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适应性教育中,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怀疑等思想和行为往往被视为出格,但在培养创造性时就必须开禁,否则创造教育就是叶公好龙 。
B.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C. 山水诗经过长期酝酿,最终能够在诗坛上独占鳌头,开宗立派,千秋之功,当属南北朝诗人谢灵运。
D. 他们疼受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2、有关传统文化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包饺子、迎厕神等。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C. 有关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D.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巷尾,乱停乱放、恶意破坏、直接骑回家等不文明现象也层出不穷。
B. 党的十九大结束之后,扬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动员全市上下、各条战线、各个方面开展学习宣讲活动。
C. 由于扬州市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的正式投入使用,使持有扬州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的读者,可以刷卡步入书屋,享受不打烊的借阅服务。
D. “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不仅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折腰(shé) 劫掠(lüè) 根深蒂固(dì) 不言而喻(yù)
B.冠冕(miǎn) 恪守(gè) 强聒不舍(guō) 矫揉造作(jiǎo)
C.忧戚(qī) 箴言(zhēn) 心无旁骛(wù) 间不容发(fā)
D.濡养(rú) 瞥见(piē) 前仆后继(pū) 丰功伟绩(j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时人莫之许也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B.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孤不度德量力 ②度已失期
D.①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②贤能为之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主器之。
A.将军岂愿见之乎B.辍耕之垄上C.专诸之刺王僚也D.以伤先帝之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4】文章从哪些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请简要概括。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创作背景)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帮助下盖成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4年,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日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只好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为途中所作。
【1】前两联由近及远描写旅夜所见。请选择你所喜欢的近景或远景诗句,作简要赏析。
【2】“飘飘”在诗中是飘零、漂泊的意思;“沙鸥”是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一类的鸟。请结合上述词语和创作背景,简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根据“集”的字形演变和意义的演变过程,推测“集”的本义,并为下面词条①②③中的“集”字选择正确的义项(选填字母)。
(2)①《顾城诗集》( ) ②沙鸥翔集( ) ③集思广益( )
8、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山河千古在,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3)_____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副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5)《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6)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____。(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9、阅读《雪莲花儿开》,完成下面小题。
雪莲花儿开
乔正芳
当军区文工团慰问演出队即将出发的时候,杨灿灿背着包气喘吁吁追上来。她昨夜似乎没有睡好,眼泡红肿,面色憔悴。
新任队长蒋小妮看了看她,说,老队长,这次演出你就别去了,你这几天就要转业回川了。
杨灿灿咬了咬牙,说,正是因为我马上要转业回川了,机会难得,所以这次演出我一定要去!
队友们都了解老队长的个性,互相看了眼,没有再提出异议。
她们这次慰问演出的边防哨所,大多都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雪山之上,山势陡峭,道路险峻,特别是最后一站月牙巅,常年积雪覆盖,平均气温在零下二十几度,是一座据说连鸟儿也无法飞跃的“孤岛”。
杨灿灿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这个哨所时的情景:由于海拔高,山风特别大,几间平房四角都用钢丝绳缀着硕大的石头。战士们每天巡逻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处处怪石嶙峋、险情暗伏;如果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加艰险。由于严寒干燥、环境恶劣,大雪封山时蔬菜不能及时补给,战士们个个皮肤粗糙,嘴唇干裂。看见她们前来慰问演出,战士们高兴得像过节一般。
这些可爱的大男孩,他们争相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苹果、大枣以及各种宝贝,招待这些勇敢的女客人。有个看上去只有十八九岁的小战士,还特意用烧开的雪水泡了老家寄来的绿茶。那场面,让已为人母的杨灿灿好生感动。她紧紧握着小战士皲裂的双手,流下了热泪。小战去很不好意思,反倒不停地安慰她,没事的,真的!我们都已习慣了。再说戍守边疆、保家卫国,也是我们每个男儿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天,她们这群被称为“高原上的百灵鸟”的文艺女兵们再一次登上了这个海拔四千米的雪山哨所。看到她们,战士们激动得欢呼雀跃,纷纷跑进屋,捧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各种果子;他们用高压锅煮了米饭并开了几个香喷喷的肉罐头。
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说笑着,新队长蒋小妮问,战友们,你们最喜欢看我们表演什么节目呢?
一个战士说,我喜欢听《烛光里的妈妈》;另一个说,我喜欢听《我的祖国》,那高亢雄壮的旋律,每次听都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戴眼镜的战士说,我喜欢看古典舞,那衣袂飘飘的女子,柔美曼妙,有着无法言传的美!
别胡说,老班长急忙打断他的话,你忘了这是在海拔四千米的雪山上?气温零下二十度呢!
这个战士自觉失言,不禁红了脸。
吃完饭,战士们集体集合站到了外面,腾出宿舍给女兵们作化妆间。
演出开始了。哨所前的冰地上,霎时暖意洋洋,战士们围成一圈,凝神观看着。
首先上场的是蒋小妮,她唱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清澈嘹亮的歌声,飘荡在雪山之巅,飘荡在战士们的心里。接着是吴丽红、袁圆…
轮到她们的老队长杨灿灿上场了!战士们齐齐回过头,满怀期待的目光望过来——忽见眼前一亮,一团白光闪耀,天地澄明,万物安静。一位素衣女子,衣袂蹁跹,如月华初上、光彩盈盈;她旋转腰肢,裙裾飞扬,清风席席,枝叶扶摇,俨然一株乍开似开的雪莲,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中,慢慢打开……
所有的人全都睁大了眼睛:天哪,这个杨灿灿,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山上,在包裹着棉衣棉裤还嫌冷的哨所前,她竟然光着脚丫,身上只穿了一件绸纱!
战士们愣了愣,继而掌声雷动。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逄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战士们哭了,无声的泪水顺着鼻翼淌进了嘴巴,在心里涌起了滔天的巨浪。班长默默脱下身上的棉大衣,小心地铺在了花儿般旋转着的杨灿灿的脚边;所有的战士们全都脱下了自己的棉大衣,恭敬地放在了这株圣洁的雪莲边……
风静止了,雪静止了,整个天地都静止了——齐齐看一株最美的雪莲在海拔四千米的冰山上灿然盛开!
新队长蒋小妮呜咽着,使劲擦去流到下巴的泪水。只有她知道,就在前天,杨灿灿六岁的儿子,因为得了严重的高原心脏病,已经在四川某医院病逝了。
(选自《微型小说月刊》2019年17期)
【1】小说围绕杨灿灿的故事展开叙述,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情节应该是
杨灿灿第一次到月牙巅慰问,大男孩们拿出宝贝招待她 ,______,演出队出发时她不听新队长劝告,坚持再到月牙巅慰问,____。
【2】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请你结合全文内容,阅读下面语段加以分析。
杨灿灿面色恬静,随着音乐,挥舞水袖,旋转、拧倾、屈伸、俯仰,将一株雪莲花的生长画面徐徐展开——新芽初萌、喜逄甘霖、枝叶舒展、搏击风雪、傲然盛开!
【3】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述视角不同则表达的主题不同。此文如以戴眼镜的战士为视角叙述会有什么不同效果?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特殊的圣诞礼物
[美]赛珍珠
①圣诞节前夜,鲍勃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第二天要干的事。他家里并不富裕,过圣诞节最使他高兴的,就是吃火鸡和母亲做的馅饼。他姐姐每年都要缝制一些圣诞礼物,而父母总给他买些他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一本书什么的。而他呢,也总是把零用钱攒起来,给他们每个人都买份礼物。
②他很爱他的父亲,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这让他感到很失落。他想,这个圣诞节他就十五岁了,该送给父亲一份更好的礼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老是到商店里去给他买条普通的领带。他侧身躺在阁楼的床上,眼睛望着窗外,心里琢磨着。
③记得小时候父亲告诉过他,耶稣是在牲口棚里诞生的。还说牧师和圣人来到牲口棚,给人们带来了圣诞礼物。想到这,他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在牲口棚里送给爸爸一件特殊的礼物呢?我可以早早起床,悄悄地去牛棚里,一个人给牛添草加料,把奶挤了,并将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爸爸进去挤奶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干完了。这不就是给父亲的最好礼物吗?他凝望着满天的星斗,不觉得意地笑了。
④这一夜,他醒了好多次,每次都要擦根火柴,借着火光看他那只旧表。
⑤凌晨两点半他就起了床,悄悄下楼,轻轻拉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向牛棚。牛棚里,一头奶牛睡眼惺忪地望着他,显出惊奇的样子,好像在说:“你好早啊!”
⑥过去,他从来没有独自挤过奶,现在觉得似乎要做一件极不简单的事。他开始干起来:给牛添草加料,挤奶,接着打扫牛棚……诸事完成后,他便小心翼翼地关上牛棚的门。
⑦回到房间,他一看表,离四点只差5分钟了。 他赶紧脱掉衣服,跳上床,像地鼠一样钻进被窝,用被子捂住头,尽力控制自己激动的喘息声,生怕父亲听见。这时,房门开了。
⑧“鲍勃,”父亲的声音,“虽然是圣诞节,但我们也得起来干活啊,孩子。”
⑨“好——吧——”他故意装作还没睡醒的样子。
⑩“那我先去了,我得把事情先干起来。”
⑪门关上了。他仍躺在床上,忍不住笑出了声,想到等一会父亲就会明白一切时,他的心跳得都快蹦出来了。
⑫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父亲的脚步声,接着门开了。
⑬“鲍勃!”
⑭“嗯,爸爸——”
⑮“你这小鬼,”父亲激动得话也被哽住了,“你这家伙骗了我,是不是?”
⑯“这是给您的圣诞节礼物,爸爸!我爱您!”
⑰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双臂在他的后背上下抚摸着,滚烫的泪水滴到了他的面颊上。
⑱“我也爱你!孩子,我真谢谢你!再没人比这干得更棒了!”
⑲那一瞬间,他心里猛然一暖,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原来爱是需要表达的!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赛珍珠,美国作家,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特殊的圣诞礼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请摘录原文语句回答。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不觉得意地笑了。
②父亲紧紧地搂住了他。
【3】选文第②段中说“可他父亲从没意识到他的爱”,读完文章,请说说父亲是否意识到了他的爱,并简述理由。
【4】请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日:“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参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哭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和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 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十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鮮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刪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 小时候 | 稍微大一点 | 结了婚 | 后来去谋生 |
主要事件 |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 ⑴ | ⑵ | ⑶ |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关于“起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揭示的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人生哲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的是直面挫折、从头再来的豪迈气概;“人生就像一个圆圈,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告诉我们的是在成绩面前要不骄不躁、不断进取的坚定信念。
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自拟一个包含“起点”一词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