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有古为今用、 的传统吃法。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 。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 ”的魔力。
A. 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B. 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C. 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D. 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局长爱读书,读到会心处往往会拍案而起,有心领神会之感,感觉到很多心里没来得及说的话,都被作者用精辟的话语概括出来了。
②韩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火中取栗,非但无助于自身安全,反而使韩国沦为美国的“棋子”,并且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风险。
③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④引力波有可能继电磁波之后成为一种通讯的新媒介,并最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吗?这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一致好评。
⑥领导说:“B组在本次招标活动中,虽然开始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最终迎头赶上,还是不错的!”面对没想到的不虞之誉,B组成员终于放下包袱。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记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意”修改。
B. 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永恒主题,而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和便捷化。
D.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6年12月2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向社会展示传承“造纸术”“印刷术”的窗口,是激发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发明创造的课堂。
B. 这次从重庆前往南极考察的共10人,他们都是重庆人,平均年龄近50岁左右,组织他们前往的是位于渝北的一家旅游机构。
C. 皮肤老化中的自然老化,是不可避免的,而皮肤老化中的光老化则是在紫外线或其他伤人的光源照射引起的,是可以延缓的。
D. 日前,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的总体规划。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全都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西南联大时期,广大师生生活十分艰苦,平日里粗茶淡饭,钟鸣鼎食已是常态,大鱼大肉已成奢望。
②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师心自用、终身学习,无论何时都应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一种需求,并把这种观念坚持到底。
③有些人就是这样,你以为他强,会一直坚持下去,对他暂时出现的状况总不以为然,当他无力的时候,你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④面对失控的中国楼市,决策者们不宜首鼠两端,而应果断采取措施,促进房产市场的理性回归,彻底消除房产市场的炒作行为。
⑤武汉长风物业公司管理处人浮于事,一个很小的单位,居然需要七八十个办事员,公司的血汗钱就这样被他们糟蹋了。
⑥想当年楚庄王韬光养晦,在春秋争霸中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A. ③⑤⑥ B. ④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陈海波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那屈辱的年代里,于敏看到的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喜欢读唐诗宋词、历史演义的于敏,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倾慕岳飞的精忠报国。
1941年,在耀华中学读高三的于敏遇到了两位恩师,深受启发。语文老师王守惠讲解古诗文时,必会把每一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将写作背景、文学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数学老师赵博研讲课时喜欢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以及不同解法的来由。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受到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不过,他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对原子核物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站在了国际前沿。后来,钱三强告诉于敏,决定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于敏虽然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但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毅然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
1960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六十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9月底,于敏率领研究人员赶在国庆节前夕奔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该所假期间空出的J501计算机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当氢弹原理的方案传到北京后,邓稼先第二天即飞到上海,听完于敏的汇报后十分兴奋,请大家吃了一顿螃蟹。该原理一突破,大家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接下来的一年,于敏他们忙于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次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于敏看着蘑菇云翻滚而上,仍不觉得圆满,直至听到测试队报来的测试结果时,才脱口而出:“与理论预估的完全一样!”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成功后,氢弹需根据实战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和武器并装备部队。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1986年,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认为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止核试验。于是向邓稼先建议上书中央,希望加快热核试验进程。果不其然,1992年,美国提出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1996年,全面禁核试条约签署。那次上书为我国争取了10年的热核试验时间。因此,于敏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于敏毕生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种“宁静”使于敏在子女的记忆中是失声的。儿子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女儿总算找到了一个“声音”,听着很好笑:有一天,小于元淘气跑进爸爸房间,听到他正对别人说ρ(音近“肉”),高兴地跑出来对妈妈说:“今天有肉吃了!”
于敏倾慕文天祥的威武不屈。“文革”期间,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我宁愿现在挨整,绝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于敏,在这个世上大多“沉默无闻”,但他从未抛弃“献宏谋”的一片丹心。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与往年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致辞不同,于敏没有做获奖答词。因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
(陈海波叶乐峰《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速写》)
②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
(百度百科)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晚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感动中国颁奖词)
【1】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离乱的青年于敏立志报国、奋发图强,很好地体现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B. 于敏毕其一生“献宏谋”,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走上了氢弹等核武器研制的道路,多年的付出,却并不是为了赢得荣耀和赞誉。
C. 于敏虽然没有留学背景,可是凭借勤奋、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功勋卓越,成为氢弹研制的关键人物,获得殊荣,实至名归。
D. 甘愿一生献宏谋的理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于敏被誉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于敏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使他下定决心成为核武器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不仅对氢弹原理和结构做了初步探索,而且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
B. 于敏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很快就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C. 于敏在氢弹研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
D. 于敏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为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他一直都不同意自己报名评奖。
E.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分别才从对党忠诚、卓越贡献、淡泊人生等方面对于敏作出了高度评价。
【3】于敏毕生信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淡泊”“宁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弹奏将要结束时的手法、琴声。
(2)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并由此生发出的与村民无间相处的渴望。
(3)庄子《逍遥游》中写到北海的大鹏鸟,翅膀像垂在天边的云,“____________________”,穿过云天,然后到达南溟。
8、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不复也。”(《论语》)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称赞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到巴陵郡,但励精图治,多有惠政,成果斐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结尾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______,____,____。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危而不持,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季氏》)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同心而离居,_____。(《涉江采芙蓉》)
(2)面图省识春风面 ,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劝学》)
(4)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
(6)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了曹军战舰连绵、旗帜蔽天的军容。
(2)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用心精一对身体虚弱的蚯蚓产生的结果。
(3)《论语·述而》中形象地表述孔子对富贵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③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从第①②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______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
【2】结合第③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几乎获得最大程度的彰显。但人类对自然本身的价值、需求的关注依然极为有限,使得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海啸、地震、物种灭绝、资源枯竭乃至各种疫病肆虐横行的形式爆发出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再次提醒并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不得不促使我们进行反思。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