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细节描写往往失之简陋、夸张
②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③因为中国古代小说从魏晋小说的“粗陈梗概”,到宋元说书的矜奇尚异
④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
⑤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
⑥而《红楼梦》则不然,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
A.②③①⑥⑤④
B.③①⑥④⑤②
C.④③①⑥②⑤
D.③⑤⑥②④①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诵读诗歌时,要应声求气,涵泳诗韵,以求完美地再现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
B. 即使对于温柔慈详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
C. 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付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D. 你不可能设想在一个没有空气和水的星球上,滋长出如此斑斓的生命。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优秀的学生言辞通常都很___,有时在课堂上会指出老师的错误,或者挑战老师的观点。虽然被当面___有时不是那么令人愉悦的,但是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对老师自己也是很好的 。
A.犀利 置疑 督促
B.锋利 置疑 督促
C.犀利 质疑 鞭策
D.锋利 质疑 鞭策
4、下面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D.百雉,指的是城墙。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5、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 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 这年三月,由四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D.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约在夜里10点钟的时候,他看见了城里的灯火映在天上的红光。最初只是依稀可辨,如同月亮初升以前天上的光亮。然后,当渐渐猛烈的海风掀得海面波涛汹涌的时候,灯火渐渐清楚了。他已经驶进了红光里面,他想,现在他马上就要撞到海流的边上了。
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器,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必再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闪现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去劈。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子,随后棍子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颗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截去。他觉得奖把已经戳了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的最后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味儿带着铜腥气,甜滋滋的,他一时间害怕起来。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浓。
他往海里碎了一口唾沫,说:“吃吧,Galano。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艄,发现断了的舵把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已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像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儿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1】这段文字对桑地亚哥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3】这段文字表现了桑地亚哥怎样的品质?
【4】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桑地亚哥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请概括这次搏斗中的“悲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刘禅能自行谋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切追念先主临终留下的教诲。
(2)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3)在古代诗歌中直接引用曲名人诗并不为奇,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涉及唐代两首名曲。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为例,水到渠成地得出了“_____,______”的结论。
(2)韩愈《师说》中,以“______,______”两句点明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盘结交错,曲折回旋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虞美人》中写作者通过对“故国”的“回首”来表现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论语》中认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而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
10、理解课文与默写
(1)A.诗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诗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3)A.诗中写离别在即,惨然伤情,茫茫的江水浸着一轮冷月,迷蒙的夜景更给离别涂上一层愁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月”这个意象抒发离别之情。
(4)诗人第一次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诗中表现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性地描绘琵琶女借弹奏琵琶抒发自己内心“不得志”的情感。
(9)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姿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指法和弹奏的乐曲,正面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11)诗中用比喻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其中表现乐声沉重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现乐声轻细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声音的类比联想,由琴声联想到珠玉声。
(13)诗人运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难”的两种音乐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A.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和《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表达了一样的意思。
B.诗中诗人用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乐声虽停却余韵无穷的音乐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A.诗中表现乐曲激越雄壮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诗中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诗中描写乐声停止如撕裂绸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岑嘉州①
杜甫
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书。
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②居。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泊船秋夜经春草,伏枕青枫限玉除③。
眼前所寄选何物,赠子云安④双鲤鱼⑤。
【注】①岑嘉州:即岑参。②出守江城:指岑参出京担任嘉州刺史。③限玉除:谓久隔朝班。玉除,宫殿台阶。④云安:严武去世后,杜甫失依离蜀,行经嘉州、渝州,至云安时因病滞留。⑤双鲤鱼:指书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抒写与友人分别已久而且音信不通,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情。
B.关塞阻隔,不想竟能同饮一江水,“岂意”两字表露诗人内心波澜。
C.自己从秋至春随船漂泊无处停留,诗人以此倾诉了自己窘困的境遇。
D.诗人虽卧病于青枫,却牵挂着朝廷,诗中流露出希望友人提携之意。
【2】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正字清卿,清州人也。年十五,习吏事,迁尚书户部令史。至元八年,罢诸路转运司,立局考核逋欠,正掌其事。大都运司负课银五百四十七锭,逮系倪运使等四人征之,视本路岁入簿籍,实无所负,辞久不决。正察其冤,遍阅吏牍,得至元五年李介甫关领课银文契七纸,适合其数,验其字画,皆司库辛德柔所书也。正谦得其实,始白尚书捕鞫之,悉得课银。辛既伏辜,而四人得释,正由是知名。
十四年,会诸王昔里吉叛,至居庸关,守者告前有警急,使姑退,正曰:“职当进而弗往,后至者益怯矣。”驰出关,至上都。边将请黄白金符充战赏,主者告乏,中书檄工部造给之,后帝以为欺罔,欲诘治。正曰:“军赏贵速,先造符印而后禀命,岂不可乎!”帝释之。十五年,时阿合马当国,与江淮行省阿里伯、崔斌有隙,诬以盗官粮四十万,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正驰驿往按其事,狱弗县。阿合马复遣北京行省参加政事张澍等四人杂治之,竟置二人于死,正乃移疾还家。
十九年三月,阿合马败,火鲁霍孙为右丞相,复为左司员外郎,谒告归。九月,中书传旨捕正,与参政咱喜鲁丁等偕至帝前,问曰:“汝等皆党于阿合马,能无罪乎?”正曰:“臣未尝阿附,惟法是从耳。”会日暮,车驾还内,俱械系于阙东隙地。逾数日,奸党多伏诛,复械系正于拱卫司,火鲁霍孙曰:“上尝谓刘正衣白衣行炭穴十年,可谓廉洁者。”乃免归。
二十八年,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济南张同知子求为两淮运使,正知其不称,弗与。张遂作飞语构其事,帝召正诘之,正辨折明,事遂释。大德元年,右丞忙兀突鲁迷失请征缅,正以为不可,俄俱被征,又极言其不可,不从,师果无功。
累乞致仕不许,延祐六年卒,后赠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赵国公,谥忠宣。
(节选自《元史·刘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B. 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C. 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D. 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转运司,也称“转运使司”,均调一路租税以供国用。以转运使、副使主其事。
B. 移疾,也称“多病”。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做官之人请求隐退的委婉之语。
C. 车驾,即马车。常用作天子的代称,与此词义相似的还有“御驾”“辇舆”等。
D. 柱国,古代官名,楚国始设,为最高武官。又指对国家极为重要的地域或人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正办案严谨,能力出众。在倪运使等四人被逮捕、案件久悬未决之时,刘正认真核查所有相关公文,最终使冤之人得释。
B. 刘正果敢勇毅,坚守职责。昔里吉叛乱时,他在居庸关面临险情,守关者劝他暂退以保证安全,他明确拒绝,出关到达上都。
C. 刘正不阿权责,廉洁自律。阿合马掌权,刘正未按其心意办案;刘正受牵连被捕,但火鲁霍孙认为他正直廉洁,最终放了他。
D. 刘正坚持原则,力陈己见。张同知儿子求官,刘正认为他不称职,没有答应。在征缅一事上,即使在皇帝面前,他也极力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廉得其实,始白尚书捕鞫之,悉得课银。
(2)张遂作飞语构其事,帝召正诘之,正辨折明,事遂释。
1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