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故乡》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塑造了闰土、杨二嫂两个典型形象。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C.用典一是事典,二是语典。《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属于事典。
D.《岳阳楼记》、《马说》中的“记”“说”都是古代的文体。
2、下列句子排序, 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 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②③④ D.⑤①④②③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选自《毛泽东诗集》,作者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B.《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红瓦》。
C.《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清代(朝代)小说家。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美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他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
4、下列分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生只有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该句是一个条件复句)
B.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这句话的主干是:它流露出神情)
C.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应将“懊恼道”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该句运用反语修辞,表达作者对这种强盗行径的强烈讽刺与愤慨。)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上下一白:______
②从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______
③武林门而西:______
④即棹小舟入湖: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3】用“/”划分画线一句的朗读节奏。
午 刻 入 昭 庆 茶 毕 即 棹 小 舟 入 湖
【4】两篇文章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6、水调头歌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从炼字角度赏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结合具体内容,简述下阕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7、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有关题日。
【材料一】在东台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举行“建设新东台”发展大会。100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胜友,以及我市社会各界代表汇聚文化艺水中心大剧院,重温氧情燃烧的峥噪岁月,展望催人奋进的美好未来。
【材料二】东台杰出乡友、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专门为东台县设市30周年题词(见右)
【材料三】东台,一座 之城,这里,泰东河遗址,开庄遗址,见证了新石器时代的拓荒史诗:一座唐塔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仙风道骨的哲学家王艮等共同写就了东台灿烂的文化史。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报道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字体角度看,吴为山的题词“家乡东台美”这一书法作品属于_____。
(3)结合语境,在材料三横线处填补一个四字词语。
东台,一座___________之城
(4)某校小记者准备进行专题采访活动,请从下述对象中任选其一,围绕“东台撒县设市30周年”这一话题,帮助其设计出采访话语。
备访人员:①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西溪景区管委会崔主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3)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李清照《武陵春》中“ , ”化抽象为具体,写尽忧愁之沉重。
(5)诸葛亮鞠躬尽瘁地辅佐刘备父子,得到人们极高的赞誉。这可借用辛弃疾的词句“ , ”来概括。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一株赶考的麦子
洛水
①六月麦香,父亲像个将军,一把镰刀,几根烟,就把麦子连根拔起。
②曾经,我是父亲的影子,像个散兵游勇,跟在他身后无所事事。父亲从不责怪我,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他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在他人生的麦田里,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
③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掉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在我面前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没有我高了!
④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⑤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⑥六月,阳光如织,我是条落网的鱼。
⑦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也临阵叛变,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拉拉队。
⑧这是场父亲的“战争”,我无法提供“火力”支持,但可供奉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镰刀是父亲的笔,麦子是墨,他可以在田野上挥毫泼墨,只是他没能教会我,而我也从没用心学过。
⑨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吧,那个老子帮不上。”
⑩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我如遇大赦,赶紧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
⑪阳光烘烤着麦田,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满身滚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我是其中最大的一颗吧。
⑫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我学着父亲,以笔为镰,以墨为麦,在我的麦田里恣意挥毫。
⑬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高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颠沛流离。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
【1】本文的标题“一株赶考的麦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第⑦段描写“我”的疲惫伤痛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3】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4】读完文章后,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
10、(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孩子为什么要读诗?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孩子为什么要读诗?> >>
【观点1】 智力的提升大部分靠阅读获得,孩子越小就对语言文字就越感兴趣,阅读诗歌能够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语言文字的回路。接受与理解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不要担心孩子暂时对我们认为深奥隐晦的诗歌不理解。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可以读给他听,孩子早期记忆的很多东西都会储存在潜意识中,反复读过的东西,再次接触时,就会产生亲切感。
【观点2】对于孩子来说,培养阅读的习惯,比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孩子阅读(或听到)的第一本书,由于孩子对音律的敏感性,诗歌是最适合的。所以,全世界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给孩子读儿歌的习俗。
关于读诗这件事 你听名人怎么说> >>
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给孩子读诗吧,而且虽然一些诗歌是翻译过来的,但还是体现着中文之美。那我觉得小朋友从小接触这些也是一种熏陶,不需要让他们死记硬背,喜欢呢就让他们自己读诗背诗,不喜欢听听就好,我觉得抱着这种心态就很好。 @作家韩寒
诗是一种很有空间、很有概念的载体,它不像故事会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而是具有一个非常大的情感空间。有时候一首诗读着读着自己就会很感动,这就是诗能带给你的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触和力量。有时候给孩子读一首诗,即使他们理解的程度不够深刻,但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个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相处方式,这将会是陪伴孩子很久的一段美的记忆。@演员董洁
关于读诗这件事 你听网友怎么说> >>
何不从小教小孩读诗呢,记得哪位哲学家说过,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嘛,当孩子读诗的时候,我们不要把背古诗当作任务给小孩,而是当作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我们也不要去逐字逐句讲解其中含义,除非孩子主动问你。更不要读了一首诗,就向孩子阐释背后的意义,这将大大破坏孩子自我领悟、自我欣赏的快感。可以和孩子讲一些诗歌背后的故事,比如当时诗人住在哪里,是为谁写的等等。 @灵魂飘香的女子
给孩子读什么诗?> >>
选择给孩子读什么诗时,应该注重韵律和情感,而不是一味的找说教的、为了升学的诗目。
心理学专家徐浩渊表示,诗和孩子是天然的关系,所以尽量选择一些舒缓优美的诗歌,培养孩子的美感。因为孩子特别单纯自然,而诗是人心里发出来的东西,孩子不见得完全理解文字,但能感受你心里发出来的震动。
给孩子编选了一套儿童诗选的三川玲夫妇则表示,他们在选编的过程中,会根据孩子阅读的特性,对一些篇幅比较长的诗做节选,对于一些翻译比较难懂的做重译,把一些书面语痕迹过浓或过难的语句做了重译。另外,针对更小一些的孩子,他们还把一些著名的诗歌改变成为了童谣版。
孩子该怎样读诗?> >>
对于读诗而言,是没有时间、年龄限制的。可以在早起的时刻,读5分钟的小诗。也可以在临睡前读几分钟的诗。其实,读诗和阅读一样,无时无刻都可以进行。
小小提示:家长最好陪着孩子一起读诗,在读诗时,可以放点轻音乐营造出优美舒缓的氛围。
(选自搜狐-母幼频道,内容编辑:鱼鹿 ,有增删)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常给孩子读诗歌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对语言的敏感性。
B. 培养孩子对语言韵律之美的感受,多和孩子读诗歌是很合适的。
C. 孩子们现在的记忆力很好,所以尽量让孩子们多读诗、多背诗,记住的诗越多越好。
D.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2】导入语要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要适合话题内容和编辑意图。下面两组文字,那组更适合放在文本前面横线处作为导入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A有一种声音,我不会忘记/那就是小时候/父母念给我听的诗歌/就像最美味的食物/永远是妈妈的饭菜/在孩子还不懂得人世的时候/浪漫优美的诗歌是对他们最好的启蒙B在BBS有妈妈问:“听说现在学校都要背古诗、对对联,好多孩子报课外班,那幼儿园的小娃要不要提前启个蒙,怎么做好? ”我的观点是:最好的语文启蒙,莫过于和孩子读诗。
【3】你认为下面这首诗适合给儿童读么?请从诗歌内容与语言两方面,简述理由。
《星星》 索德格朗 / 北岛译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①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②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止。
③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④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⑤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即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
⑥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更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⑦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⑧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⑨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1】文章说“后人纪念马司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下列对这一内容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官员相比,司马迁因为史官身份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的力量更小,让人同情。
B.在《史记》中,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地位,司马迁对他们进行真实呈现,让人尊重。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既让后人记住了真实的历史,又实现了让后人记住真实自己的心愿,让人尊重。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所在,让人尊重。
【2】下列有关“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实录精神就是要爱憎分明。 B.实录精神就是要朴实的记录。
C.实录精神就是要秉笔直书。 D.实录精神就是要不虚美不隐恶。
【3】下列对祭司马迁,是对他“伟大人格的缅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崇敬。
B.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毕生都能遵从实录精神的讴歌。
C.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不畏钱权压力的史官秉性的褒奖。
D.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代表了正义之心的赞美。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带着一颗心,锁定目的地,执着地前行;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哪怕山高路远,哪怕日晒雨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受与思考?请你以《向目的地进发》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