生短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停止,消失
B.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人
C.顾而乐之 乐:以……为乐
D.而世事如故 如故:跟原来一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梅花昔/称五岭罗浮/皆远在千里之/外无缘得至/区区洞庭/近在咫尺/聊以自娱
B.以梅花昔称五岭/罗浮/皆远在千里之外/无缘得至/区区洞庭/近在咫尺/聊以自娱
C.以梅花昔称五岭/罗浮/皆远在千里之/外无缘得至/区区洞庭近/在咫尺/聊以自娱
D.以梅花昔称/五岭罗浮/皆远在千里之外/无缘得至/区区洞庭近/在咫尺/聊以自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细腻优美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
B.【甲】文表达作者闲适雅趣,感伤情怀,对人生的慨叹,对故国的怀念。
C.【乙】文以赏梅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
D.【乙】文情景交融,深刻细腻地传达了作者钟情于梅、寄情于梅的雅士情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薇令语余:“家园梅花尚未残,可往尽余兴。”欣然诺之。
6、下列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本诗作于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从诗的标题上看,这是诗人写给好友白居易晚的回赠诗。
B.首联写作者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扒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白居易,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D.尾联笔锋一转,相互劝慰。诗人对生活并未丧失信心,虽然心绪难平,但并不消沉,反而有一种刚健昂扬之气。
7、阅读文段。
春,带来了芬芳艳丽的花朵,带来了pénɡ勃A的草木,带来了对
未来的一份憧憬;夏,带来了缤纷绚丽的骄阳,带来了挺bá
B的树木,带来了奋斗的脚印;秋,带来了C的落叶,带来了温柔的秋雨,带
来了丰收的喜讯;冬,带来了D的雪花,带来了素雅的天地,带来了睿智的沉思。
(1)给加点字注音。
憧(___________)憬 绚(__________)丽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pénɡ)______ 勃 挺 (bá)________
(3)从下面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A、B、C、D处。
如金 苍翠 洁白 新绿
A处_________;B处___________;C处___________;D处__________。
8、默写。
(1)晓战随金鼓, 。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单于夜遁逃。
(4)蒌蒿满地芦芽短, 。
(5) ,在河之洲。
(6) ,白露未晞。
(7)只是他在愿望切近, 。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朱德元帅也说过:“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 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 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 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2】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3】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写景角度及其表达作用。
【4】本文标题“太湖碎锦”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11、飞向太空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节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飞行所面对的浩瀚无垠的太空并非仙境也不浪漫,而是险境丛生、困难重重。
B.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会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也会使航天器内部造成永久的损伤。
C.空间垃圾会使航天器表面造成破坏,因为它的相对速度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不同。
D.宇航员心血管功能的紊乱及视觉模糊、语言失真等,与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息息相关。
【2】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嫦娥奔月的神话,激发读者的兴趣,又引发思考,进而引出说明的对象。
B.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将”“一旦”“可能”等,表示猜测,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④段运用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流星体和空间碎片的危害。
D.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条理清晰地介绍载人飞行相关知识。
【3】2022年6月5日7时54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领命出征,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请联系选文内容,说说“神箭”太空行会经受哪些考验?
12、以“我的语文学习”为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