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拥有明确的成长目标,让人眼界更高远,头脑更清醒,心态更平和,意志更坚定,学习更刻苦。
①若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方向,就容易多走弯路、误入歧途
②在遇到艰难险阻时,我们要朝正确的方向聚集能力,奋勇而前
③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
④而设计好发展目标,就确立了方向和旗帜
A.③①④②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_____,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_____,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______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
A.符合 俯拾即是 预料 即使
B.适合 俯拾即是 预知 因为
C.符合 妙手偶得 预料 因为
D.适合 妙手偶得 预知 即使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桑梓 灌概 置之不理 自吹自擂
B.深邃 恣睢 目不窥园 断章取义
C.统筹 拜谒 不攻自破 相得益章
D.筵席 汲取 根深帝固 与日俱增
4、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科学家研究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①;②。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
A.①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长 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短
B.①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 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
C.①体型小的新陈代谢慢,寿命短 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快,寿命长
D.①体型小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 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到极点的)
B.余拏一小舟(拏:租借)
C.有两人铺毡对坐(对坐:端正地坐着)
D.及下船(及:等到)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不复出焉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D.问其姓氏 其名为鲲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B.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
C.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4)翻译下面句子。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6、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依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材料二】
时间 | 通讯方式 | 使用情况 |
20世纪初 | 无线电台、电报 | 普通百姓极少使用 |
1949年 | 电话 | 全国普及率0.05% |
2003年末至今 |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 使用量世界第一 |
【材料三】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大大提高了通讯水平,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今,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5G时代。5G网络将带来高速率、低延时、可靠安全的增强型网络服务。
(1)对比现代通讯方式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通讯方式哪些缺点?
(2)近、现代比较,我国带“电”通讯使用情况如何变化的?
(3)互联网5G时代,你觉得我们的生活、学习可能会有怎样的改变?试举一例。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②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 。(《关雎》)
③______________,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④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
⑥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
⑧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司马迁《陈涉世家》)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抗疫彰显中国制度文化优势
田鹏颖
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历史性大考,中国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今年各项经济指标全面转“正”。取得这种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原因( )很多,( )中国制度文化的润泽和支撑不可小觑。正所谓“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②中央权威得到充分维护。自古以来“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等,一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维系国家治理的制度思想文化。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共同抗疫。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部队各就各位,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改变了病毒传播的危险进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③ 得到充分保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无可替代,当人民生命安全受到疫情威胁时,国家不惜一切代价进行了保护。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这是我国史无前例的管控措施,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这是中国制度文化中“人命关天”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延续和印证。
④家国情怀得到充分展现。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奉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得益于我国制度文化优势。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180多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忘我工作,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奋战一线,数百万名快递员冒着疫情奔忙。300多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从各地集结奔赴前线,逆行而上,深刻诠释了中国制度文化的独特优势。
⑤我将无我得到充分彰显。《后汉书·虞诩传》有这样一句话:“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老子曾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实施规模空前的大救援,时间紧、任务重,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了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改建了16座方舱医院,开辟了600多个集中隔离点……这全靠那些怀抱“我将无我”信念的人们的牺牲奉献。疫情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全面做好“六保”,展现着制度文化优势所蕴含的事不避难的奋斗精神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⑥ 得到充分印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不分地域、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渡难关。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信息,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防控和救治经验。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捐款,向30多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防控物资。第一时间出口数以亿计的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检测试剂盒、红外测温仪……中国用实际行动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的生命,展现了中国制度文化的时代魅力,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共识。
⑦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中国制度文化优势在抗疫中得到充分彰显。这是悠久制度文化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下中国制度文化的新篇。
【1】第①段加点的“两手”,一是指___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
【2】选择词语填入第①段的( )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所以 B.之所以 是因为 C.固然 但 D.既然 那么
【3】分别在第③⑥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______________
【4】第②~⑥段在论证方法上,都是先___________论证,再_________论证,结合第②~⑥段内容可知,这样论证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抗疫彰显中国制度文化优势”,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B.开头句中“一个多月”“两个月左右”“3个月左右”突出了抗疫时间漫长。
C.文章第①~⑥段之间是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D.文章结尾重申了论点,并充满自信地指出中国制度文化优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10、书非自律不能读
宿正伯
①有一个现象恐怕很多人都遇到过:我们常常在年初制定了宏伟的读书计划,到了年尾,却发现根本没看几本,有些书甚至连塑封都还没来得及拆开。结果,在感慨“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之时,在徒叹“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之际,只能以时光不允、精力不济作为心理安慰。然而,根由真的是时间和精力不够吗?细细想来,恐怕还是我们内心的自律不够。
②现代社会具有工作节奏快、身心压力大、信息来源广、知识获取渠道多、休闲方式丰富、时间碎片化等特点。这种种因素不仅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分散了读书的精力,也动摇了一些人读书的信念。因此,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读书,就需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来抗衡。所谓自律,就是不仅要有可行的读书计划,而且应当严格执行,纵使有所变通,也要通过时间碎片的拼接,及时给既定计划打上“补丁”。
③不久前,读到宋代大儒朱熹的一句话:“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仔细玩味,颇有道理。以我自己为例,有时候,我睡觉前想看看书,一看时间已经不早,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和次日的工作精力,决定还是早点休息。可躺在床上,却习惯性地浏览起微信来。与朋友几番对话下来,不知不觉就过了午夜。而我的一位好友,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晚上都要坚持读一段《资治通鉴》,并简要记录心得。如今,他已在朋友圈分享了800余篇读书体会。两相比较可知,真正的差距并不是时间多寡,而在自律程度。
④很多时候,所谓的“没有时间”“工作太忙”,表面来看,是现实无可奈何的理由;深层次看,则是心灵自我放纵的借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只要你愿意读书,总能找到时光的缝隙,关键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挤、去找。正如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与其抱怨时间太碎、工作太累、诱惑太多,不如在微黄的灯光下、在泛着墨香的书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⑤自律还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其他方面的自律,也不能保证读书的自律。比如,你想在工作间隙读书,必须保证不耽误工作,其前提便是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如此,读起书来,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否则,难免顾此失彼。多个方面的自律,才能保证整体的自律。事实上,一个在时间安排方面自律的人,往往在方方面面都是自律的。
⑥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或可说,书非自律不能读也。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当你心有所律时,繁华不能摇曳你,潮流也不能裹挟你,真做到如此,又何愁自己的灵魂得不到书籍的滋养呢?
【1】根据文章内容,用“/”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请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 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读书应“自律”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理性比煽情重要
①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26日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②到26日晚,中国和世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陆续发声,对贺建奎所做的实验进行过责,或者表达保留意见。他们的理由大体可以总结为:一,艾滋病的防范已有多种成熟办法,而这次基因修改使两个孩子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二,这次实验使人类面临风险,因为被修改的基因将通过两个孩子最终融入人类的基因池。三,这次实验粗暴突破了科学应有的伦理程序,在程序上无法接受。
③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做出近乎一致的反应,当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家媒体的编辑部,我们的基因学知识虽很有限,但这个领域的每一个行为都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社会的风险,而不应将小团体的利益置于全人类的安全利益之上,这个伦理我们所有人都看得懂,而贺建奎的行为显然有悖这一伦理。
④就像反对这一实验的科学家们所指出的,贺修改的是两个正常胚胎的基因,那两个孩子在出生前并没有面临必然得上艾滋病的风险,他的实验不是为了挽救这两个孩子生命而采取的最后手段,而是为了自己的“科学成就”。他没有首先在科学家共同认可的平台上探讨自己的实验,而是直接向大众媒体发布消息,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更看重出名,追求轰动效应。
⑤贺建奎实验所经过的所谓伦理审查敷衍潦草,与该实验实际对应的伦理风险极不相称。这样的实验显然不是实施基因编辑的医院和胎儿父母同意就能作为伦理过关依据的。这件事迅速引起的震动范围足以证明,它涉及的是最高级别的伦理风险。
⑥令人惊讶的是,贺作为一名大学副教授,对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似乎缺乏基本的概念。贺最后是以“世界第一”的豪迈之情对大众媒体做出宣布的,很像是他完全没有想过自己有可能闯了祸。
⑦我们的问题是,一位大学副教授对科学伦理应该是这样认知的吗?这样的科学家是个别的,还是有很多呢?我们对科学研究的伦理控制是在真的发挥作用,还是形同虚设呢?
⑧世界上的基因专家有很多,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也比较先进。绝大部分相关研究受到严格的伦理制约,但少数人如果想沽名钓誉,又敢于冒险的话,就更容易给小聪明找到用武之地。
⑨中国要加强科学研究的立法,也要通过贺建奎事件开展一次深入的大讨论,让所有科研领域经历一次伦理道德的洗礼。
⑩我们欣慰地看到,122名中国科学家26日迅速联名对贺建奎的行为表达反对。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更代表了中国科学家集体伦理意识的水平。
在26日晚本报截稿前,贺建奎通过视频回应质疑,表示历史将会证实伦理站在他的这一边。他说,“请您在听到指责声音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很多沉默的家庭,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孩子饱受遗传疾病的痛苦。”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煽情的表述,而基因学面临的伦理问题要比他的这一表述沉重、深刻得多。他并没有能够回应科学界的广泛担忧。他应该诚恳、冷静地对照那些有水平和能力做同样事情但没有做的科学家们,给出自己这一所谓“突破”的伦理依据。
(选自2019-11-27《环球时报》社评)
(链接材料1)
原卫生部在2003年7月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2003年12月,由中国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明确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必须遵守14天法则。
(摘自2019.11.27法制网)
(链接材料2)
大家想把基因编辑临床化,但这不是还没有临床化嘛。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项技术还不成熟,技术性地说,是两项指标还没达到理想的状态,那就是“嵌合率”和“脱靶率”。
什么叫“嵌合率”呢?无论我们在受精卵中编辑基因,还是在已经出生的个体中编辑基因,这种编辑都不是100%有效的,它们身上无数细胞中都只有一部分是得到基因编辑的,被编辑的细胞占全身所有细胞的比例就是“嵌合率”,就目前而言只有极少数基因的编辑能达到满足临床要求的嵌合率。
而“脱靶率”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目标是编辑这个基因,但实际上基因编辑工具可能不够精确,导致另一个我们不想动的基因被修改了,这种可能性就是“脱靶率”。脱靶率的尴尬之处在于,脱靶理论上有可能造成诸如癌症等很严重的副作用,但我们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工具来准确评估脱靶率,这样一来许多基因治疗的安全性也就不得而知了。
……
实际上,科学家对基因编辑早就在一点点试探了。比如说之前利用基因疗法拯救蝴蝶男孩的事情,就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探索。那个男孩因为遗传病导致从出生开始皮肤就不断脱落,本来可以说必死无疑,但是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了其皮肤细胞的基因,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公众对此还是很赞许的呀。
(摘自2019.12.5果壳网)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伦理是指基因学领域的每一个行为,都应减少对人类社会的风险,而不应将个人利益置于全人类利益之上。
B.贺建奎所谓的伦理审查,就是得到实施基因编辑的医院和胎儿父母同意,这样的伦理审查显得敷衍潦草。
C.文中第⑥段中,“似乎”“很像”“有可能”等词,看似表不确定之意,实则表达了对贺建奎做法的批评。
D.“脱靶率”简单的说就是错误的定位了目标基因,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其尴尬之处在于有可能造成副作用。
【2】正文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有人认为,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已涉嫌违反法律规定。请结合正文和链接材料1找出违法依据。
【4】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被众多科学家反对,而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拯救蝴蝶男孩却获公众赞许,请结合正文和链接材料2分析其原因。
【5】正文是一篇新闻时评,兼有新闻的时效性和评论的针对性两个特点。请分析这篇新闻时评是如何体现的。
12、三人一行离开图书馆,对于语文学习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回校后,学校校刊要出一期语文学习的专栏,现向全体学生征集作品,请你也踊跃投稿吧!
栏目 | 内容要求 |
故事会 | 讲述你学习语文的故事 |
经验谈 | 给学弟学妹写一封信,分享学习语文的经验 |
观点说 | 谈谈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必要性或方式 |
聊感悟 | 说说你在语文学习中的启示、收获或感悟 |
要求:(1)本专栏设置“故事会”“经验谈”“观点说”“聊感悟”四个板块,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文章不少于600字。(2)题材不限,诗歌除外。(3)不要出现含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