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遵义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句子中对意思的把握准确的是

    悟已往之不谏

    悦亲戚之情话

    其翼若垂天之云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之二虫又何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举世非之而不加 

    A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有⑦⑧⑨

    B.代词有⑤⑥⑨

    C助词 ①②③④

    D.动词到、往”⑤⑧

     

  • 2、下列与“而彼且奚适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既自以心为形役   B. 南冥者,天池也

    C. 都督阎公之雅望   D. 复驾言兮焉求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

    资中筠

    从小听说太史公久历名山大川而为文有奇气,颇心向往之。但是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那时总以为只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才称得起文。后来稍谙世事,从同情司马迁的遭遇出发,逐步体会到他的笔调之深沉、隽永,不同凡响。然而,还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李将军李广列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都知道,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获罪,遭受了宫刑。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平之鸣,也不能发怨谤之声,只好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将李广立传抒发出来。

    《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干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写了他一生坎坷、凄凉悲惨的下场;写了他多少次化险为夷、惊人的大智大勇;写了他廉洁、朴实、身先士卒的品德。还从文帝的赞叹、士兵的爱戴、匈奴的畏惧和百姓的怀念,多侧面地反映出他的可敬可爱。这里面有千军万马鏖战方酣的古战场情景,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如果不是太史公特有的笔法,恐怕再加一倍笔墨,也不足以充分表达这一切。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例,刻画出李广的鲜明性格;而且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在人物形象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悲剧也一步步推向高潮。试举几段为例

    第一次,李广从周亚夫伐吴楚军,把对方的帅旗夺了过来,显功名昌邑下。这时是一个初露头角、猛冲猛打的青年英雄形象。但这一次的结果是,还,赏不行

    再一次,李广以百骑深入敌人阵地数十里,消灭了对汉军威胁很大、占据了要害地势的射雕手。他归途中遇到了匈奴的数千骑,不退反进,从容不迫,使匈奴疑有伏兵,一夜不敢动,最后他得与大军会合。这里的李广已是成熟的、智勇双全的将军了。但当时他是上郡太守,战绩作为守边分内之事,也没有记功。

    还有一次,为了执行他本来不同意的上级命令,使他又处于众寡极为悬殊的境地,以至受伤被俘。李广以伤病之躯,夺得敌人好马,边射、边跑,一连数百里,终于进入塞内,敌人竟奈何他不得。当读者怀着紧张的心情,屏息读到这里时,谁都会对这位将军非凡的谋略和英雄气概无限钦佩,期待着他得到应有的荣誉。然而,结果如何呢?文章至此,笔锋一转,出现了这么几个字: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

    写李广最后结局的一段,是全文的高潮:那时李广已经老了。在他自己再三申请下,随卫青大将军出战匈奴。这次是有机会活捉单于的。他恳切陈辞,请求打前战,但是那位与皇帝亲上加亲的国舅卫青要把立头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公孙傲,硬是派李广走那明明是迂回而难走的东道,限期与前线会合。结果迷了路,误了限期。卫青自己把单于放跑了,还要问李广失道之罪,再次叫他去与对质。李广最后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于是,引刀自刭了。

    这短短的一段话,概括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对于一个毕生以征战为业的武将来说,还有什么比生擒敌酋更大的满足呢?但是眼看到手的机会,偏偏被无理剥夺了。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到白发苍苍的晚年还要交到为虎作伥的刀笔吏手里去挨整,最后逼得只好自杀。读到这里,谁能不为之扼腕、太息,拍案愤起!在对李广无限惋惜、无限同情之余,总不能不想一想,这悲剧是谁造成的,是谁之过?自然会想到,汉朝赏罚制度多么不合理,对待功臣多么不公平,刀笔吏又多么可恨顺便说一句,司马迁本人也是下吏治罪的,所以他对刀笔吏有特殊的恶感。这样,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

    文章到此,没有结束,而是以平常续家谱的方式轻轻带过李陵。笔法依然是那平淡的客观叙述。但是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三千字的李广传里给了李陵三百多字的篇幅,这本身已见其偏爱,而对其为人和遭遇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处处都使人联想到他的祖父,不禁叹息:何其相似乃尔!通过这,作者顽强地坚持了他的观点:李陵也是杰出的将才,不是贪生怕死的懦夫,他降匈奴是不得已的。并且以单于对他的器重,进一步反衬出汉朝统治者的不知爱惜人才和残酷无情。

    全文最后的结尾是: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这就不仅是李广一个人的悲惨命运,而是进一步作为武将世家李氏门第的败落。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开头,李广的祖先就是当年逐得燕太子丹的秦时名将李信。首尾呼应,两相对照,在重门阀的封建时代,使整个悲剧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加典型。

    人们有理由以为,作者如此克制自己的感情,写完本文之后,在篇后的太史公日里面,总该发一点感慨和议论吧!——还是没有。太史公曰只正面称道李广的为人,无一字涉及他的遭遇。最后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A作结。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何尝不正是太史公文章本身的写照!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记》中太史公曰中的相当于   的意思。

    【2】而这样一位力能射虎、曾统帅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这句话中称李广为飞将军引自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中的诗句: (1分)

    【3】段中写到庄子、战国纵横家、苏东坡、六朝文章的目的是2分

    【4】上文第段中两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A: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请根据提示完成问题。

    (1)《逍遥游》中写道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残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7)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 6、名句名篇默写。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了宇宙与人生,礼赞了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遥望金陵,运用想象、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表现秦人搜刮钱财时斤斤计较,但使用起来却视如敝屣的状态。

    (3)《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指法灵活和乐曲种类繁多的句子是    

    (4)《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5) 《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   两句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归鹿门歌》中,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描写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阁夜》中,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建成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 。”

    (3)《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自己很早时就开始立志学习的句子是“___”,到了古稀之年时可以随心所欲做事的句子是“____”。

    (4)《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 ”两句,写不辩礼义地接受高官厚禄的行为应该停止,可是有些人丧失了人固有的本性就接受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西城杨柳弄春柔”一句用的是   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词的下阕用   暗寓光阴流转;全词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注]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桑显和降。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桑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有删改)

    [注]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B.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C.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D.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卿,官名,始置于春秋,称太仆。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

    B.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头碰地即起。也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

    C.玺书,在古代,原指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京师,古代指京城,“京”和“师”也可以单独使用,用来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敢于直谏。朝廷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打算杀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冒死劝谏,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杀人,得到隋文帝的赏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他奉隋炀帝诏命前去召回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他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有勇有谋。他假意说要撤军,却偷偷进入上郡,用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在士兵没有斗志的情况下,他仍然大获全胜。

    D.屈突通忠心耿耿。他先后侍奉过隋朝两位皇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无叛心,后虽被擒,但其忠心可嘉,被唐高祖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2)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5】屈突通兵败被擒并被押送到长安,唐高祖是如何对待他的?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