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红与黑》《九三年》等。
B.“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出自《庄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出自《论语》。
C.《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东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
D.剧本的主体一般是台词,也就是戏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它是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贏得纪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B.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
C.我们不能否认做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应该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D.十月中旬,腾讯公司宣布将对热门游戏“王者荣耀”等进行实名监控以及游戏时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的生产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被西方称为“中国白”。
B. 人的一生,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风景。
C. 为迎接校运动会,班主任激励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 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风骚(sāo) 嘶哑(yǎ) 娉婷(pīng)
B.轻灵(lín) 鲜妍(yán) 冠冕(miǎn) 摇曳(yè)
C.赦免(shè) 羡慕(mù) 箴言(jiān) 汲取(jí)
D.宽宥(yòu) 游弋(yè) 困厄(è) 麾下(huī)
5、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理解文句明文意】
①把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联系文章,说说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2】【品味写法赏美景】选项中的诗句与下面文句所用写景方法相近的一项是(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联读资料懂人情】
阅读链接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陶庵①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
【材料二】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序)
【材料三】
……其余如贾似道之豪奢,孙东瀛之华赡,虽在西湖数十年,用钱数十万,其于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实有未曾梦见者在也。世间措磊②,何得易言游湖。
(选自张岱《西湖总记——明圣二湖》)
【注释】①陶庵:张岱,号陶庵,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②措大: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
(1)给材料二中的划波浪线的语句划分停顿。(划3处)
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淹没百不存⼀矣。
(2)选择下面加点词的解释。
①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A还 B.尚且
②世间措大,何得易言游湖。
A得到 B.能够
③结合课文内容和所给的相关材料,推测张岱为什么会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②《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1】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三幅图画?
【2】古人为诗,写“有我之境”为多。有人说“归”是王维的志趣所在,那这首诗中描绘其他种种“归”的画面有何作用?
7、语文活动课上,“新闻小主播”为同学们播报了一则新闻。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新华社昆明6月13日电(记者赵珮然)记者从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了解到,6月12日17时30分至6月13日18时14头亚洲象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独象离群数日,位于象群东北方向,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活动,距离象群约16公里,人象平安。
监测显示,6月12日19时25分象群从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南山西南方向下山进食,6月13日凌晨3时11分左右开始返回南山山顶。截至13日15时,群象在南山山顶附近休息睡觉,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5人持续监测。6月23日18时至6月24日18时,北移象群途经了4个村庄,总体继续向南迁移共23公里,玉溪市峨山县富良棚乡附近林地内克食活动。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距离象群35.8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附近的林地内活动。15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
省级指挥部组织专家研判象群迁移路线,指导现场指挥部科学使用引导方式、认真落实助迁措施,确保人象安全。易门县、晋宁区、安宁市现场指挥部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319人,出动渣土车439辆、工程车47辆、应急车辆181辆、无人机18架,疏散群众916户3548人,投喂象食1吨,补充亚洲象食源供给。
(有删改)
(1)请给上面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6字。
(2)任务二:请你从新闻中筛选信息,把云南亚洲象群迁移的时间轴补充完整。
①6月12日19时25分②6月13日凌晨3时11分
③6月13日15时④6月23日18时至6月24日18时
_________群象开始返回南山山顶 群象在山顶休息睡觉______
(3)任务三:象群一路迁徙,公众的担心也在增加:大象能适应吗?会不会与人冲突呢?但接下来的一幕幕,让人们的心放下了——在高粱地村,听说大象快到村里了,村民唐正芳担心大象吃不饱,主动联系乡政府捐出自家种植的玉米投喂大象。在玉溪,对于被象群吃掉的庄稼,村民表示:“大象贪吃点儿没事儿,它想吃就吃。我们的庄稼被吃掉了明年可以长,大象如果饿坏了就没有了。”……根据你的理解,结合新闻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8、古诗文默写。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关雎》)
(2)__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6)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8)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9)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10)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情从景出,情景交融妙合无限,且点明主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鱼我所欲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文明也是管出来的
①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②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③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④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内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⑤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是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⑥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有删节)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
【2】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意在告诉我们“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 。
B.文明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约束形成文明意识,文明意识体现出市民的文化素养。
C.在文明养成中自律的作用远大于他律,所以作者不主张过多的约束,而是倡导我们要自觉养成文明行为。
D.第⑥段深化和强调了中心论点,意在告诉我们约束在形成文明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让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文明是管出来的”。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择
文/罗伯特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 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想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小说中“年轻人”这一人物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4】文中多次描写肖夫人家的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原因。
【5】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11、
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体育设计的亮点所在。
②一些体育设计,以“立象取意”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择取适合的文化意象,突出赛事特色,展现国家形象及城市性格。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都源于“冬”字。申办时,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冬奥会申办标识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设计,并不是一味拷贝、堆积传统文化意象,而是对传统文化合情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①:北京2022年 图②:北京2022年 图③:北京2022年
冬奥会申办标识 冬奥会会徽“冬梦” 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③伴随时代发展,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也必须随之而变。“面向未来”应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不仅要融入新技术、瞄准新空间,也要面向新受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要受众群,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因此,在设计吉祥物“冰墩墩”时,设计团队以熊猫为原型,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赋予整体形象以“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寓意,展现出浓浓的科技感。北京冬奥组委还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让吉祥物“动”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在设计体育图标时,考虑到移动终端传播效果与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团队同样选择将源于篆刻、古文字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既展示出现代冰雪运动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未来,促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新创造,将不断为世界体育运动贡献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良好形象。
(摘编自林存真《中华美学赋彩体育名片——谈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相同,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
B.末段在前文正反对比论证基础上,得出体育运动有文化价值的结论。
C.文章图文并茂,三幅图片与相关论述相辅相成,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体育设计,视角独特新颖。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设计不仅要融入新技术、瞄准新空间,也要面向新受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要受众群,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断改变,所以他们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
B.北京冬奥会设计团队设计出有科技感的吉祥物“冰墩墩”,他们以熊猫为原型,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展现出浓浓的科技感。
C.北京冬奥组委还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让吉祥物“动”起来,走进互联网时代的大众生活。
D.北京冬奥会设计团队将体育图标选择将源于篆刻、古文字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既展示出现代冰雪运动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
【3】文章主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12、题目:班上计划编一本“读书成长档案”,邀请同学们用缩写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提示:(1)要介绍这本书的基本信息;(2)文章主题部分呈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3) 可以单设一段,说说这本书对你成长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