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要立志报效祖国。( )
①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到“独善其身”
②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③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
④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合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B.温庭筠是豪放词派重要作家之一。
C.屈原因作《离骚》被称为“骚人”。后来“骚人”用以泛指文人。
D.《怀疑与学问》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休祲(jìn) 呻吟(yíng) 伤痕累累(lěi)
B.盘桓(huán) 筵席(yán) 戏谑(xuè) 妄自菲薄(fěi)
C.胚芽(pēi) 兜鍪(móu) 坍塌(tān) 混为一谈(hǔn)
D.羼水(chàn) 舵手(duò) 冻馁(lěi) 负箧曳屣(xǐ)
4、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②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④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们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⑤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⑥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A.③⑥①⑤④②
B.③④②⑤⑥①
C.②⑥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①⑤⑥
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沈②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③。”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④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余爽然,故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奚:未成年的书僮。②沈:同“沉”。③阖:同“合”。④就:扎成⑤ 牡下:关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徐行之(_______)
(2)穷暮而无所归宿者(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问船夫:“是否能够到达南门呢?”
B.因此问船夫:“还能否看到南门开着吗?”
C.于是问船夫:“往南走能否到达城门呢?”
D.于是问船夫:“还能够赶得上南门开吗?”
【3】“予愠为戏”是因为船夫 _______,结果果然因“ __________ ”,等我们到达时“前门已牡下”。“故思渡者言近道”,作者悟出的“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名著,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1)这段文字出自《艾青诗选》,作者在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时,第一次使用笔名“艾青”。20世30年代,艾青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和_________。诗人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诗人因为_______________而以煤作意象,诗人想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 , , ,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质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④①
D.④②③⑤①
8、以下是小禾为班级“自强不息”的诗文集写的前言和后,记的部分内容,请你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诗句,帮助补充完善。
【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纵然理想与现实有矛盾冲突,仍忧国忧民,奋发有为;自强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赠》中的“____,____”,向好友表示虽长期谪居却并不消极气馁,要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昂扬振奋;自强是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抒发诗人被“赐金放还”后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强是韩愈一封谏书,被贬路途遥远的潮州,英雄失路,却仍不变“____,______”的坚定信念。
【后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宁波新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一脉相承。勤劳善良,淳朴真诚的宁波人们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在文坛、体坛、科技、农业等方面均创造了佳绩,感动了中国人物屠呦呦就是新时代宁波人民无私奉献的代表,正可谓:“____,______”。(用《沁园春·雪》的句子)
9、现代文阅读
(一)
一根善的拐杖
(1)14 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 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
(2)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 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 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单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绑着厚厚的石膏,拄 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 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
(3)周末的时候,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狠狠训斥了我:“没出息的孩子才去发广告单,你只管 给我好好读书!”而我头一次没听他的话,偷偷地跟着他。
(4)此时虽是上午九点多,但太阳已在尽情地释放她的热情,调皮的风儿也不见一丝踪影,路旁的几棵梧 桐树也是无精打采的。来往的人们都将自己的脸儿躲在五颜六色的遮阳帽或太阳伞下。汗水在父亲的脸上肆意 地流淌,可他两只胳膊还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 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
(5)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晕倒在地上。一瞬间,呼啦啦 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 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 的原因吧。
(6)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从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分明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 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上面写着焦急。
(7)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脸,此刻却光滑得如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良心。
(8)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按住了老人的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当他醒过来的时 候,一再向父亲道谢,而父亲只是擦擦脸上的汗水 ,轻描淡写地笑笑。老人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在风中摇 曳的蜡烛,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父亲赶忙递给老人一根拐杖,轻声说:“老人家,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 些。”
(9)“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父亲笑 着说。
(11)人群出奇地安静。 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他站在那里却像一棵参天大树。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
(12)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
(13)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 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
(14)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
【1】结合选文内容,概括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2】第(7)段中加点词语“粗糙”和“光滑”的含义是什么?
【3】第(4)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6)段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5】分析选文第(10)段“人群出奇地安静”的原因。
【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标题中的“拐杖”一语双关,既指父亲递给老人的拐杖,也指人们善良品性的精神支柱。
B. 选文第(8)段中“轻描淡写地笑笑”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意在表现父亲在救助老人之后轻松喜悦的 心情。
C. 选文第(11)段画线的句子与第(6)段“如同万千枯藤上唯一鲜活的叶子”一句相照应,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父亲助人的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D. 选文第(13)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批判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冷漠。
10、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环境、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状态。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敞开心胸迎接阳光的明媚,也有那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积极汲取新的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他宽容的怀抱接纳你。”关键是要确立时机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深思精进。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沉下心来读书,清醒认识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机遇。逆境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逆境为机遇,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爱默生认为:“艰难时刻具有科学价值,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决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很多伟大的发明与发现,恰是当事者于现实中走投无路、转而沉湎于书本与思考时突然发现的。在我国历史上,在人生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长征时中国革命处于逆境时期,每天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毛泽东仍坚持在马背上读书学习,并写下不少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人赶走心里积压的阴霾,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发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处顺境而不自满,处逆境而不气馁,处闹境而不浮躁,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保持一颗年轻上进的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日,有删改)
【1】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 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 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题目只告诉了我们论证的话题,纵观全文,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可以这样概括:我们都要正确看待所处的境遇,让“境随心转”,用积极的心态去读书。
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4】参照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20字)
【5】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繇爷的形象特点。
【2】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3】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本文题目“飘逝的风筝”有何含义?
12、作文
题目:这一天真
提示: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