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
B.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界。
C.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
2、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怨灵修之浩荡兮
3、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B.皆通习之:普遍
C.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D.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高中学习阶段,一方面我们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心理素质的调节。
B.空军建军60周年飞行及跳伞表演非常成功,博得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精彩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
C.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D.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人“网虫”的人数激增。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侣鱼虾而友麋鹿
C. 舞幽壑之潜蛟/项伯杀人,臣活之
D. 小学而大遗/萦青缭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但更多的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的行为中来解读人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磅礴气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强烈关切,懂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40年磨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资本论》第2、3卷,是马克思身后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出版的,其原因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100多年前写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就是经典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恩格斯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写作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100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不同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节选自颜晓峰《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练就过硬素质,不负使命重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从开始为《莱茵报》撰稿起,就将他的一生都投入了“写作”。他的言论深深打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灵,更让当时的统治阶级惶恐不安,而这并不仅仅来自马克思的文采,更来自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青年阶段可以说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年轻时的邓小平同志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共产主义的“入门老师”,由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中,时刻不忘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在学之愈深、信之弥坚中享受真理的“甜”味,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有所区别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和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错误的理想、思想、制度。正确的理论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相会延河之滨和宝塔山下追求真理,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听党指挥不偏向,紧跟党走不动摇,把青春汗水挥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富起来”和“强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人生才能更加出彩。
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属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实际讲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更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好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青年学习成长提供了力量之源。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时代课题需要时代新人去解答。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波澜历程中,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进程中,新时代青年责任重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辉煌征程中;新时代青年使命光荣。新时代青年是开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在理论的高峰上望一望,用实践的镜子照一照,用人民的尺子量一量,用时代的筛子滤一滤,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节选自夏斌文《青年如何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拥有“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因此他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B.缺乏高科技的办公设备,导致马克思有两卷《资本论》没能在生前发表。
C.当代青年要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融合在一起。
D.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制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的精神是精神的经典的基础,没有经典的精神就不会产生精神的经典。
B.马克思拥有赚钱的方法却没有用于自身,是为了强调这种人格力量值得青年学生学习。
C.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改变,但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不断挖掘。
D.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读懂马克思理论的精髓,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的一项是
A.马克思拨去历史领域的迷雾,创作出《资本论》。
B.恩格斯逆当时的时代而行,写作出《反杜林论》等著作。
C.邓小平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走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道路。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奔赴延安,追求真理。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该怎样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道出古时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2)《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4)李商隐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5)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黄庭坚在《鄂州南楼书事》中写道“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苏轼《赤壁赋》中认为面对清风明月只要不闭目塞耳,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观点可谓一致。
8、请补充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秋以为期。(《诗经·氓》)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___________,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从不变的角度描写人生“无尽”的一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的才能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优秀,只是他们在学术造诣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区别罢了。
(3)刘裕曾兴兵北伐,收复了洛阳等地,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赞叹不已。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归园田居》中用数量词静态描写自己房屋面积的大小和房屋数量的多少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
(3)曹操的《短歌行》中出自《诗经·政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文人常从自然界中感知时间,体悟生命,而“长江”因其所蕴含的阔大意境和深邃情感备受文人青睐,“长江”二字频繁地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既表明了自己真的担心,也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本诗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勾画梅花的?结合本诗赏析。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假:利用
C.锲而不舍 锲: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而”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3】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5】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者:对于太空中的一些未知情况,您是否也有过害怕和恐惧?
王亚平:于我而言,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当年义无反顾地参加航天员选拔、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宣誓、身穿航天服准备为国出征太空……在这些时刻,我心里充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让我有勇气克服重重困难走到现在。
作为一名中学生,未来充满了未知,而对未知世界的害怕和恐惧是人之常情,王亚平的回答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