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海军 B. 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
C. 洋务运动派遣了留学生 D.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
2、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 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其中“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中法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3、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你认为“梅开三度”不包括
A.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美国某杂志曾推选世界“百位名人”,胡适当选,当选的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A.主张白话文
B.创办《青年杂志》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发表《文学革命论》
5、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的奉系军阀头目是( )
A.吴佩孚 B.张作霖 C.孙传芳 D.袁世凯
6、《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中本质上最为不同的条款是( )
A.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
7、“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该条约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
A.日本侵华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主要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
C.日本的军事力量可以进入中国内地
D.主要侵略方式由资本输出变为商品输出
8、《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B.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 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9、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_____)
| 战争名称 | 战争影响 |
A. | 鸦片战争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圆明园遭破坏,俄国抢夺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
A.A
B.B
C.C
D.D
10、《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1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华北 |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B |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
C | 1937年,“七七事变” | 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
D | 1938年,台儿庄战役 | 抗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
A.A
B.B
C.C
D.D
12、日本在战(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且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像地诉诸武力。这说明
A.日本蓄谋已久,早有准备
B.日本人才多,发展快
C.日本有精良的战争武器
D.日本绘图水平高
13、下图是晚清爱国志士谢缵泰绘制《时局图》,其旁题词曰:“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以警示国人。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A.《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门户开放”政策后
14、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正在参加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井冈山的是( )
A.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B.革命的摇篮―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D.七大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
15、有学者指出:“总而言之,这场败仗无可否认地证明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场战败标志了清王朝的即将灭亡,并且引发了帝国主义的加紧扩张及国内政治运动的兴起。”这场“败仗”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A.英法联军 B.美俄联军 C.俄法联军 D.英法联军
17、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会议是
A.中国一大
B.中国三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
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指的是( )
A.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B.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农村转到城市上来
C.经济改革的目标由建立计划经济转到建立市场经济
D.国家的对外政策由奉行闭关锁国转到实行对外开放
19、下列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叙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B.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打击了美国殖民者
C.在纳赛尔领导下埃及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D.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20、2017年3月13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历史上,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标志 B.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工作 D.确定了新中国国旗、国徽、国歌
21、476年,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的国家是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从________年开始执行。
2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 。
24、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5、甲午中日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道路;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开辟了一条____的道路。
2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正确内容(8分)
(1)山西籍文学家罗贯中撰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
(2)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_______
(3)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__
(4)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
27、1957年,________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2014年,全军政治工业会议在________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8、近现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变化,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时期 | 内容(经营管理模式) | 影响 |
辛亥革命时期 | 平均地权(或民生主义) | 关注民生,但未落实 |
建国初期 | 农民土地所有制 |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①_____制度,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的___②___准备了条件 |
三大改造时期 | ___③___ | 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__④____ | 人民公社化 |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和人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___⑤____ |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
启示 | ⑥_________ |
29、下面的北伐战争形势图中①处是________的势力范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中②处是________。
北伐战争形势图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
30、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___________;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___________。
3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2、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3、
(1)请写出上图的名称。图片正中讲话的人是谁?
(2)这个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34、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二 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因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孙中山迭集》
(1)举出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向西方学习过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一个“求富”企业。
(3)材料三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个部分内容?“三民主义”是由谁提出来的?
(4)近代社会各阶层的探索都取得过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你认为近代中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为什么会充满艰难与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