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身材匀称,脸色红润,优越感极强,待人傲慢无礼”,他是下面哪个人物( )
A.少年闰土
B.杜小康
C.若瑟夫
D.水生
2、下列句子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亲自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
B.您当年送我的那枚南京雨花石,很漂亮,我一直惠存着,它象征着我们纯洁的友谊。
C.“各奔天涯何处是,唯愿君安好”,我就留步不送您了。
D.贤弟啊,愚兄想听听你的高见。
3、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接着,过往23届冬奥举办城市的历史,随着环绕全场的24道“激光刻刀”的雕琢闪回其上,最终定格为“2022中国北京”。
②这一过程寓意“破冰”,即打破隔阂、化解矛盾、走近对方、互相理解。
③随后,冰球运动员与影像冰球击打互动,“冰立方”逐渐碎裂,巨大的冰雪五环从中露出真容,缓缓上升。
④一点水墨滴落,幻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腾气象,从鸟巢“碗口”倾泻而下,铺满全场,一方水从中央升起,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立方”。
⑤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冰雪冬奥五环以“破冰而出”的方式亮相。
A.②③④①⑤
B.⑤④②③①
C.②⑤④①③
D.⑤④③①②
4、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爷爷奶奶50周年金婚之际,一家人举杯同祝,愿他们安康顺遂、长长久久。
B.大学毕业后的小王在生活、工作上屡屡碰壁,但他始终不曾放弃,经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勉励自己。
C.现在的孩子写作文,多了点无病呻吟,少了点真情实意,总是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
D.昨天大家族聚会,远在异国求学的姐姐看到亲友群里发的照片,默默地发了一条朋友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 B.后天下之乐而乐/似与游者相乐
C.或异二者之为/古仁人之心 D.不以物喜/能以经寸之木
【2】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情”贯穿全文,“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
B.作者在文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C.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D.本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6、古诗文阅读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佳作。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因而心中极为抑郁不平。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表面看来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圆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怀。
7、“群贤社区”开展社区文化创建活动。作为社区成员的你,请参与下面的主题活动。
(1)设立文化长廊。
社区新建的文化长廊,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展示“群贤社区”在“创文明,建和谐”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现在设置了“邻里剪影”和“爱心快递”两个栏目,请你根据这一主题,仿照已有的栏目名称,为文化长廊再设置两个栏目(不要与已有的栏目名称重复)。
栏目一 :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二 :___________________
(2)倡导文明习惯。
社区文化建设从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开始,针对社区内还存在的诸如违章搭建、乱停车辆、乱倒垃圾、放养宠物、践踏草地等不文明现象,社区开展了“从我做起,净化家园”的“温馨提示”活动,请你就社区内的某一不良现象写一句温馨提示语,不超过15字。
不文明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持纳凉晚会。
为进一步增进社区邻里关系,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群贤社区”决定举办一场“夸夸咱的好邻居”纳凉晚会。作为晚会主持人的你,请设计一段80个字左右的“开场白”。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关雎》)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⑧《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中间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腕上茉莉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前来,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苿莉花不?新鲜的苿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⑪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⑫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妇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⑬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⑭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1】文友们对老太太的态度和情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内容。
【2】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3】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谈谈第⑤段中老太太鞠躬,为什么差点把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5】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
【6】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一生中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①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也只能调课。校方说:“这门课很难调,我只有一个母亲。”
②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我终于打听到了妈妈最后说的话。保姆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橘红糕。”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妈妈儿时吃过。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③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没有别人可以替代。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等到家乡终于在一个破旧的尼姑庵里开办小学时,包括数字。几个教师很快找到原因了,因为小孩背着的草帽上,写着4个漂亮的毛笔字:“秋雨上学。”是标准行楷。
④至今我仍记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上一个老式瓜皮帽。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我当作了谈心对象。我7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⑤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紧张,她害怕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没有时间想原因。只有我知道,我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⑥医生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但她已有结论: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⑦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表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⑧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小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会,3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3次,与单纯有关。
⑨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一个人情,不该说话,除了“谢谢”。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的人,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⑩大弟弟松雨守在妈妈病床边的时间比我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他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那时的农村谈不上什么医疗条件,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遇到了一个好人,又遇到一个好人……
⑪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所以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⑫我知道,自己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我6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她去表外公家回来得晚,没有责怪,也不惊讶,再翻那两座山岭回家。
⑬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后来我因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那4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而我每天趴在壕沟边写手记,总想起在乡下跟您初学写字的情形。
⑭妈妈,这次您真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小路也湮灭了。童年有些故事,只有您我两人记得,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⑮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选自《读者》,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错误一项是( )
A.妈妈最后说想吃橘红糕。一方面说明妈妈对故乡的思念,一方面说明妈妈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B.妈妈如果出现结束生命的征兆,家人不主张采用切开器官来抢救妈妈,目的是想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C.我6岁那年的一个夜晚,瞒着祖母翻过两座山岭去接母亲,母亲得知后,也不惊讶,表现在母亲看来,她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D.文章结尾写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希望这棵大树能够庇荫自己的母亲,使母亲宁谧而安详
(2)第③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作者认为母亲是“善良而非凡”的?
(4)有人认为选文第⑨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5)侧面描写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阅读文章,完成关于塑造母亲形象的“侧面描写”写法的阅读探究。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的反映来表现所要描写对象的写作方法。 |
侧面描写语句(一):等到家乡终于在一个破旧的尼姑庵里开办小学时,老师们发现我已经识了很多字,因为小孩背着的草帽上,写着4个漂亮的毛笔字:“秋雨上学。”是标准行楷。 作用:①___ |
侧面描写语句(二):②___ 作用:有利于突出妈妈悉心教导,把我当作了谈心对象,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表现妈妈教子有方 |
结论: 侧面描写写法的作用:③___ |
11、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沈碧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 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这不数着数着就乱了吗?”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是__的__次方。
④“正”字计数法的使用,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是由服务员领座,善写计数的服务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紧,怕误记,为了稽核总数,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这种方法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 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个为一个单位。从解剖学角度来说,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划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正”字计数不仅字形方正简洁,还满足了人们对“执行公正”“品行端正”的美好想象,寄托着人们对选举的信心和希望。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选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大致”能否删除?为什么?
【2】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人们称赞“正”字计数法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