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我们的经济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可是我们城市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他们。谁又能否认现在肥胖率、注意力紊乱、过敏症、抑郁症等现象增多与此有关呢?
A.谁都要承认现在肥胖率、注意力紊乱、过敏症、抑郁症等现象增多与此有关。
B.大家都要承认现在肥胖率、注意力紊乱、过敏症、抑郁症等现象增多与此不无关系。
C.现在肥胖率、注意力紊乱、过敏症、抑郁症等现象增多难道与此无关吗?
D.谁都不可否认现在肥胖率、注意力紊乱、过敏症、抑郁症等现象增多与此无关。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这是艾青《鱼化石》中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C.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林冲。他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后雪夜上梁山。
D. 《水浒传》中,有两位打虎英雄,在沂岭杀四虎的是李逵;在景阳岗打虎的是武松。
3、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 。
A.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B.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
C.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D.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交往,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4、下列关于文学、文体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B.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卖油翁》《岳阳楼记》都是他的作品。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5、阅读《岳阳楼记》一文
岳阳楼记
宋代: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耀 一作:隐曜;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人之述备矣 备:详尽
B. 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C. 薄暮冥冥 薄:迫近
D. 宠辱偕忘 偕:一起,一并
【2】下面的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自然段在开篇就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并且详写岳阳楼本身的盛大景象。
B. 第③④自然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C. 第⑤自然段提到的“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为人处世的旷达胸襟,也包含高尚的政治抱负。
D. 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骈散交替,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6、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都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杜甫__________的诗歌创作风格。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为研究城市空气质量,某班的理化实验小组从市环保局获取下面的数据。
日期 | 二氧化硫含量 | 二氧化氮含量 | 固体颗粒物含量 | 空气质量 |
2018/1/22 | 0.024 | 0.044 | 0.123 | 良 |
2018/1/20 | 0.032 | 0.066 | 0.275 | 轻度污染 |
2018/1/19 | 0.051 | 0.070 | 0.364 | 中度污梁 |
材料三
主席台前方悬挂着“运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动员大会”的横幅,观众席上来自全市的干部群众认真聆听着会议,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会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打造天蓝水清的运城的规划。为切实改善坏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倾力打造美丽运城,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推进系列重大攻坚工程和有力的创建措施,到2019年底,基本达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26项指标要求,真正实现全市人民期盼的城市基础建设健全、环境质量良好、市容洁净优美、生活舒适便捷的美好愿景。
材料三
为了积极参与运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活动,某班成立了一个环保志愿者社团组织,并设计了一个立意鲜明的徽标。(下图)
(1)请你结合材料一,帮助小组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城市空气质量空气成分之间关系的一条结论。
(2)请你给材料二中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3)阅读材料三,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这个徽标及其寓意。(80字左右)
8、古诗文默写。
(1)后值倾覆, , 。(诸葛亮《出师表》)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4)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 ”表达了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理想。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塞的壮美景象,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边塞的景色,这两个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异香一垄野花椒
冬凝
①衔着一茎野草,我沿路往山上疾走。山林让人愉悦,青草在落过夜雨的清晨,洁净荒清,让鼻息与肺醒亮着。风过,送来淡淡的香气,一阵一阵,让人禁不住四下寻觅。
②是它?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革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似曾相识,又恍若不识。呵,这不是当年外公后院做刺篱的野花椒吗?
③风儿掠过,野花椒叶影轻摇,错落重叠,我用手拨弄枝条上的小刺,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我抿唇深吸,享用其中——仍如几十年前,这味道仿佛具有形体,有边有缘,一片空间迅速被它占领。
④儿时家在乡下,跟外婆同村,外婆家的老屋建在村头,邻舍稀少,倒是有一个宽敞的后院,木桩做篱,种菜植花。有一年,篱笆桩下,发出一丛嫩芽,新叶微红,欣欣然骜生茂长,张罗起长长的刺蔓。外公微笑,是鸟儿带来野花椒哦!
⑤外公告诉我,野花椒跟家椒一样,都是种壳坚硬,油质,不透水,所以自然发芽相当困难,好在有鸟儿衔食,吃进却不好消化,但其表油质却在鸟儿体内脱去,鸟儿带它度陌越阡,随粪便排出时,与泥土交融的种子受丝雨滋润,再经阳光呼唤,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⑥那年秋天,外公带我入山,采撷大包野花椒种子,又寻回一种黏性极强的黄土,和水,与椒种搅拌,风干,早春时打碎,种子便脱去油质,播在篱笆桩间,雨水充沛,尽数发芽。身为老中医的外公欣赏着那油油的绿,不忘笑眯眯地念叨,这东西除了当篱笆,把种子炒炒泡水喝,祛风散寒,除湿止泻,记住喽,将来用得着。
⑦那时我并不懂这些术语真实的意义,但出自中医世家,听得多了,单就这些字,也是着实熟稔。二十年后我脾胃虚寒,经久不愈,其时外公已经去世多年,我竟然冥冥之中受到神宠,突然在某天记起外公当年的嘱咐,于是疑惑间将野花椒炒过,泡水当茶,喝了几个月,还果真治愈了我的宿疾。感叹,莽原草木,各有各的形貌与特征,其性有温平寒热之异,味有甘苦辛酸之殊,大至参天,小至一茎,生命与植物有着不可分的亲密关系,真是让人敬,让人惜。
⑧在野花椒纠缠的藤枝上,我兴致勃勃地采撷新叶,带回家冲茶饮。山路野静迂回,鸟语花香,晨醒的朝阳斜在野花椒的藤上、叶上、刺上,幽微闪闪,泛着草木的清凉。手落之处,生脆之响,嫩枝伤口微渗汁液,散出香息阵阵,我用我潮湿的鼻息钟情应和,去体味,去领略,去享受——这无法幽禁的浓烈,像雕花的桧木扶栏,满布油腔,在阳光之下,有形有款地随风扩散,陷在它浓郁的香里。
【1】根据对文章的阅读,概括一下文中的“野花椒”都具有那些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长不短的一径矮灌木做篱,执着地护在苹果林外,绿油油的枝条伸展着臂膊,密密匝匝,彼此勾连。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眼前也写回忆,在变换的时间与空间中,表达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B.野花椒的种子亦是一味中医之方,炒炒泡水能够治愈脾胃虚寒。
C.野花椒自然发芽很困难,经过鸟儿衔食、度陌越阡、受丝雨滋润、阳光呼唤这些过程,才自然繁衍丰饶起来。
D.“有无法幽禁的香气从裂处喷涌,浓聚而猛烈”这句话,写出了野花椒香气的浓聚猛烈,表达了对这香气的喜爱、享受。
E.作者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调动了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4】文章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胎记
郑宪
①发现父亲的胎记,是在他92岁时。那天,我帮父亲上厕所。他颤巍巍的,步履极细碎,帕金森病的缘故。僵直的手,无法照顾到自己。他对我轻语:“你帮我。”我扶他上坐便器。我站着,他的头微靠着我的肚子。
②父亲原来的手下,曾回忆父亲的过往。一个说,郑主任多才多艺。他喜欢乒乓球,球艺佳。神出鬼没的球技助他在卫生系统屡摘奖牌。另一个说,郑老师英文打字堪称一绝。他使用的是十指打字法,盲打,斜瞟文稿,手指如长了眼睛。
③而那天,我在坐便器前手忙脚乱,他向前弯腰,我也弯腰向前,整个人附在父亲的后背,两人叠在一起。在他起身前的刹那,我的脸和他后颈有小半尺之距,眼光直击那部位,那一大块的赭红一下惊悚了我;比我的巴掌还要阔大,印在他后颈上。
④我问母亲,这比我巴掌还大的赭红,是什么?小时候曾经烫伤后的印痕,还是受迫害年代里的遗留?母亲有点惊异:那是你父亲从娘胎里带出来的胎记啊。
⑤深度回想,才依稀记起,应该至少两次,我隐隐遇见了父亲“藏匿”于颈后的胎记。
⑥先是我35岁不到的时候,他也就60多岁——20世纪80年代末的仲春日,我们祖孙三人,骑两辆自行车去植物园。那时父亲的脸,皱纹很淡,脚劲十足,浓发依旧很黑,坚挺的鼻梁上架一副宽边眼镜。太阳当头,父亲骑得满脸赤红,尤其汗津津的颈后一大片,红得刺目。我突然担心地问他:“你是不是高血压,脸红脖子红?”他很不高兴:“你讲话不要瞎七搭八(上海方言,有胡说之义)。”他如此气昂昂地说,我便不再关注他颈后那片红。
⑦还有一次,是上海世博年,父亲84岁,我们开始担心他的身体:该不该带他去参观这场声势浩大的现代展览盛宴?父亲对新事物的好奇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一直贯穿他的生命。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老态龙钟”向他袭来。
⑧那天,我们说:“你坐轮椅上,享受。”他很反感。虽然坐轮椅,但一进馆,他依然坚持自己迈步。走了七八个国家馆,两个中国主题馆。到最后的德国馆,父亲依然坚持自己走着看互动展项。不知是累,还是腿的问题,一个趔趄,摔了。我急忙出手搀扶父亲,脸凑向他的肩颈,又望见他颈后那一片红。但还来不及定眼看,他已右手撑地,一跃而起,瞬间转过头来,对着我,脸上写满不服和倔强——我好着呢。
⑨现在想起,我真的很少凝视父亲。我从来说不出我爱父亲之类情感外露的话。我长年对父亲的称谓是“老爸”,后来,还会叫“老老头”,以示一种别样的亲热。
⑩很久以前,父亲不陪伴我们,也不要我们陪伴。我们之间保持相对的独立。前些年,他开始说一些需要我们在身边的话,并看重我们一次次的探望,他的眼光开始有了一层加一层的痴痴依恋。而我呢?我总有许多的忙碌,前往探望时,眼光对他,最多只是匆匆的几瞥。
⑪父亲终是走了。多少父亲曾经的故事,有色彩的,有激情的,有跌宕的,我却都懵懂不知,就如父亲颈后那巴掌大的胎记……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一个重要的形象“父亲的胎记”来展开,切入点小,所见者大。
B.第③段“惊悚”原指“惊慌恐惧”,这里写“我”看到胎记时十分震惊。
C.第⑩段里写老去的父亲对“我”日渐珍重、依恋的情感变化,耐人寻味。
D.本文以真挚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读者。
【2】“我”有两次差一点发现父亲胎记的经历,请简要概括。
【3】第②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他去了,但他走路的步伐开始变小——“老态龙钟”向他袭来。(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但还来不及定眼看,他已右手撑地,一跃而起,瞬间转过头来,对着我,脸上写满不服和倔强——我好着呢。(从人物描写手法赏析句子)
【5】本文充满了反思的意味,而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也反思自己“聪明过分”,其原因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何冠军的《蓄积爱的“利息”》,完成后面小题。
①最近一段时间,暴雨洪水、九寨沟地震等灾情牵动人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人们守望相助,一幕幕温馨场景暖人心田,于无声中播洒着正能量。
②有时候,爱与善虽深藏于心底,但总能汩汩流淌、传递温度。学者陈之藩早年留美时,曾接受胡适400美元的资助。他回国后寄支票表示感谢,胡适回信说:“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纯粹的爱心与善行不求回报,而是在每个受助者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以期生根发芽。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爱,哪怕物质再充盈,人们的内心也容易遭遇寒流。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它能在每个人身上唤起生命最深处的生机,只有人人都是给予者,人人才能成为受益者。
④从个人视角来看,“爱的利息”似乎微不足道,但却能通过传导效应,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青岛“微尘”群体就发端于个体,他们一直以来匿名捐款,促动了更多市民以“微尘”名义投身公益事业。一束微光只能驱散手掌大的影子,一片光则能点亮整个世界。
⑤现实中,也应警惕爱的给予被庸俗化。有时候,一些人时时处处追求收益最大化,即便是助人也要精心包装、商业运作、绩效评估,帮与被帮成了“真人秀”;有时候,一些人举着喇叭玩慈善,用“钱山”“钱墙”吊人胃口,使受助者遭遇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善行义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值得鼓励,可是如何施行、分寸何在,应当细细思量。
⑥人能影响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人。一些人时常慨叹道德滑坡,忧虑价值扭曲,但你怎么样,环境就会怎么样,你日行一善,社会就会多一份光热。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营造社会氛围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进步。很多事情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⑦每个人都是爱的出发点,也是爱的中转站。真诚拥抱世界,用心善待他人,积小善为大爱,爱的利息自然会与日俱增。
选自《 人民日报 》(______)年08月21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爱的“利息”有哪些?
【2】文章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每个人都是爱的出发点,也是爱的中转站”这句话的理解。
12、 有这样一句话,它是父母饱含温情的细细叮咛;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师长严厉的批评;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名人大家令你警醒的诤言;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陌生人在当时当刻令你心生感动的平凡语句……
请以“有这样一句话”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不能改变题目。②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写议论文,做到论点正确鲜明,论据恰当合理,论证思路清晰。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