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
①因此,不能让经验主义冲淡了规律,麻痹思想遮挡了双眼,从而败在了优势上。
②但是这些优势并非万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客观情况、周围环境即使发生一丁点儿变化,优势也可能变成劣势。
④如刻舟求剑,麻痹大意,更可能发生逆转,最终导致失败。
⑤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优势都是后天点滴积累的结果。
A.③①②⑤④ B.⑤②③④① C.⑤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⑤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格列佛游记》中,英国人格列佛出海前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骃国。
C.《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绳技来选拔官员的。
D.格列佛在“慧骃国”有一番奇特的经历。其统治者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你懂得了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B.年青人应该胸怀大志,好高骛远,为中华再一次腾飞而努力。
C.他这种故弄玄虚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凡事还是要用事实说话。
D.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鲜妍/鲜为人知 模样/模具 惊骇/言简意赅
B.积累/硕果累累 强制/强聒不舍 一代天骄/矫揉造作
C.怨怅/为虎作伥 撩逗/眼花缭乱 请帖/字帖
D.中间/间不容发 舍身求法/退避三舍 带挈/锲而不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复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释]①道:学问,道理。②庸:难道,哪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趋百里外
(2)俟其欣悦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关于从师学习,两文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说说两文作者“择师”的标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边题目。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____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dì ① 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 甲 (A、崩紧 B、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 ② 放,才能 乙 (A、融解 B、溶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③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
①dì听(________) ②绽放(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为括号内的词选择正确的答案,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___(A、崩紧;B、绷紧) 乙_______________(A、融解;B、溶解)
(3)第③处画线句有语病,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8、默写古诗文原句。
(1)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2)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李商隐的《无题》)
(4)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苏轼《定风波》)
(5)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
9、现代文阅读理解。
每朵花本应芬芳(孙道荣)
①一帮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的趣事。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要说自己孩子的趣事,谁不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②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她的外婆根本对付不了。有一天,她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她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女儿,故作严肃地对女儿说:“你要是不乖,等会儿妈妈回去,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不吱声了,这位母亲暗自高兴:“哈哈,一定是被吓唬住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③多可爱的妞妞啊。众人都笑翻了。
④另一位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很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了下来,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⑤多伶俐的孩子啊。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
⑥一个爸爸接了茬。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衣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衣将坐在后座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儿子躲在雨衣下面,两只小手将雨衣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包头雨,今天下包头雨了!”
⑦多乐观的孩子啊。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⑧一位妈妈笑着讲起了儿子的一桩糗事。两岁多的儿子在拉便便,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站在一边的奶奶故意逗他,佯装嫌恶状地问:“宝宝,你刚才是不是放屁了啊?”儿子抬起头,想了想,很镇定地回答道:“不是的,是我的屁股在唱歌呢。”
⑨多幽默的回答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10)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交流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孩子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11)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今年即将迎来高考,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不得不“浪费”(儿子的原话)掉的八九个小时外,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做题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我忽然想,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的呢?
(12)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那么,我眼前的这些年轻的父母们,在不久之后,他们会不会也和孩子同时一步步地失去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呢?
(13)我希望能永远嗅到花的芳香,不知道这能不能做到?
【1】请结合文意,品味标题“每朵花本应芬芳”的妙处。
【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两处加横线词语“颜色”的意思?请再举一个一词多义的例子,并具体解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3】每个故事讲完之后,都要写到众人的反应,这属于什么描写?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在我们学过的哪篇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4】本文都是从父母的角度在讲孩子的故事,请你从孩子的角度讲一个自己的童年故事片断。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的魅力
立言
①“镇长,就是这户,我们都做大半个月工作了。您看这门前,大堆烂木头到处是,整个镇区面貌都被他一家影响了!上次搬他块烂木头,他还拿刀和我们拼命!”年轻的规划办主任杨甘霖气急败坏地向镇长汇报。
②镇长李牧修点点头,轻轻长吸一口气,走到大爷家门前,敲响了那扇油漆剥落、斑驳起锈的红色大门。
③过了一分多钟,门内才传来一个老头不耐烦的声音:“谁啊?”
④李牧修隔着门爽朗地回答:“陈大爷您好,我是镇里的干部,麻烦您开下门。”
⑤又是好一阵沉默,杨甘霖忍不住要上前再次敲门,李牧修伸手阻止了他。
⑥就在这时,门上传来吱吱呀呀的铁门栓与栓扣摩擦的声音。老旧的铁门缓缓打开。一个头发花白、头上脸上挂着几块木屑的老人探出身来,上下打量:“什么事?”
⑦“陈大爷,您在做家具吗?”李牧修笑着说。
⑧“不是!”
⑨“对了,忘了介绍,我是龙滩镇镇长李牧修。”李牧修笑着对陈大爷伸出手。
⑩大爷用衣服抹了抹手,但没伸出去,警惕地皱起眉头:“镇长大人来,有何贵干?”
⑪“日常走访呢。”李牧修依然笑着说,指着摆在桌子上还没完工的一个木雕牛,“原来您是个老艺术家啊!”
⑫“什么艺术家,我就是老来发疯,老婆子和儿子都看不上我这木雕活儿,跑了……”陈大爷小声地说。
⑬“看您说的,您这牛雕得很生动啊。”李牧修顺手拿起粗雕了牛头和半只牛身的木雕,“这手艺没有几十年的工夫都练不出来。”
⑭“就这几年自己胡乱雕的。”陈大爷盯着李牧修手中的木牛。
⑮“那看来您很有天赋啊!三年了,我没发现您这个艺术家,向您道歉。”李牧修边说边把手中木牛放回工作台,伸出手来跟陈大爷握手。
⑯“没有,没有。”陈大爷伸出手来,不自然地和李牧修握了一下,隐约红了脸。
⑰“您除了雕牛,还有别的作品吗?”李牧修问。
⑱“有,我还会雕鱼、雕鹰之类的。”陈大爷脸上显出几分潮红,“这东西没啥用的,雕出来也只会让人笑话。”
⑲“怎么会呢?这木雕很有味道,不是一般人可品鉴的。就说您现在雕刻的这头牛,充满了冲劲,处处彰显着您的拼搏精神……”李牧修一番话下来,陈大爷的嘴角扬起了一丝微笑。
⑳“你还真说对了,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块烂木头,但你看这纹路……”陈大爷兴奋说完,又指大厅旁边的房间,“镇长,来,里面有我雕好了的作品。”
跟着陈老走进房间,灯光打开,李牧修眼前一亮:“这……”这房里至少有上百个木雕作品,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和外面杂乱堆放各种木料的客厅相比,这个房间既干净又整洁,有着淡淡的木头香气。
㉒“还不错吧?”陈大爷有些骄傲地说,“我分了花鸟虫鱼的类别来摆放,都是我亲手雕的。”
㉓“您雕了几年了?”
㉔“七年五个月。”陈大爷笑着说。
李牧修再次伸出手,主动地握住了陈大爷的手:“您这可是了不起的成就啊!”
㉖这次,陈大爷有力地回应李牧修的手,脸上洋溢着笑容。
㉗李牧修沉思了一下,忽然说:“我们镇文化站最近要做文化艺术宣传,木雕艺术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知您老肯不肯拿出部分作品去展览,给我们上上木雕艺术课?”
㉘陈大爷愣了一下:“啊?这……展览可以,但上课……”
“放心,只要说下您对木雕艺术的理解,说说怎么雕刻作品……就像您刚才跟我说的那样就行。”李牧修拍拍陈大爷手臂,“还有个想法,不知您同不同意?”
㉚“你说,你说。”陈大爷连忙回答。
㉛“我们文化楼展览室小,馆里也没保护木雕的专业人员,所以我想啊,能否在您家设个木雕文化展览馆,算是镇文化站的分站,挂个牌子。以后啊,我们可以经常在这边组织参观展览和木雕艺术课,甚至搭建个木雕网络平台,当是传播木雕艺术。您这门手艺可千万别私藏!”
㉜“还是你想得周到!我同意,我支持政府对木雕艺术进行大力宣传,我也愿意为木雕艺术的传播出一份力!”
“那陈老,我马上着手办这事。顺便我让人过来,给您这客厅还有门前的材料都收拾归类,您在一旁指导,别弄坏了珍贵的原材料……”李牧修笑着说。
㉞陈太爷一挥手:“好( )我立即腾出一楼房间,专门放木料!这个客厅我也献出来,用作展览的地方!”
“太好了!龙滩人民感谢您!”李牧修再次紧紧握住了陈大爷的手,“明天上午,我就让他们过来,一起好好装扮我们的艺术展厅!”
“行!”陈大爷开心大笑着,也紧紧回握住李牧修的手。
(选自《湛江文学》,有删改)
【1】请围绕文中所写的“握手”完成下列导图。
【任务二】品字句,赏细节
【2】根据括号内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老人探出身来,上下打量:“什么事?”(结合加点字分析人物心理)
(2)陈大爷一挥手:“好( )我立即腾出一楼房间,专门放木料!这个客厅我也献出来,用作展览的地方!”(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并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任务三】探手法,分析效果
【3】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见面初期两人态度对比,如陈大爷前后反应的对比……请结合文本,另举两例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任务四】论标题,悟深意
【4】文章标题“艺术的魅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1、《学问争智慧》(节选)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③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以上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
A.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B.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C. 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D.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其中学问更为重要。
B. 第②段中作者认为智慧的形成离不开学问,只有在做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能持久。
C. 第②段中以“肥皂泡”和“探照灯”为喻,告诉我们“无学问的智慧”是肤浅的,不能长久的;而“有学问的智慧”是有根底而牢靠的。
D. 第③段作者在指出学问和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同时,强调了智慧更加重要,强调智慧对于学问的把握、辨析和实践,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下列对文段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B. 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学问与智慧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C. 第②段中加点词“必须”不能删掉,因为“必须”一词表明学问对于智慧的重要性,体现了议论文语畜的严密。
D. 第③段中“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笼罩”“透视”“运用”三个词语的顺序不能交换,因为三个词语的排列顺序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12、写作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不顾蔡桓公的嘲讽与执拗,努力地去尽一个医者之心劝谏施救;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实践其治国主张,虽困难重重,甚至“知其不可为”,却依然“为之”。同样,我们的青春岁月里,不只有悠游自在的诗意,更有挫损我们锐气的困难与挫折。这个时候,我们要咬紧牙关,喊一声“青春当为”。青春当有所作为,才能化怅惘与绝望为坚定与希望,才能让未来“柳暗花明”。
请以“我的青春修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⑴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⑵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⑶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