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年辽宁沈阳高考语文第一次质检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与其它三句描写的季节不同的一项是(  )

    A. 渭城朝雨浥轻城,客舍青青柳色新。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C.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D.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契丹,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B. 迟明,黎明。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陛下,指宫殿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为对帝王的尊称。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讲规则。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公平竞争,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真正“活”起来。

    B.王源参加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夏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C.在境外过年已逐渐成为新潮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615万。

    D.2016年我省东部城市人口增幅显著,滨海市位列增幅第二位,其中二孩及以上同比增幅143%,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 4、“微创新”,这个概念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尝试的新方向。今天的技术革新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颠覆性的更新换代,任何针对用户体验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引爆整个市场。微博就可以看作是在博客基础上的微创新,用140个字拉低了用户门槛,迅速引发了全民微博潮。对于习惯了模仿的企业来说,如何不让微创新成为“山寨”的代名词,是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像团购这样的一窝蜂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其中很难看到“微创新”在发挥作用。

    这段文字用“团购”来说明(  

    A. 盲目从众的现象   B. 更新换代的趋势

    C. 复制与模仿的作法   D. 集体相约采购的行为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 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 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理论话语“回到文学本体”,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呢?我认为,主要是致力于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来探索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化道路。

    这种探索使中国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具有民族性特质。而把叙事形式纳入到当下时代的伦理诉求之中,则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在“回到文学本体”探求上涵括“时代性”的雄心。

    80年代中期以来,处于本体论阶段的“回到文学本体”的文学批评理论,在90年代初期文化批评盛行的历史情境下,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文学本体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楼阁,而是和民族审美文化、伦理诉求结合在一起,90年代中期,理论建构进入到了价值论阶段。

    本体论主张把文学看做是“自足体”。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回到文学本体”,在肯定了文学作品、文学形式、语言的本体的同时,架空了文学与社会、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使文学成为空洞之物。这样的文学观念也脱离了中国文学传统。这种“回到文学本体”的探讨方式,不仅失去了文学审美意蕴,也失去了读者与社会功能。批评家们很快认识到了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脱离了中国文化语境;虽然文学语言是文学的本体,但是它无法彻底自足。具体到中国文学语言来说,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图像性的诗性特质,中国的文学语言是中国传统汉语诗性特质的呈现。这样的批评观念最终催生了中国文学批评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探讨文学语言,也使中国汉语文学获得了宏阔的历史文化支撑。而在叙事形式等层面上,批评家们也日渐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叙事形式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致力于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走上了探索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化道路。一方面,以西方叙事学为阐释资源,发现了中国叙事学与西方叙事学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文学批评借鉴西方叙事学的概念、思路,探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叙事学发展的历史之路。这两方面的探索把西方学者所热衷叙事学的概念、术语、思路纳入到中国民族叙事的范畴,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叙事学思想。这种民族化的叙事学探讨既摆脱了叙事形式本体论的空洞性,也找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化道路。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的民族化探索,使中国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具有民族性特质。而把叙事形式纳入到当下时代的伦理诉求之中,则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在“回到文学本体”探求上涵括“时代性”的雄心。

    当文学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之后,文学创作就成为不及物的写作。文学创作也就丧失了时代的温度,自然也无法体现出时代之思与时代之忧。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文学批评开始注意到文学的时代责任。文学创作要回应时代问题,正视读者精神需求,体现人道主义光辉,逐渐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批评的主要话题。不过,和以前的文学批评不一样,这个阶段的文学批评是从文学本体出发的,而不是重蹈文学工具论的覆辙。批评家们着眼的仍然是文学本体,也就是说,文学语言、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叙述仍然是文学批评的核心话题。只不过,不再把文学叙事、文学语言、文学结构悬置在真空之中,而是给它们填充了饱满的人性的、人伦的内涵。

    (摘编自《文艺报》周新民《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回到文学本体”批评理论探索经历了从本体论到工具论再到价值论三个阶段。

    B.中国文学批评民族化的叙事学探索是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并赋予民族化的内涵。

    C.中国汉语文学获得宏阔历史文化支撑是文学批评从文学本体语言角度探讨文学语言。

    D.“回到文学本体”中的文学本体指文学作品,包括文学叙述、文学语言、文学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对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回到文学本体”的分析主要采用正反对比论证。

    C.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中国“回到文学本体”的文学批评理论价值论建构过程。

    D.文章以汉语表意性、图像性的诗性特质为例来论证文学语言无法彻底“自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本体论角度探讨“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被中国文学批评界完全否定是因为它脱离了中国文学传统、文化语境。

    B.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要有温度,回应时代问题,正视读者精神需求,体现人道主义光辉,反对不及物的写作。

    C.文章认为,文学批评的时代责任感是要通过批评来引导作家关注现实,创作出具有时代之思、时代之忧的作品。

    D.中国“回到文学本体”批评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开创了一条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化道路,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了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春“野芳发而幽香”,夏“_____________”,秋“风霜高洁”,冬“_____________”。

  • 8、按题目要求填空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2)“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水调歌头》中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学习必须锲而不舍,坚持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群小对自己的嫉妒及诬陷。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② 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③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⑤ 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⑥ 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____”,而“喜”表现为“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现迷离恍惚、道路弯曲不定的世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句子是“________。”

    (4)《戒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对当世贤良龙伯高乖杜季良加以对比分析,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5)《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秦王统一中国的大业,交代了兴建阿房宫的背景。

    (3)《逍遥游》在论述小年时,用“________”的例子证明有的生命短暂不足月余;真正的逍遥,应在顺应天地万物本性的同时,“________”,才能自由随心无所依。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大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②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一二两句总写长安全景。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城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 本诗练字灵活而不着痕迹。如一二两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起在内,景象迷蒙而壮阔。

    C. 五六两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历历可辨。用比喻的手法,传达了诗人的惆怅和伤感之情。

    D. 尾联用典,表达了虽然家乡的鲈鱼正美,但我心怀大志,不愿学张翰为鲈鱼莼菜之思而回乡。

    E. 诗人以雁、菊入诗,再加以拂晓凄清朦胧的气氛,营造了一派深远而和谐、峻峭而又清新的诗风。

    2颔联为本诗名句,杜牧更是对此赞赏有加,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小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 “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羔否? ”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 “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定。

    环购布帛,令妻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人急 周: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谭 诣:往见

    C.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奉糜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竞绐他事辞去 乱易整,不武

    B.访一元家所在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定 度我至军中,公

    D.环购布帛,令妻制衣衾 秦王赵王击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宦:指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在西汉初年,游宦制度的发达和影响力达到高峰。这与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宦游人”中的宦游不是一个意思。

    B.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这里是表示敬意的礼节。

    C.媵女:古代指陪嫁的人,这里是指家中的婢女。

    D.传:文体名,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传文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因此传也可以像小说那样进行虚构的艺术加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B.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C.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D.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2)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

    (3)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嘉应的孙子陈君室寄语其女儿,“随着时间慢慢地过去,也许你对曾祖父的印象会越来越模糊,但你一定会从生活中感受到他留下的勤俭家风。”

    四合村的商业街几百年来生意红火,靠的是诚信经营、该实待客。十多年前卖石板糍粑的冯三姐从父亲手里接管了祖上传下来的糍粑作坊,她一直坚守手工糍粑的品质和声誉没有进行规模化生产。她家的作坊门上刻着祖先传下来的对联“热心人乐做热心事,烫手货不收烫手钱”。

    陆游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已是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中国社会历来讲究“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愿;不要套作,不得护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