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句子句式类型不相同一项( )
A.有是哉,子之迂也!
B.甚矣吾衰也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2、《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敛声屏气:
风骚:
【2】塑造王熙凤时,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王熙凤初见黛玉有哪几个动作?意图是什么?
【4】王熙凤见到黛玉后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篇》中,孔子以对待大义和利益的不同认识来表现君子、小人不同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3)《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邪辞知其所离,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公孙丑上》)
(5)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6)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照花林皆似霰。(《春江花月夜》)
(7)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 , ”两句经常用来说明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孟子▪梁惠王上》中用“ , , ”三句,说明了敬重自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并推己及人,成就王业就易如反掌。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叶”是秋的典型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落叶纷纷的壮阔秋景。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8)《雨霖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即将离别的两人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因气结声阻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情态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9)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______”和《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
(1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默写
(1)《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说君子领悟道义,小人能领悟利益。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十二章)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大学之道》)
(4)《老子》中,表达“一个人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而能认识自己才算得上是真正聪明”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
(6)_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李白)
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论语>十二章》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表达的意思相似并成为后世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用“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2)《寡人之于国》“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句子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
(4)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破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韩愈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劝学》中直接阐明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
C.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2】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这首词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歧巅。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景帝无子,命攸为嗣。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及景帝崩,攸年十岁,哀动左右,大见称叹。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前后十余上,帝又不许。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迁骠骑将军。降身虚己,待物以信。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攸每朝政大议,悉心陈之。数年,授太子太傅,献箴于太子,世以为工。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帝曰:“何故?”勖曰:“百僚内外皆归心于齐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成五等之制者,宜先从亲始。亲莫若齐王。”帝既信勖言,又纳紞说。攸知勖、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帝哭之恸,冯紞侍侧曰:“齐王名过其实,而天下归之。今自薨陨,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过!”帝收泪而止。诏丧礼依安平王孚故事,庙设轩悬之乐,配飨太庙。
(节选自《晋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B.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C.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D.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文中“善尺牍”意思为善于写书信。
B.践阼亦作:“践胙”“践祚”,本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指武帝登台举行封王仪式。
C.故事,有先例和旧目的典章制度之意,文中指先前为安平王孚举办丧礼的规制。
D.配飨也称“配享”,以功臣附祭于祖庙或以贤哲附祭于孔庙,文中所指当为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攸为人和善,德才兼备,他性格清静,为人和气公允,亲近贤人,喜好随舍;年少聪慧,喜欢典籍,善于写作,才名出众,深受宣帝器重。
B.司马攸统兵有方,深受爱戴。他总管军事,善于治理,使得内外安宁;任骠骑将军时,自降身份,谦诚待人,数千兵士感激其恩德,不愿离营。
C.司马攸公忠体国,体恤下属。他前后十多次上表给朝廷,提出给足租赋俸禄的请求:把租赋分给手下官吏、士卒,对那些生病丧葬者给予馈赠。
D.司马攸关心朝政,规劝太子。他每次参与朝政的议论,都详尽地陈述:担任太子太傅职,向太子进献箴言,所写箴言十分精巧,为世人所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
(2)陛下试诏齐王之国,必举朝以为不可,则臣言有征矣。
【5】从御医迎合皇帝心意的行为来看,晋武帝司马炎怀有什么心意?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2、作文
有人说,诗,之所以优美,是因为诗可以指引我们走向远方;但也有人反诘道,诗,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帮我解决,又如何带我走到远方?
请以“诗与远方”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