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辛亥革命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D.中国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以阶级斗争为纲
C.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D. 抓革命、促生产
3、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是( )
A.广州
B.上海
C.北平
D.重庆
4、年代尺是对历史最好的解读,对下面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土地革命的过程 B.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国共两次合作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A. 司法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关税主权 D. 领海主权
6、在新文化运动中,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的人物是( )
A.李大钊
B.蔡元培
C.鲁迅
D.陈独秀
7、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对我国的工业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8、“万户涕泪, 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篇檄文的发表针对的是( )
A. 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 B.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 D. 袁世凯基本接受“二十一条”
9、雅典是一个奴隶制共和国。伯利克里当政期间,决定同另一个城邦建立同盟关系。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大陆会议 B.公民大会 C.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委员会
10、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对中国外交部次长曹汝霖表示:“中国如欲改国体为复辟,则蔽国必赞成。”日本的这一表态主要目的是
A. 帮助宣统复辟清朝
B. 反对中国的革命
C. 希望中国动乱
D. 便利日本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
11、下面示意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代其中②处应该是( )
A.永安建制
B.天京事变
C.定都天京
D.金田起义
12、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梳理的知识结构图,图中“●”应是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二次革命”
D.义和团运动
13、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以下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
A.政企职责不分
B.分配制度“大锅饭”
C.企业没有自主权
D.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14、下图为1925——1945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图中1934——1937年中国共产党人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安事变的爆发
B.日本军队的屠杀
C.国民党军的“围剿”
D.共产国际的干预
15、辛亥革命被称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掀起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颁布《临时约法》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6、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戊戌变法遭慈禧太后残酷镇压最终失败 D. 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7、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巴黎和会的据理力争,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18、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美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B.各国使馆林立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外国军队
19、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下列选项与该“学习内容”直接有关的是( )
◎日军:炸毁柳条湖地区一段路轨,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占领沈阳。 ◎共产党: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D.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0、会议总结了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以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为目标的政治路线,材料中的“会议”
A.为共产党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B.表明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方案
C.使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D.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1、抗美援朝目的:______。
22、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一举粉碎__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3、1924年,为培养军政人才,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________;1927年8月1日,______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4、1688年,英国支持议会的势力发动政变。这政变的更迭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因此西方人认为这是一次“__________”,它标志着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5、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错误: 改正:
26、赔款最多的是________条约。
27、军事方面
(1)策略:八路军、______挺近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概况: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____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战略: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___________。
(4)战术:根据各地不同地形,采取地道战、_____、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28、邹容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是《______》;鲁迅的《______》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29、写出对应的人名和荣誉称号
(1)铁人——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邓稼先
(3)县委书记的好榜样——____________
30、背景:日军企图打通_________,沿津浦路从南北连个方向夹击_______。
3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亦可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近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西学东渐”形成规模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提示,写出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实。
请填写: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32、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什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它包括哪三项内容?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取得了哪次起义的成功?随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以谁为都督?辛亥革命有哪些影响?(写出三点)
33、自古以来,中国就注重对外交往。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成果就是解决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摘编自《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轨迹)
材料二: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中国模式既非纯粹的国家计划经济,也不是彻底的资本主义体系。这种发展模式建立于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的混合基础之上,而邓小平改革使得市场在另一类的国家主导经济的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改革无论在中国或是国外都无先例可循,它是在探索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案中逐渐演化而成。
——摘自(美)熊瑜《大国复兴:中国道路为什么如此成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根本改变”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分别是什么?这一“根本改变”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运用中共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