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蝴蝶(dié) 灵犀(xī) 琴弦(xuán) 惘然(wǎng)
B.雏凤(chú) 沧海(cāng) 马嵬(wěi) 徒闻(tú)
C.环珮(pèi) 占卜(bǔ) 四纪(jì) 虎旅(lǚ)
D.晓筹(chóu) 驻马(zhù) 卢家(lú) 蘧蘧然(jù)
2、下列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你经常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多么希望你从小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对了,还要把上课做小动作的毛病改掉,好吗?(劝诚语)
B.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文化节,相信您能荣幸观赏到开幕式上最具青春韵律的表演,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C.恳请参加“XX市文化旅游区研讨会”的专家和市民,务必于10月14日上午9点准时到达指定地点参加会议。(通知)
D.本人昨日下午于学校阅览室,不慎丢失《揭开核武器的神秘面纱》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3、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4、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凝重(níng) 婆娑(suō ) 撰写(juàn ) 举世瞩目(zhǔ)
B.噙泪(qín) 废墟(shū) 祷告(dǎo) 阳光明媚(mèi)
C.酝酿(niàng) 蹬车(dēng) 契据(qì) 自怨自艾(ài)
D.蠕动(rú) 执坳(niù) 惺忪(sōng) 亘古未有(gèn)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窜梁鸿于海曲 ②而耻学于师 ③屈贾谊于长沙 ④单于壮其节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⑥俊采星驰
⑦目吴会于云间 ⑧顺流而东也 ⑨木直中绳,?以为轮
A.①②⑥⑧
B.②③④⑦
C.⑤⑦⑧⑨
D.①③⑤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
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来知领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
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
(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
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显然,故宫文创自成一派,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不过,对于以传承传统文化为责任的文物文创,再创作的尺度依据什么测量?是否需要建立行业标准?这些问题需要宫作为“龙头”有所作为。一些文创产品同质化重、质量不够好等问题,也需高度重视。既然是文创产品,也应当符合商品价值的一般规律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既要有适合普通大众所需的生活小玩意,也需要有追求高端品位的精致工艺品。供给以创意审美为底线,无论是趣味化还是高雅范,自内而外新生的力量才是艺术表达的本真诉求和创新方式。
故宫作为文创的先行者,在文创传播方式上常有突破。从“雍正卖萌图”开始,故宫的文物有了“深入民间”的温度和“与民同乐”的态度,故宫持续的“花式卖萌大法”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流行表达。但当沉默的文物变得热闹起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时,是以突破传统保护的方式达到展示价值和传播需求,还是以更安全的方式爱惜羽毛般保存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些过火的宣传提醒我们,过于迎合观众的设计可能非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人留下缺少自信的印象。如果说文物创新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现代创造,那么,文化顺应时代趋势被创造和利用的方式应当更加自信。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活化都是一条被认为能激活文化价值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呈现,开放的底线却难以衡量。对于故宫而言,关乎的是历史,是标志,“过去”的姿态固然重要,但现在以及未来更值得思考。在市场热闹、消费者追捧的背景下,引发争议的文创可能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新生,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态势。文创商品的复制雷同、传播方式的低俗献媚,都会丧失文化传承的根本需求。
相比于热度,文物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冷思考。无论是用受众喜欢的艺术方式来表达文化审美内涵,还是通过满足商业价值来实现文化创意的结果,文化遗产再创造的最终意义还是要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岑梅玲子《从故官文创看文化遗产创意边界》)
材料三:
近年来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多成了爆款,让“束之高阁”的文物走入寻常生活,收获市场美誉度的同时,也成功引领了国内博物馆做大做强文创产业的热潮。这已然说明,故宫的跨界正在让沉睡的历史博物馆迈向苏醒,不仅对激活内在丰富的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和故宫超级IP(知识财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现代商业体系带来一股清流。
一项近40万人参与投票的调查显示,超半数投票者反对故宫取消年夜饭。在某种程度上,故宫火锅、故宫年夜饭等越来越接地气的载体,体现了现实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其实,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类似的创新之举价值几何,没有具体的判定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的效果导向。不管是此前被叫停的“故宫火锅”,还是此次被取消的“故宫年夜饭”,只要在保证文化传承、创意融合的同时,保持质量稳定,与民众生活贴近,得到大众认可,皆是可以接纳的。支持“故宫年夜饭”,并不是意味着鼓励高价消费,而是给予消费者选择的自由。
(摘编自孔德淇《“故宫年夜饭”该不该取消,让市场效果说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故宫文创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打通观众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新通道,在深层次上对文化“温故知新”。
B.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保护陷入盲目发展,导致文创产品复制雷同,让文物保护和文化创新存在冲突。
C.材料二认为,故宫作为行业领袖的应有担当是让文创融入当下生活场景,进而带动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
D.材料三认为文创价值的大小没有具体判断标准,最终还应取决于市场效果,这与材料二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新了,故宫》引发人们关注,部分原因是节目在内容上让观众获得文化新认知的同时打造了全新的文创产品。
B.故宫为遗产活化探索出了不少有效方式,但在传播方式上,因为对开放的底线不够自信,也存在低俗献媚等非议。
C.在故宫文创掀起一波波网络热潮时,材料二站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角度上进行冷思考,表现出了理性思维。
D.不管文创产品与商业应该保持何等的距离,通过创新激活文物内在的丰富文化价值、盘活传统文化应是基本共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载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进入寻常百姓的消费视野,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改变。
B.从某种程度来看,文创的底线思维和高线思维都是基于文化遗产的守候: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事儿坚决不做,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事儿都敢于推动。
C.火锅店以乾隆《紫光阁赐宴图》为主题,推出皇宫特色的“圣旨菜单”以及“万寿菊花锅”,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宫廷文化,开张后一座难求。
D.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悠久历史、丰富藏品,更在于应用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做些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
【4】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先家家都张贴的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某年画博物馆想就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开展文创活动,请结合文本内容,为他们提三条建议。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南海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2)李商隐的《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短歌行》中,曹操借用典故,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自己渴望像周公那样接纳贤才,使天下贤才都能心悦诚服地归顺。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人善借“落木”来表达对人生哀思的体味,体现出民族独特的抒情和思维方式,如“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说与客人同饮时吟咏诗文,所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
(3)白居易《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矛盾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卖炭翁》有异曲同工之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望》中,杜甫通过花开鸟鸣的美景来反衬自己忧国思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在《虞美人》中,李煜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12、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
黄燮清①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注]①黄燮清:晚清诗人,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对“豪华子”发出感叹,讽刺他们生活奢侈无所事事,态度立场鲜明。
B.百姓生活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与“豪华子”的“安坐”“嗜欲”形成强烈反差。
C.七八两句诗人对比自己舒适的园居生活和农民艰苦的野居生活,内心觉得很惭愧。
D.诗歌就稼穑之事发出议论,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具有积极意义。
【2】诗歌最后两句“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中的“君”指代的人不同,情感表达也会有差异,请对此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罝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茸茅计而居之。日啖蒣芋②,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诗一百二十首》写的序言。序而称为引,是为了避其祖父苏序之讳。②蒣芋:即薯蓣,通称山药。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和,指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词。
B.冠,古代男子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文中的“先君”指已故的父亲。
D.子美,是杜甫的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深服渊明、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本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学家克难攻坚,担负重任,成为我们的偶像;医务工作者不计生死,奋战一线,成为我们的偶像;基层工作者严格排查,做好健康的“守门人”,成了我们的“网红偶像”,人们积极为他们点赞,相信他们的专业判断,礼赞他们的职业操守,视他们为标杆。这场“战役”,检验着每个职业的成色,也锤炼着时代的偶像观。
事实上,当今社会价值观渐趋多元化,如何引导年轻人向“新偶像”学习?如何树立崇尚实干兴邦、乐于奉献的“新偶像观”?在学校举行的“五四”成人礼上,你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应该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呢?请以“我的新偶像观”为副标题写一篇发言稿,体现出你的思考与认识。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