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B.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在太学读书的学生统一称为太学生。
B. 伏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夏祭为伏,冬祭为腊;也可以指伏祭和腊祭之日。
C. 太庙,指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自秦汉起称“太庙”。
D.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按规定,天子面向南而坐,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民法典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条款与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约束,更是为了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互联网早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塑造着人际互动的基本模式,中国民法典在编篡过程中敏锐捕捉到这一深刻的社会变迁,并在多个方面予以回应。也正因此,中国民法典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一部标志性民法典,将在世界民法典编篡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无纸化”“电子化”模式普及,在社会经济交往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此,民法典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范。比如,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或签订电子合同时,什么时候可以被认定为订立了一个合同?网络上哪些行为被视为有法律约束力的要约,哪些被视为承诺?以在线方式交付标的物,在什么时间节点被认为完成交付?这些问题在民法典中都能我到法律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法典为线上经济活动提供了一套较完整的法律规则,将有效降低线上交易的制度性成本,助力电子商务等业态的发展。
互联网也催生了平台经济的兴起,许多互联网平台开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枢纽作用。面对平台这种新型市场主体,民法典给予了足够关注。在2009年制定的侵权责任法中,只有一个条文涉及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问题;而在民法典中,则发展出相对完备的平台责任条款群,包括广为人知的“通知删除规则”,也被更加详细的“通知与反通知规则”取代。民法典中的平台责任条款搭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围绕平台产生的各类权益侵害,都可在这一制度框架下获得救济,平台经济也必将借此驶上更加规范、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时代,人的社会活动进一步“在线化”,使得人格权、财产权等呈现出新的特征、新的变化。比如,每一位网民都可能拥有的网名,成为人的社会性人格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法典因此将网名纳入保护范围。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的财产现象,民法典富有创见地将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设定为一个立法层面上的概念。可以期待,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民法典相关规定为基础,有望发展出一套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财产法体系。
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加大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也是民法典的一个重点和亮点。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是个全球性问题,很多国家通过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门法律来回应这一需求,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立法安排。即便如此,我国民法典仍然从民法的角度,对作为个体私人法益性质的个人信息法益给予了充分关注。可以说,伴随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将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民法典所展现的互联网时代的深刻烙印,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长足发展密切相关。民法典中与互联网相关的条款与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约束,更是为了推动我国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相信随着民法典的施行,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法律制度环境将日趋完善,中国的数字化、信息化脚步将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摘编自薛军《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民法典(新论)》]
材料二:
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
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的规则,都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以“民”命名,说明民法典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此次民法典草案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民法典对私权充分保障,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保护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均受到民法典的保护。为避免列举权利不完整,并为未来社会发展不断创设的新的人格权益提供保护,人格权编还确认了对人格权益保护的兜底条款。针对他人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侵扰个人私生活安宁的行为,专门在隐私权部分规定了此种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并明确将个人私生活安宁规定在隐私权之中,禁止非法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禁止非法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禁止非法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这些规则既有力回应了个人隐私遭受侵扰的现实问题,又为保障社会生活安定有序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种公害。人格权编专门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在对个人信息进行正面确权的基础上,对合法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规则作出了规定。此外,针对网络诽谤、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网络侵权现象,民法典积极应对,构建了预防与救济一体的制度体系。
(摘编自王利明《民法典是权利保障的宣言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早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因此,中国民法典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一部标志性民法典。
B.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会有网名,民法典将网名纳入保护范围后,每一位网民都可以任意选取自己的网名。
C.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套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的财产法体系可能会在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出现。
D.民法典对私权做了充分的保障,所以我们在网上随意搜索别人的名字其实是一种网络侵权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法典颁布实施以后,我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或者签订电子合同更加安全可靠。
B.有了民法典,个人信息的保护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个人信息将不会被泄露。
C.在宾馆客房安装摄像头拍摄房客活动是非法拍摄,这一现象将受到民法典的约束。
D.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是民法典的一个亮点,民法典的命名也体现了这一点。
【3】根据材料二,下列各项中没有侵犯公民隐私权行为的一项是( )
A.王女士把自己在宾馆住宿的照片晒在微信朋友圈。
B.李某经常站在自家阳台偷看对面房间的动静。
C.张某经常收到一些广告邮件。
D.一男子涉嫌偷盗电线,被市民戴白帽示众。
【4】民法典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居所如今毫不起眼,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
(2)《论语·雍也》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指出兴趣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着美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 ”这一句通过写急报的羽檄表现出了军情的紧急,“ __________”这一句则借“风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的凶猛。
(2)__________ , __________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贾谊的《过秦论》中,“ __________ , 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得力的将领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________ , _________ ”两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意思有一定相近之处。
6、名句名篇默写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描写陶渊明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晚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
7、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 的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4)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的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用“云”暗喻游子,表达离人之思。
(3)《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权贵们的蔑视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完成下列各空。
(1)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用“素衣化为缁”典故,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
(3)李密年少时期,家道衰落,没有外戚,家中也没有仆人,平日里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情感?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竞破齐,滑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选自《史记·苏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B.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C.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D.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衡,即纵横,合纵与连横。本文中苏氏兄弟的纵横之术指的是合纵之术。
B.鄙人,是一种谦辞,对人称自己,不能用于指称他人;也指地位低下的人。
C.长城,秦统一后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把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绵延万里。
D.质子,即“以人为质”,诸侯国之间常以王子为质,来对双方关系加以约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代受兄影响,志向远大。看到兄长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苏代也发奋学习纵横之术,他最先求见的是燕王,并进行了游说。
B.苏代尽心竭力,助燕灭齐。苏代指出了燕王的过失,认为燕王听得进意见,真心诚意想要助力燕王灭掉齐国,成就一番霸业。
C.苏代富有谋略,善于进谏。苏代劝谏燕王不要以“质子”为羞耻,结果燕王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做人质,还派苏代去侍奉公子。
D.苏代终受重用,实现抱负。燕昭王召回苏代,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齐国战败。苏代还联络各国合纵,声名远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2)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尽管世上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可胜数,但是我们的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产生令人感动的人与事。
请你以“总有一种______让人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7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