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内江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春居杂兴(其一)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释】王禹偁:宋代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春风:此处暗指帝王。

    A.第一句“桃杏映篱”,既照应了春日,也交代了环境场景。

    B.第二句中的“装点”将首句的桃杏和篱拟人化,表现了自己生活的悠闲富足。

    C.第三句以“何事”设问,明明是因进谏触怒皇帝遭贬,却说不知原因,可见心中无比郁闷。

    D.第四句以花喻己,“莺”借风势“折数枝花”,说明再遭奸佞迫害,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苦楚。

  • 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冠,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B.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C.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D.社稷,国家。社,谷神;稷,土地神。

  • 3、对下列语言或行为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杨志拿起藤条,劈头劈脑打去。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杨志细心押送生辰纲,但为人粗暴蛮横。)

    B.杨志道:“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杨志熟谙江湖之道,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精明。)

    C.那卖酒的汉子道:“不卖了,不卖了!”便道:“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白胜故意卖关子,欲擒故纵,为的是增强酒的诱惑力。)

    D.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那桶里当面也见吃了半瓢,想是好的。”(这表现了杨志观察仔细,处事谨慎、周到,)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在词汇不断新陈代谢的情况下,语言的美妙才能万古长青。

    B.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虽说达不到读破五车,但书籍种类齐全,基本上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阅读需要。

    C. 他们两个人的志趣本来就不相同,现在分道扬镳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D. 我聆听着,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没有一个人有理由让自己失败”这句话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1有关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下列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C.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D.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者谁?  遂书以其亭焉

    B.蔚然而深秀者 修来此

    C.山水之  其地僻而事简

    D.行六七里   之僧智仙也

    3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写法,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分别交待了“醉翁亭”、“丰乐亭”得名的原因。

    B.选段中的乙文对四季景物进行了描写,甲文则侧重于由远及近的描绘。

    C.甲乙两文最大特点是借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D.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题不同,甲文主要表达饮酒之乐,乙文主要表达丰年之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沉浮。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注】①南宋初期,吕本中历尽艰辛,长途跋涉,从北方流亡到柳州避乱,因有所感而作此诗歌。②“人传书”句:暗用《世说新语·任诞》中典:殷洪乔出为豫章太守,京中人士托其传书,殷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③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④班超:东汉名将。《后汉书·班超传》载,有相者说他“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从写景着笔,写出了诗人对夏日风雨有一种深秋萧瑟的感受,呈现出山寺阗寂的境界。

    B.颔联写的是远景,静中有动,把群山起伏的气势写的流动有致,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C.颈联化用典故,以殷洪乔自比,表现了诗人清高气傲的性格特点。

    D.诗歌以写景开始,以情收结,语简意深,语言清新流畅。

    【2】结合诗句,简析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是文明场所,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摇篮。为创造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树立和展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校团委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打造无烟校园”!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我们远离烟草,让烟蒂、烟盒在校园销声匿迹,共同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1)学校准备设置一个标语牌,请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整齐,用语简明得体)

    (2)有一天,一位家长在校园内边等孩子边吸烟,如果你看见了这个场景,将会如何劝阻呢?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2)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

    (3)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雄浑苍凉的奇丽画卷,由此常会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中的两句:

    (4)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白居易的《观刈麦》。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剧团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好几十年?”“两代人。”“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选自《汪曾祺小说经典》,有删改)

    1小说中先后两次提到“两个平绒小口袋”,有哪些作用?

    2“子孙万代”为何珍贵?根据小说内容加以概括。

    3简要分析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的特点?

    4汪曾祺的小说追求“溶奇崛于平淡”的境界,看似平淡实则新奇刚健,请从小说的要素及语言风格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探究。

  • 10、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营造出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氛围。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③司机多年操劳,恪尽职守,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

    ④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⑤——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⑥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百次的阴晴明晦,一千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⑦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慢慢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

    ⑧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⑨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但现在,在门前,手却发抖了。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⑩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股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着,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视作一种耻辱。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知道的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着光的铁路远景,幻想中的美好小天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情节梳理】

    【1】根据内容,完成梳理图。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技法品鉴】

    【2】细读语句,完成品鉴。

    (提示:结合小说内容,从写作技法,如对比、铺垫、视角等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鉴)

    距离

    妇人

    勇敢从容的挥手致意,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

    勇敢、坦率、深情

    脸严峻、枯萎、消瘦;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小眼睛,惊疑不定……

    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1)品鉴:

    (2)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观点阐述】

    【3】同学们针对小说结尾司机是否该去看妇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该去,有人认为不该去。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

    【主题探究】

    【4】读完《远和近》一文,小文用顾城的《远和近》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小说,结合你的思考,推测小文这样做的理由。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云时很近

    你看我时很远

    —顾城《远和近》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禾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着一块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很多时候,当我们朝着远方的目标一路奔跑的时候,常常会错过许多不该

    错过的风景。况且,如果你有一双慧眼,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畀水呢7

      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少于75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

    ×”代替,否则扣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