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博州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剽掠其人,倚叠山 举以予人,弃草芥

    B. 秦爱纷奢,人亦念家 尔无忘乃父之志

    C.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又杂植兰桂竹木

    D. 杳不知其所也 顷,持一象笏至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体无比

    B.共事二三年

    C.怨灵修之浩荡

    D.伏清白以死直兮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B.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

    C. 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D.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

    B. 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

    C.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D.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 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 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 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评价了列子的御风而行,接着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真正做到无所凭借。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自己学习的亲身体验作对比,强调了空想远不如学习让人受益。

    (3)诗人在描写征战时经常会用到“铁马”这一意象,用披着铁甲的战马来喻指强悍勇猛的骑兵,进而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或爱国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唐代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3)我国神话中的“蛟”隐于深渊,能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常出现“蛟”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描写瀑布喧嚣、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从时空两方面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中直接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安居士李清照,其号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中结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忠贞之情。

     

  • 8、(1)《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怅恨和叹惋。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陶渊明《归去来分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樟亭:一作“障楼”,指樟亭驿楼,在钱塘旧治南。③渤澥:渤海的古称。④坐:通“座”,座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震动百里,先声夺人,很有力量。

    B.颔联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C.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

    D.孟浩然诗风清淡自然,气质淡泊洒脱,本诗所描绘的“钱塘潮”形象与诗人气质一致。

    【2】本诗与宋代潘阆的《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罴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ao):改嫁。②烝烝(zhe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蜀后主刘禅亡国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侍从官。

    B.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与“上书”意思一样。上封事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C.齐桓即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曾任用管仲改革,强军富民;对外实行“尊王攘夷”。

    D.太守即郡守,是古代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年少而孤,出仕颇有才干。他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少的他思念双亲成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

    B.李密奉养祖母,孝心感动武帝。朝廷征诏他任太子洗马,他以祖母无人奉养不应命;上疏陈述奉养祖母之情,受到晋武帝赞扬。

    C.李密颇有见地,强调用人重要。他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成败相似,都因任用贤才而使国家兴盛,后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D.李密心有怨愤,触怒皇帝被免。他在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写诗表明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使晋武帝很生气,后被免去了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蜀国谋士马谡曾多次出谋划策,有功于国,与诸葛亮情同父子。诸葛亮伐魏,马谡主动以全家性命立下军令状,去坚守街亭,结果却失守,导致伐魏失败。诸葛亮要杀掉马谡。有人说:“从前楚国杀掉大将成得臣而让敌人晋文公心喜。现在天下未定,而杀掉有智谋的大臣。这不是削弱自己而让敌国得利吗?”诸葛亮流泪说:“孙武能够制胜天下,是因为他严明军纪。不守军纪,怎能取胜!”马谡认罪愿受处置。杀掉马谡后,诸葛亮吩咐按月给予马谡家属禄米。又想到刘备在白帝城临死前曾叮嘱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现在果然应了刘备的话,于是懊恼自己不知人而请求自贬丞相之职。

    上述材料中,马谡、诸葛亮两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