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 ”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对此完全赞同。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①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③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④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书法承载着新代的文化使命与担当,任重道远。
B.月考考砸了,面对别人的嘲笑,他充耳不闻,继续努力,终于在模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C.迫不及待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促使我们从“全球史”的大视野看待和解决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
D.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让观众感觉焕然一新。
3、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抗战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土地”的歌手。
B.《水浒传》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对梁山好汉的赞颂。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C.《水浒传》中李逵想把母亲接到梁山泊,路遇李鬼打劫,因李鬼假称有老母无人奉养而放他生路,但随后又图谋作恶的李鬼还是被李逵杀了。
D.《朝花夕拾》中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毫不留情。如在《父亲》中,直接正面指责与讽刺庸医的行医过程,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4、下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词的上片记叙了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场面,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B.“千骑卷平冈”一句中“卷”字用得极妙,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从中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其中作者借用典故,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与怨恨之意。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以“狂”字笼罩全篇,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①,无留牍②。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③辗转申报,民无孑遗④矣。有谴⑤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⑥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⑦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⑧,去任之日,悉取券焚之,父老沿途送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⑨归,囊橐⑩萧然,卖书画以自给。
【注】①苞苴:馈赠和贿赂。②留牍:积压的公文案卷。③俟:等。④孑遗:指残存的人。⑤谴:降罪。⑥券:这里指借据。⑦嘉:赞赏。⑧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⑨乞休:自请辞去官职。⑩囊橐:口袋。
【1】解释加点词语。
(1)公余辄与文士觞咏
(2)悉取券焚之
(3)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
(4)乞休归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燮开仓赈贷 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B.去任之日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C.为立祠 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D.卖书画以自给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一点郑燮身上的表现。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7、班级开展以“月亮”为主题的活动,小文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三则材料,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仲秋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材料二:
随着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落户洛阳,作为晚会拍摄主会场的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周围建筑进行了亮化,吸引了市民和游客夜晚前去领略古都的夜色之美。9月7日晚,在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景区内,游客在天堂上先睹为快观赏古都夜色。传统中秋佳节与华夏文明发源地相逢,为今年的央视中秋晚会增加了更多的看点,给海内外观众带来更多的期待。
材料三: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简称嫦娥五号,是负责嫦娥三期工程“采样返回”任务的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也是“绕,落,回”中的第三步。
2019年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嫦娥五号于2019年年底前后发射,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会”三步走目标。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1)请你提取并整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信息,写出探究结果。(40字左右)
(2)根据材料三和下图内容,概括介绍中国探月工程。
8、古诗文默写。
(1)_____,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
(6)在前不久的经济高峰论坛上,一企业家在发言结束时说:“转危为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勇敢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9、忍冬之恋
徐子涵
①两年前就认识它,从门前到路边。在这个干净的秋季午后、在一场细雨中,我们又邂逅了。
②雨,淅淅沥沥,从天上扯下无数银线,给深秋缝制着五彩的衣裳。无数落叶在青石板上沉默,一场秋雨一场寒,它们在晶莹剔透的世界里,深情地回忆着过往……
③我驻足了,不由自主。隔着一洼水,我看到一簇簇红得娇艳的果实,在轻盈透亮的叶子上,像一粒粒耀眼的红宝石规则地排列着伸向半空,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枝干呈半弧,优美地滑开曲线,把最美的角度全留给了猎艳的果实。
④我穷于措辞,那美得令人怦然心动的红,让我忘了呼吸,我痴痴地立在雨中。雨滴沁凉落下,我恍惚地颤抖在枝头……
⑤我无数次关注它,从春到秋、从夏到冬。令我诧异的是它的果实,无论长在哪里,它的果实都是繁密、精致,而且叶子与果实相处和谐,空间疏密有致,叶子无论是春夏的葳蕤,还是秋冬的黄绿疏影,一眼望过去,总能有错落有致的风雅,仿佛国画立体的留白,层层深入,别有幽远。
⑥尤其那果实,从夏天开始结果,一直到深秋,随着气温下降、秋雨洗涤,色越发深,直至红得逼你的眼,唤起你心底无限的焰火。初冬时节,叶子不堪寒冷,都零落成泥,而这果实却牢固地附在枝上,商量好似的,没有“大珠小珠落玉盘”。
⑦在寒冷的冬天,它们都枯萎地蔫在一起,颜色也失去了红艳,变成凝固的血色;再往后,颜色更是变得红褐,但却不从枝上掉落。我曾经有意地用手指去触动它,而它竟是牢牢地不松动呢,真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到了春天,那历经沧桑的果实居然还在枝上,只不过颜色变成紫褐色了,与万物萌动还未发的初春之景形成独特对照。冰融、草长、莺飞之后,春天的锦囊瞬间打开,各种花迫不及待地飞上各自枝头,于是,姹紫嫣红的春嘹亮地登场了,金银忍冬的花也优雅地开了,细密的花苞出来了,淡黄的、洁白的,交错排列。一场雨过后,花蕊伸出来,于是满眼都是珠光宝气,那娇娇嫩嫩的花纤柔地面向阳光,一簇簇地开满枝头。叶子善解人意,也争着把绿捧出来,像呵护美丽的仙子一样随它们轻轻摇曳,这时,果实才从枝上完成使命似的告别娇美的花朵,悄然落下;这时,你又发现别样的惊叹,满树的美呀!洁白如玉,鹅黄如锦,翠绿如盖;这时,你才明悟它的别名之意:金银木。这么令人愉悦的花,不仅养眼,还是清热解毒的中药呢!花儿落下时,小小的果实又缀满枝头,鼓足劲让自己本色出演生命的绝唱。
⑧这是怎样完美的生命轮回?一枚红得诱人的浆果,它们自然地开、自然地落,从来不放弃自己的美丽,哪怕由色艳到色衰。
⑨于是,细细琢磨起它的名字:忍冬。是忍受冬天吗?这需要怎样坚劲之心才能不屈服于冬的淫威?冬天可以用白雪覆城,却不能以凛冽之风吹落枝头之香,这又是怎样一种气质与精神?它用夺目的红占据四季,却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摧毁它固有的自信,真是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生命啊!
⑩秋雨继续下着,那一洼水几乎浸湿我的脚,雨点在头顶的伞上跳踢踏舞,万物都自得其乐……
⑪天凉好个秋!
(选自《山西日报》2021年11月5日,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情感升华过程。
痴痴——( )——( )——愉悦——琢磨
【2】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叶子善解人意,也争着把绿捧出来,像呵护美丽的仙子一样随它们轻轻摇曳,这时,果实才从枝上完成使命似的告别娇美的花朵,悄然落下。
【3】阅读文章第⑧段请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谈谈作用。
【4】请写出你对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忍冬的形象和品质两方面为忍冬写一段赞词。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落麦种
吴昌勇
①秋天的黄土地,是半眯着眼的,秋风轻轻一摇就醒了。辽阔的土地,在老农的面前俨然是刚揭开盖子的蒸笼,空气中飘散着酵母的清香,每一粒泥土都雾气沉沉,蒸腾着阳光雨露。大自然用自己的手法完成对泥土的驯化,深秋的每一块土地,都是一个雌性且柔软的宫体,用接近春水荡漾的节奏,迎接小麦落种。
②天空瓦蓝,飘落的树叶如漫天蝴蝶起舞,身着短衫的老农含着烟斗,坐在田坎边等待最佳的下种时间。庄家人对节气的把握,可以精准到每一缕风,每一片色彩,甚至蚁群在田里的每一次活动路线。种庄稼也得择日子,这份热闹喜庆远比乡间的嫁娶隆重,这是不能缺少的仪式感。
③霜降前十天或者后十天,老道的庄稼汉习惯将手伸进种袋,他们能从小麦体温的细微变化里,感知植物的心跳和呼吸。庄稼汉善于捕捉这种热潮的语言。一切秘密都以手语交流。耕牛目光恍惚,站在田里反刍着蓝天白云,等待农夫挥响长鞭,也等待着深秋时节盛大的落种仪式。
④小麦算是庄家家族里的大族望族,尽管个头不及玉米,圆润不及水稻,却能在万山红遍的深秋时节,就着一地霜花从容落种。一粒粒比汗水的个头大不了多少的籽种,是土地的根脉和香火,被庄家人视作儿女之外的子嗣。
⑤小麦落种,是在天气晴朗的日子。日头还未升起,路旁的草木挂满露珠。“落——种——了”,老农沙哑着嗓子一声长吼,头顶的白云竟然缓缓散去,耕牛扑棱着耳朵和身后的鸟雀完成列队,飘落的树叶在半空中打着旋。“落——种——了”,又一声吆喝过后,满手老茧的女主人从种袋里握紧一把籽种,随着臂膀一挥,胸前如风吹麦浪忽闪起伏,指缝间滑脱的籽种当空抛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雨滴一般落在不远处。
⑥每一粒籽种都有一个丰收的面孔。蓝天白云下,这些和泥土近乎一个色气的籽种,宛如从老农的手心撒向大地深处的雁群,又似春水初暖之时,游弋在软绵麦田里的小蝌蚪。小麦和庄稼汉都是劳碌命。总惦念着节气,到了时间点儿,便会窸窸窣窣地翻动着身子。
⑦很快,过完烟瘾的庄稼汉扶起犁,长鞭在头顶绕圈后使劲甩向大地。清脆的鞭声惊得麦田荡起层层涟漪,圆滚饱满的麦种瞬间沉入泥土。在季节深处,在老农的内心深处,每一粒泥土都是一座粮仓,杏黄的麦浪在眼前翻腾,隐约传来布谷鸟的声声鸣叫。丰收就在不远的地方,就像头顶瓦蓝的天空,就像枝头摇曳的红叶,就像从农夫脸颊轻轻滑落的汗珠。
⑧小麦要浅种,耕牛并不疲惫,也不急躁,身子骨轻飘如云朵,觅食的鸟雀趴在牛背上,热烈歌唱这片再熟悉不过的土地。他们清楚,落下籽种的土地才是真正的土地,很快冒出的嫩芽将成为麦田过冬的羽毛。
⑨十天半月之后,麦苗钻出地面,寂寥的麦田开始欢腾起来。地平面以下,根须也朝着另外一个方向生长,她们要早先一步进入冬天,要寻找散发热气的泥土,让这些弱不禁风的幼苗嗅到并不陌生的奶香。很快,麦田一片碧绿,如盈满春水的池子,映照着蓝天白云,也映照着老农慈祥的面孔。
⑩迎风微凉的秋风,庄稼人站在田里美滋滋地遐想,想入冬后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如何为青青麦苗盖一床棉被;想扑面而来的春风,如何在麦田摊开画布;想初夏时节,在布谷鸟的一段清唱过后,修竹般挺拔的秸杆如何高高举起杏黄的麦穗。想到即将到来的年景,他们也饱满成一穗金黄,成为大地粮仓的粮食。这种幸福感只有庄稼人能真切感受,也只有庄稼人才能陪伴这一粒粒麦种,从高不足寸的幼苗,婆娑成麦田里一株株粗壮的小麦“树”。
每一株麦苗都是麦田的日月星辰,都是农户人家最每好的光景,当落叶散尽,大地一片静谧,偎在一地麦绿的田坎边,总能听见渐行渐远的脚步,春天正在走近,丰收正在走近,麦穗和老农正在走近。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文章是如何描写农民落麦种前后的情景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具体时间 | 人的表现 | 各种景致 |
霜降前后 | ① | 耕牛目光恍惚,反刍着蓝天白云,等待农夫挥响长鞭 |
落麦种的日子 | ② | 天气晴朗,草木挂满露珠,云朵散去,耕牛扑棱着耳朵和鸟雀完成列队,树叶打着旋飘落 |
落麦种十天半月后 | 站在田里美滋滋地遐想 | ③ |
【2】文章第③段才写落麦种,文章的第①②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文章第⑩段的写景有什么特点?据此,写出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4】请结合文中语句,说说本文在语言上的特点。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批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是什么矿?我弟弟神秘地告诉我:“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③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了,对我们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活泼了一下。
④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心生抗拒,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是河南人,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我们深受触动。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⑤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⑥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⑦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满心期待地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⑧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⑨这个季节,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⑩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我们欢喜雀跃。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⑪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摘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1】选文中孩子们与“树”的故事环环相扣,梳理脉络,补充完整。
A,心生抗拒;→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B____;→回忆山下胡杨树,C____;→ D____,欢喜兴奋。
【2】选文第①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胡老师也笑了,对我们说:“三而竭了,没事。”
【4】选文第⑦段胡老师“眼眶有些红”的原因是什么?
【5】《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宗璞见那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选文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12、按要求作文
岁月如歌,三年初中就好像一首曲调鲜明、节奏丰富的歌曲,有时哀怨低回,有时欢快奔流,有时铿锵激越,又有时安静舒缓……
但无论是喜、是悲、是乐、是忧,过往都只不过是我们生命之歌的伴奏,未来才是我们生命之歌的主旋律。
请根据上面文字的提示,按照要求完成写作。
请以“岁月如歌,唱响未来”为主题,写一篇国旗下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