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我们班主任为了调和同学关系,所有动听的话都讲了出来,整个下午都强聒不舍。
D.闻一多是言行相顾的学者、诗人和革命家,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下列关于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B. 四书,是《论语》《孟子》《礼记》《春秋》的合称。
C. 清乾隆皇帝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
D.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茶是故乡浓》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 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而止,避免了灾难灾难的发生。
C. 所有正直的人都会对一次次的暴力事件义愤填膺,希望早日制止这种行为。
D. 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内心世界表演的惟妙惟肖。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我们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
B、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C、台湾当局以“元首级”规格接待达赖,其“台独”、“藏独”之心昭然若揭。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百无聊赖,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
5、阅读理解: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一犬/坐于前
B.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 余闻之也/久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 (指路程遥远)
B. 使人索扁鹊 (寻找)
C. 且焉置土石(哪里)
D. 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交代了写作动机,体现了作者希望最高统治者体察民情,革除弊端的愿望。
B. 蒋氏的“熙熙而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只不过是稍得安宁,苦中作乐而已。
C.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抒情,二者结合起来,说明一个道理。
D. 第1段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并由此引出下文。
【4】翻译句子。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选出赏析有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下面是一份倡议书,请阅读后完成问题。
创建文明校园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校园,是我们工作、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卫生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A)标志,也是影响学校对外形象的直观因素。
最近,在我们校园中(B)存在少数同学随手乱扔垃圾、随口出脏话的不文明,如扔果皮、丢纸屑、骂人等……,已经(C)影响了我们校园的整体形象。为了构建和谐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加整洁优美,在此向全校师生(D)提出倡议:
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二、爱好校园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不乱贴乱画,不乱刻乱踩。
三、每天做好值日工作,清除卫生死角。
四、不要把脚印、污迹印在墙壁上。
五、倡导文明,不向窗外丢杂物。
六、礼貌待人,不说脏话。
此致
敬礼!
腾飞中学团委
2018年1月26日
(1)文中有一处标点错误,找出并说明修改方法。
(2)文中有一个病句,找出并说明修改方法。
(3)划线的句子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4)文中有一处格式有误,找出并说明修改方法。
8、按要求填空。
①____________,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_____________。(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③一抹晚烟荒戌垒,_____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⑤___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
⑥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⑦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尽管前路充满坎坷,青年人仍要有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精神和远大志向。
⑨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英雄的民族。这里有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死报国;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心情下的执着坚守;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凌云壮志。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鬼谷子》有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人活于世,当懂得光华内敛、含蓄精神。过度的炫耀,不过是空虚的表现,唯有藏而不露,方可长长久久。会“藏”的人,才是真正有着大智慧的人。
②藏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做人如同写字,若是锋芒太露,必然会招致失败。低调内敛,则事事顺遂;张扬夸耀,必处处难行。巴金作为文学界的前辈,小说《家》《春》《秋》早成了经典,做出版、翻译作品无数,还被誉为五四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可每次文艺名流的会议上,他最不起眼。别人高谈阔论,他就缩在角落里,不得已出来要说,也就简单一两句。俯下身来,藏点锋芒,付出过的努力,不同于人的能力,都会成为以后的惊喜。
③藏巧,大智若愚,厚道处世。老人们常说“吃亏是福”,有很多吃亏之人并非愚蠢,而是他们懂得厚道处世、藏巧于拙的道理。三国时期的荀攸,算得上是曹操身边最懂得藏巧的谋士了。此人本是个计谋百出、算无遗策的智者,可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厚道木讷的老实人。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荀攸担任了总参谋,奇谋妙计层出不穷。可到了战争结束后,他便又恢复到了老实人的状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朝堂上,荀攸从不以智谋压人,他看上去总是一副淳朴温厚的样子。会抖机灵,不算本事,懂得守拙,才是智慧。聪明机巧本是我们可贵的财富,但若用之不当,只会为自己徒增隐患。
④藏言,言多必失,谨言慎行。孔子在参观太庙时,曾看到一座嘴上被扎了好几道封条的铜像。铜像的后背上,赫然刻着六个大字:“古之慎言人也。”此后,他便常以“三缄其口”教诲学生。人生的诸多烦恼祸端,很多时候都缘于两片薄唇。高山不语,流水不言,人生,其实是场无声的修行。逞一时心直口快,只会得烦恼羁绊万千。藏言,是极高的做人智慧,亦是顺遂人生的密码。
⑤藏器,待时而动,顺势立业。《周易》曾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再好的剑,锋芒露得多了,也会随风钝化。只有平日里悉心藏匿,时机到了适时出手,才是一把利刃。所谓“待时而动”,就是让我们避免不合时宜、盲目行动的损耗,为自己提升实力、观察形势攒下资本。等待就像是一个极富耐心的猎人,在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他会慢慢累积,慢慢观察,直到时机成热,方可一击得胜。
⑥藏心,荣辱不惊,从容以对。人生从来是高低交错,苦乐交织,藏匿的最高境界,是藏心。年轻时的王维曾是风光一时的状元郎。步入中年以后,他的生活却陡然从山巅坠入低谷。然而,种种大起大落,都未曾拖垮这位诗人。看淡了一切的他没有丝毫抱怨,而是静下心来,隐身山水,修养身心。在最低的境遇里,反而活出了至高的境界。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平静,却有力量。人生路上,山穷水尽的失落谁都会遇到。决定日后道路的,不是当前的境遇,而是你当下的心态。无论当下的境遇如何,静下心来,从容以对。
⑦冬季万物伏藏,是为躲避寒风侵袭,亦是为来年积蓄力量。藏,是保全之道,亦是破局之法。人生在世,当有所藏。藏而后露、蓄而后发,才能把事做成、做好。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⑥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的分析。
首先,①_________;接着,②__________,并引用他的诗句证明“藏”的最高境界是藏心;最后,③___________。
(4)学习本文之后,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藏”的理解。请你根据提示,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成。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我们都不能①__________。要懂得②___________。即使在别人误解我们的时候,也要③__________。
10、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校文佳同学将参加“2024中国诗词大会”广东省选拔赛。为此,他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而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诗词大会》在题目设置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题目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丰富的诗歌类别,节目中的所有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收录的诗词作品主要来自唐宋时期,见图。为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节目还运用了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反复强调“人生自有诗意”这几个字,节目的所有玩法、规则都是为了表达这一内容——传达诗词之美以及喜欢诗词的这些人背后的故事。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竞赛节目没有严格的选拔标准,门槛较低,让普通人也能实现上舞台的梦想。这些参赛选手们,最小的5岁,最大的71岁,涵盖飞行员、工程师、保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等33个行业。他们中有把所有业余时间都交给诗词的超市生鲜售货员,有每天爬楼56层、用诗词自我鼓励的自来水查表员,有在飞行途中传播诗词之美的飞机机长……
它点燃了全民诗词学习的热情,反映了国人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
对于这些爱诗词的人来说,其实诗词不在远方,就在脚下。诗词就是生活本身,一段诗词就是一段人生。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这些普通人,他们与诗词结缘。在他们眼里,诗词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卷,而是温润己身的甘露。
很多观众也会跟着节目答题,积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感受其中的乐趣,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摘自刘欣《广电独家》,有删改)
材料三:
《2023 中国诗词大会》延续第七季主题策划的方式,将时代精神融入节目创制,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淬炼出“欢喜、寻味、燃、寒暑、先生、本来、心动、天下、十年、远方”十大关键词。通过每场的主题化聚焦,打通古诗词的经典意象和时代关键词的“任督二脉”。围绕十大关键词,节目串联起家国天下、体育竞技、乡村振兴、科技发展等多个时代切面,以有温度、有情怀的方式振奋亿万人心,凝聚精神伟力,厚植文化自信,释放中国力量。
节目中航天员刘洋从太空发来邀请,请大家给她出舱时拍摄的照片配两句诗词。节目巧妙把重大科技成果,与民族文化自信相结合,实现民族集体记忆与时代意义的完美融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冠军苏翊鸣全新研发的滑雪动作,被冠以“踏雪飞鸿”的名字,诗词与体育的诗意交融,赋予体育运动以东方式浪漫……《2023中国诗词大会》用十大主题讲述中国故事、解锁中国形象,为时代和人民献上盛大的诗词礼赞。
(摘自刘燕《光明网》)
材料四:
从真人复原《福贵岁朝图》里赏花灯、放鞭炮、折梅枝、拉冰床的孩童玩闹过年场景,到实景搭建《清明上河图》让嘉宾以“入画”的方式漫步汴京两岸,寻味东都记忆……更有基于古籍文献和数字技术联合打造的全息虚拟人苏轼首次亮相本季大会,并在MR 混合现实技术的加持下和现场主持人、选手进行了实时互动。古今交叠、亦真亦幻,历史感、科技感、时尚感、未来感兼具。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全新感官体验,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新表达,使《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从第一阶段聚焦知识竞技表达层,到第二阶段强调故事化、场景化的互动体验层,再到第三阶段注重虚拟现实的视觉沉浸层的飞跃,搭建了古与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科技与艺术、抽象与具象沟通的桥梁。
(改编自刘燕《2023中国诗词大会:守文化之根脉聚筑梦之伟力》)
【1】关于《中国诗词大会》,文佳对材料做了整理,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推出的时间比《中国谜语大会》晚,是央视推出的文化类竞赛节目。
B.《中国诗词大会》题目设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涵盖古诗词的多个类别。
C.《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重温曾学过的古诗词,体现了这档电视竞赛节目秉持的宗旨。
D.《中国诗词大会》的所有玩法和规则,大都是为了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
【2】文佳对《中国诗词大会》受欢迎的原因做了分析,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古代经典诗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B.节目中的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图可见收录于排行榜的是唐宋时期重要诗人。
C.节目立足传统文化,以演播室比赛为形式,观众可感受其中乐趣,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D.题目无严格的设置标准,难度较低,容易回答,让售货员、保安等普通人也能走上舞台。
【3】为更好地说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全新感官体验”,文佳所找例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T恤、布包、餐垫、灯罩等日常生活用品上描绘诗词意境,让生活成为展示的画布。
B.总片头构建两个视觉身份:“圆融”穿越时空,“千丈诗卷”作为古今对话的重要载体。
C.郦波老师在南京秦淮河风景地出题,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如画,体现情怀、加深理解。
D.康震现场在宫灯、团扇等传统文化介质上作画,于提笔之间传承如诗如舞的文化符号。
【4】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给即将参赛的文佳一些建议,帮助他顺利晋级。
11、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① 亲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② 亲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③ 亲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
【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结合下面这则《论语》语录和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小桂和桂婶的形象特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校马上要迎来新一届体育节了,本次体育节的主题是“悦享运动,全员参与”。为此,九年级(2)班体育委员小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们报名参赛,但同学们的态度各不相同。
小华:我之前参加了两届,可惜都没有获得好名次。但我也是班级的一份子,这次我就负责做好后勤保障吧!
小轩:我擅长长跑,1000米跑算我一个!希望能取得好名次,为班级荣誉增光添彩。这是我对班级应尽的责任。
小明:为班级增光有什么用?又不能提高中考分数!正好利用这两天多刷点题,背点单词,好好准备下次月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找到合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