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语言运用不得体的一句是( )
A.我们一定提供最好的服务,欢迎各位光顾。
B.我们有义务帮您打扫卫生。
C.这是令尊让我捎给您的,请一定要保管好。
D.你能有幸参加我的生日大宴,我非常高兴。
2、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语,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语,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认为艺术家的创作都需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
C.材料二中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能不能揭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约翰逊)
B.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C.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
D.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老子>八章》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就不缺英雄的民族,巍峨的喀喇昆仑见证了祁发宝等英雄誓死保家卫国,勇往直前的英雄壮举,充分印证了《论语·子罕》的“____________”。他们的思想境界用《礼记·大学之道》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
(4)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如果能做到“________”,就不会失败。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均,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一致。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对诸葛亮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
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乌鸟私情,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三五之夜,_________,桂影斑驳,________, 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_____________,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7、根据情境,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文人笔下的“水”饱含意蕴,它是李煜笔下《虞美人》“_____,______”的愁情;也是韦庄笔下《菩萨蛮》“_______,_____”的惬意。
(2)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李白“开琼筵以坐花,_____,陶渊明“______乐琴书以消忧”,鲍照却只能无奈发出“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的悲叹。
(3)对音乐的描摹,诗人有着丰富的创意,李贺巧妙的用“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乐音的多重变化。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邦彦《苏幕遮》中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忧愤融进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9、补写句子中空缺部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松倒挂倚绝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4)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田日暖玉生烟。
(7)《窦娥冤》是我国元代著名戏剧作家___________的悲剧作品,它和白朴的《_______》、郑光秋的《_________》、马致远的《__________》并称我国古典四大悲剧。
(8)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作家,曾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四大悲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 竞长纤纤笋,踯躅③ 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 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
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筼筜(yún dāng):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 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 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 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 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 及自由闲适之情。
D. “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 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E. 本诗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叙事,景中含情,事中寄情,全诗情感激越澎湃,令读者在字里行间都能
【2】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请而见之,谢曰:“文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国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
A.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B.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C.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D.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窃以为君市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本义感情深厚,关系密切,引申指“父母”,再引申指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也可用于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后成为将军的泛称,有时也作为一种荣誉称号。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朝廷的辅佐大臣和帝王的老师,位次太保而在太师之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谖出身卑微,无以为生。他托人请求做了孟尝君的门客,被人鄙视。嘲笑和厌恶。
B.冯谖韬光养晦,脱颖而出。他平日里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能为孟尝君排忧解难。
C.冯谖同情百姓,矫命市义。他擅自把薛地百姓的债券烧掉,使得百姓对他感激涕零。
D.冯谖审时度势,凿就三窟。他巧妙把握国际关系,纵横捭阖,使得孟尝君高枕无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12、阅读下面的漫画(构图要素主要是电梯、楼梯和人),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