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延迟——耽误 光滑——粗糙 深不可测——一目了然
B.荒僻——繁华 孱弱——强壮 尽态极妍——丑态百出
C.遗憾——惋惜 蹂躏——践踏 漫不经心——专心致志
D.嫌弃——爱慕 涟漪——飘荡 孤陋寡闻——博学多才
2、选出语言得体的一项( )(3分)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3、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里的“李”指的是( )
A.李商隐
B.李白
C.李贺
D.李清照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检察机关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效能,还要密切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让群众 的犯罪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消失殆尽”。
(2)各车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像花自己家的钱一样珍惜费用,反复考量, ,开展了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降本增效活动。
(3)市地震局副调研员对此次演练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强调指出: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要强化措施, 。
A. 深恶痛绝 斤斤计较 防患未然
B. 疾恶如仇 锱铢必较 防微杜渐
C.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防患未然
D. 疾恶如仇 斤斤计较 防微杜渐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D. “我这法行不行?”李老汉着急地说,“不对,你给雅正,大叔我请你喝酒。”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摇碎一湖金 (有删节)
陈祖芬
(1)平湖秋月这个所在,好似伸进西湖的一个楼台。楼台一角,一柱圆月灯,几株垂杨柳,柳丝掩映,月影婆婆。树们背光而立,依稀地幽幽发光,幽幽地依稀低语。湖边夜间的树,蒙上了月笼纱,就不是树林而是树雾,林深处便如云深处。我不由想起贾岛的“云深不知处”。独行的、结伴的人们步入云深处,便是林仙云仙。
(2)一轮画舫,灯光闪烁着徐徐开过,好像一座流动的亭台楼阁。又有扁舟摇来,船上载着一只油灯、三两游客和一轮明月。当然,船上本没有月,但是我想,那三两赏月人,一定把那月也邀到了船上,击节咏叹一夕千年的感觉。
(3)朦胧西湖在群山环抱中,拥着万千宠爱睡去。这一睡,就好像睡进了远古。
(4)杭州的“州”,原先是有三点水的,是“洲”。八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经生产独木舟。西湖里一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的水,本来就是千年诗词。西湖边的老房子里,索绕着太多的记忆,关于民国、明清、南宋和历朝历代的文化因子。
(5)湖对面的山上有城隍阁,有雷峰塔。灯光一起,一阁一塔,被金色的灯光簇拥着,如上天降落的镇湖之宝。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一直摇向湖这边,擒碎一湖金。
(6)夜西湖美得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7)泛舟至长桥,那拱起的上方,挂着一轮明月,似桥的托起,似月的小憩。是桥上月,是月下桥。是长桥月语,是月光桥曲。
(8)古人今人情寄明月,也许,月亮承载着千年音韵万民诗兴,承载着太多的不了情、家国情,所以就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和普度众生的胸襟。中国的月亮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月亮最重最大。
(9)美国景观设计专家帕西亚·强森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画知道中国的。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画是怎么来的了。
(10)西湖周边杭州市区有古树名木千九百二十三株。有一千四百二十年的银杏,有一千二百年的樟树,面对这些三百岁、五百岁、一千岁的古树,你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前辈!树们在空中依偎着搭成密密的树廊,高高的古树把人们带进未开垦的蛮荒。偶一抬头,常会产生幻觉:杨公堤对面密林深处或住着先民?现代和古代,只一堤之隔。
(11)而这边,杨公堤的天空,上了湛蓝水彩那么清丽,杨公堤那一道道木桥和一幢幢房子的木边,也清晰得好像是用尺子用笔一道道画出来的。
(12)杨公堤虫声鸟鸣,古道疏影。春日芳馨,秋日丰韵,夏日如锦,冬日如君。一年四季的魅力,都能叫人长叹息!
(13)西湖比树比花还丰富的,是诗文。
(14)杭州前“市长”白居易诗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又一前“市长”苏东坡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更是有四百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人《西湖水史》写道:“皎蟾当空,波光生艳,众山静绕,如百千美人临镜梳鬟,四季皆妙。”
(15)西湖是一部液体的书,有历史卷、文学卷、故事卷、神话卷、诗词卷、字画卷,说不尽的上下几千年的丰富和美丽。
(16)杭州诗书与园林荟萃,人文共山水一色。
(17)与西湖直接有关的文化名人至少有一百多,西湖畔若不出一百多名人,还真是辜负了这片山水。在湖边的一条街又一条街,都可以闻到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气息和韵味。
(18)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19)杭州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仰望双峰插云,俯瞰花港观鱼,远听南屏晚钟,近享柳浪闻莺。更有六和观潮、白马凌空、海立天风、灵隐禅踪、古制飞峰、回龙春淙等等。真是美丽着西湖的美丽,承载着西湖的承载,也承载着今日西湖的光荣与梦想。
(20)西湖无处无典故,无处不景观。杭州半是山水半是城,半是景点半是人。
(21)梁山伯祝英台窗下共读,白娘子许仙雨中同行,佳话连连,美人频频。世人常说西湖很女性,但是西湖的美人缘不盖西湖的英雄气。岳飞于谦、张苍水,杭州堂堂三杰!人在岳庙,凭栏处,潇潇雨歌。抬头望,壮怀激烈!
(22)西湖人,喝着龙井,剥着莲蓬,论剑称雄,写着今日的西湖重.
(23)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光其指出西湖景观在十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使“天人合一”的哲理日臻完善。
(24)西湖的优雅美丽,那种千丝万缕的脉络,延伸在湖边飘拂的垂柳中,流淌在晚霞烘托的扁舟旁,融会到深秋铺路的黄叶里。
(25) 明代狂客钟禧有诗曰:“万项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26)而我想:湖边为问树多少?每棵树下待半天。
(27)至少,待在夜西湖的树下,看湖里闪亮起雷峰塔和城煌阁那金色的灯光。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摇碎一湖金。湖也碎了,心也碎了。
【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文章第(2)段。
【2】第(14)段引用的诗文在内容上角度各异,请加以分析。
【3】“天人合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结尾连用三个动词“碎",请对此进行赏析。
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论语·学而》)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蓝田玉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完成下列语句。
(1)惟觉时之枕席,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欲投人处宿,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
(4)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 。 (柳永《雨霖铃》)
(5)________________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6)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8)_______________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9、补写出下面名句的空白处。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矢志不渝、“九死”不悔地坚守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将宫中之事先咨询董允等良臣再去实施,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营中之事先咨询将军向宠,就能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舟”不仅是古时载人远游的重要交通工具,也作为意蕴丰富的审美意象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句子。
师说 (韩愈)
(1)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北邻①
杜甫
明府②岂辞满,藏身方告劳。
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
爱酒晋山简③,能诗何水曹④。
时来访老疾,步屟⑤到蓬蒿。
【注】①此诗作于上元元年(674),杜甫寓居成都时。②明府:府者,尊高之称,汉人称太守,唐人称县令。③山简:山涛之子,爱好喝酒。④何水曹:何逊,八岁能诗,为名流所称。⑤屟(xiè):古代鞋的木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北面邻居的大概经历:曾身为县令,现已辞官归隐。
B.颔联用“青”“白”两字,写出北邻生活之简朴,爱好之清雅。
C.颈联运用两个典故,直接表现出了北邻好饮且善于赋诗的个性。
D.尾联写北邻常去看望村里年老生病之人,还到草堂看望作者。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B.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C.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本义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指“父母兄弟”,现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后成为将军的泛称,有时也作为一种荣誉称号。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朝廷的辅佐大臣和帝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出身卑微,无以为生。他托人请求做了孟尝君的门客,被人鄙视、嘲笑和厌恶。
B.冯谖韬光养晦,脱颖而出。他平日里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能为孟尝君排忧解难。
C.冯谖同情百姓,矫命市义。他擅自把薛地百姓的债券烧掉,使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
D.冯谖审时度势,凿就三窟。他巧妙把握国际关系,纵横捭阖,使得孟尝君高枕无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14、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