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如云,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陶宏景《答谢中书书》)
B.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将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 水是眉峰聚,山是眼波横。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咏梅》
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正走在一个特别的春天里。当前,新一轮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色。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成为“逆行者”“守护者”,都在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守护万家灯火。他们用信念、责任、坚守、担当,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温馨瞬间。我们感动于无数守护者的默默付出,是这些温暖的瞬间,带给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凝聚起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有人说,中国从来不缺平凡英雄。是的,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A.特色
B.守护
C.众志成城
D.当之无愧
3、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有一人物,“北京城里的员外大户,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被梁山泊吴用用计骗到梁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说的是豹子头林冲。
B.“行至寨前第三关上,只听得空中数行鸿雁嘹喨。Ta寻思道:“晁盖却才意思,不信我射断绒绦。何不今日就此施逞些手段,教他们众人看,日后敬伏我?”把眼一观,随行人内却有带弓箭的。Ta便问他讨过一张弓来,在手看时,却是一张泥金鹊画细弓,正中Ta意。急取过一枝好箭,便对晁盖道:“恰才兄长见说小弟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意。远远的有一行雁来,我未敢夸口,小弟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Ta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文段中Ta指的是李逵。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语言极为简练传神。
D.《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明朝文学家蒲松龄,鲁迅对《聊斋》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B.《简爱》中,简•爱在回到桑菲尔德庄园时,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受伤致残。
C.宋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毒死,死前他用同样的方法毒死了武松,他怕武松为他报仇,重新造反、坏了他的名声。
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5、课外文言文阅读《魏武将见匈奴使》,完成下面小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自以形陋________(2)不足雄远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3】魏武为什么让崔季珪代替自己?
6、秋日漫兴
[清] 沈瑾学
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田角绿 芋头叶,豆棚黄上丝瓜花。
老牛虽瘦不偷力,浊酒譬无聊免赊。最是网船相识熟,寻常买得贱鱼虾。
【1】请根据上下文诗意推断下列选项填入诗中空白处,最符合诗歌意境的一项是( )
A.举
B.长
C.擎
D.发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标题中都有“秋”字,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
7、“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辜负这份希望呢?班级进行了一期主题为“自强不息”的演讲,让大家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材料。以下是我们从课内外搜集到的材料。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D.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1)解释材料中加点的字:
劳________ 先________ 以_________ 及__________
(2)以“自强不息”为话题,班级确定以下两个演讲题目,分别是《志当存高远》和《论不屈不挠》,以上四则材料可以作为哪个题目的论据,请填写。(填序号)
《志当存高远》 论据_____和______
《论不屈不挠》 论据_____和______
8、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_。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小语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由两首描写古代将士英勇杀敌的诗词化用而成的,请你写出下联中化用的古诗词原句。
上联:铁骑逐朔漠(化用了卢纶《塞下曲》中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下联:雕弓射天狼(化用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7)古代诗文中的亭台楼阁,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岳阳楼承载着范仲淹对国家百姓的忧乐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咸阳城东楼》留存着许浑对荒废的秦汉两朝宫殿的无限感慨“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___”。
9、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 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冒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 “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1】本文所论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举了《水浒传》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所用繁笔之例后,为何第④段还要举鲁迅写《社戏》的例子?
【3】下列的名人警句,如果要用到这篇文章里去,用在文中哪一段比较好?请你选择其中一句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B“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部分均有重复,这样的重复有必要吗?用本文的观点加以阐述。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选自《范进中举》)
10、阅读《蓝莓的华丽“转身”》,完成下面小题。
蓝莓的华丽“转身”
①不同水果的走红,有的是因为独特的味道,比如榴莲;有的是因为奇特的造型,比如火参果;还有的是因为特殊的效用,比如蓝莓。在宣传推广中,这种蓝色的小浆果有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增强视力。这种特别的小果子从何而来?它真有如此神奇的能力吗?
②从种属上看,蓝莓狭义上指一群越橘属越橘亚属青叶果组植物的果实,通常包括北高丛蓝莓、兔眼蓝莓和矮丛蓝莓。但从广义上说,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的果实都可以被称为蓝莓。越橘属植物种类繁多,整个家族超过450种,235种以上的越橘属植物在马来西亚都有分布。之所以叫做蓝莓,是因为常见的好吃的越橘属植物果实都是蓝色的。不过在蓝莓大家族中还有一些特别的存在,比如兔眼蓝莓,就像红色的兔子眼睛,红豆越橘更是拥有鲜红色的果皮,与蓝毫无关系了。
③人类食用蓝莓的历史非常久远。美洲印第安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采集和食用当地的野生蓝莓,并且还发明了各种保存蓝莓果实的方法。在农作物欠收的年份里,蓝莓是重要的救荒食品。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初期时,碰到一个巨大问题,这里的气候条件与欧洲截然不同,带来的作物收成欠佳。他们是在当地印第安人的指点下,依靠采集野生蓝莓才度过了最初艰苦的岁月。这大概也是欧美人偏好这种小浆果的原因之一。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食越橘属植物的果实。据考证,在1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食用野生蓝莓的记录。《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苍山越橘具有“顺气、消饱胀、益肾固精、强筋明目”的功效。
④到了现代,蓝莓被追捧,是源于一个人关于蓝莓神奇效果的故事。二战时,英国王牌飞行员会大量吃蓝莓,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在弱光下识别德国纳粹的战机,从而在空战中抢得先机。其实,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为了掩盖战机上装有先进雷达而编造的谎言(有的版本中蓝莓被换成了胡萝卜)。事实证明,这个欺诈任务执行得很成功,而且让大家广泛关注到了蓝莓的明目功效。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中视紫红质的再生成,有提高眼周血液系统循环,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其次还可以促进视力的敏感性,提高暗视力。再者,花青素作为一种强抗氧剂,能够降低氧自由基对双眼的损害,有利于防止白内障。因此,花青素被誉为“眼部黄金”,而皮里肉里都有花青素的蓝莓自然也就成为“明目首选”了。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蓝莓表皮上的白霜是蓝莓生长过程中自然分泌的果糖凝结成的白色物质,被人称作果粉。它是可以食用的,不用刻意洗掉。一般只有新鲜的蓝莓才会看见果霜。
⑤看来,要想依靠吃花青素达到抗氧化的目的,就必须吃下足够多的花青素——要把这些小果子当饭吃,才勉强能达到摄入总量的需求。那么蓝莓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呢?蓝莓性质偏凉,而且具有一定的促进肠胃蠕动作用。过多食用,其寒性有可能会刺激肠胃,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一般建议成人一天吃10——20颗蓝莓即可。胃肠功能较弱的老人、小孩儿,肾脏或胆囊疾病患者要少吃,以免给身体带来不适。另外,蓝莓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糖类物质,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食用蓝莓。第三,蓝莓不能和牛奶、高钙食物一起吃。蓝莓中的维生素C会和牛奶中的蛋白质形成凝固,影响人体消化,容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建议两者间隔1小时食用。蓝莓中含有草酸盐,会影响钙的吸收,建议食用蓝莓2小时后再摄入高钙质物质。
⑥所以,蓝莓固然有一定的明目功效,但它的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仅凭多吃蓝莓来达到明目或治疗眼疾的效果。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做到注意用眼卫生,培养科学的用眼习惯,保证营养均衡。如果眼部有不适症状,还是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为宜。
【1】文章第②段介绍了蓝莓的种属、数量、名称等自然情况,在第③——⑤段分别介绍了蓝莓的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特点。
【2】蓝莓为什么是“明目首选”?
【3】写出文中划线句的说明方法。(每个括号只写一种)
(1)越橘属植物种类繁多,整个家族超过450种,235种以上的越橘属植物在马来西亚都有分布。_____
(2)兔眼蓝莓,就像红色的兔子眼睛。_____
【4】阅读全文,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莓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好吃的越橘属植物果实都是蓝色的。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存在,果子颜色和“蓝”没有关系。
B.文章第③、④段介绍了“蓝莓”身份的转变,即山过去的充饥食物、救荒食品,转换到了现在的明目食品。
C.文章第④段引用的关于蓝莓的故事,作用是引出蓝莓的明目功效,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疫情防控阶段,小亮同学想要缓解网课学习引起的眼部疲劳,用小苏打洗净了蓝莓上的白霜,吃了一大碗蓝莓,这样做是不对的。
11、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实践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幺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觉得时间很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对比链接材料和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两者在表达方式及其效果上的不同。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选自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用歌曲引出说明对象,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兴趣。
B.本文围绕“时间去哪儿了”这一说明对象,分别说了幼儿时光“丢失”的原因和年龄增加时间“变快”的原因。
C.幼儿记忆的大量遗忘是由于幼儿身体尚未成熟、幼儿遗忘速度快以及幼儿记忆方式的改变所导致的。
D.本篇说明文以时间为顺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E.年龄增长时间“变快”,只是因为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其人生中所占比重越小,对单位时间的感知能力越强。
12、写作。
题目:远方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