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A.颁布《定国是诏》 B.成立保国会
C.公车上书 D.创办《中外纪闻》
2、1928年4月以后,红军在井冈山开展了更主动、更积极的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
A.北伐军胜利进军
B.南昌起义爆发
C.秋收起义发动
D.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
3、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方面的重要文件是( )
A. 《土地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D. 《中国土地改革法》
4、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的近代反帝爱国农民运动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是指(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实施“一带一路”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④全面从严治党⑤全面深化改革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6、同盟会成立以后,在安庆领导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的是光复会会员
A.孙中山 B.黄兴 C.秋瑾 D.徐锡麟
7、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根据毛泽东不要与前来合之敌纠缠的指示,强渡黄河,兵分三路横跨陇海线,开始千里跃进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 中共二大的召开
B. 中共三大的召开
C. 黄埔军校的建立
D.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9、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 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10、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声东击西 B.诱敌深入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11、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定为6月3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 鸦片战争 B. 虎门销烟
C. 戚继光抗倭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12、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岛屿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是在20世纪末,一个条约的签订,造成了海峡两岸长达50年之久的分离,这一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3、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是( )
A.黎元洪
B.张之洞
C.袁世凯
D.李鸿章
1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A. 粉碎林彪集团 B. 粉碎“四人帮”集团 C. 毛泽东逝世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5、1955年,毛泽东给模范功臣代表大会的题词(如图)。从题词内容看解放军的任务重心是
A.进行军事战争,夺取政权
B.打击恐怖分子,维护和平
C.保家卫国,维护领土完整
D.推行军兵种建设,实现军事现代化
16、“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尚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解决材料问题而兴办的近代企业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汉阳铁厂
D. 京师同文馆
17、1846年在上海,一名美国士兵打死了一名中国黄包车车夫,中国司法当局却无权对其治罪,列强的这种特权来自《南京条约》附件中的哪项条款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在通商口岸的租地建房的权利
C. 外交豁免权
D. 领事裁判权
18、对联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对联“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反映时代是( )
A.建国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后
19、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万能,要使用核武器……而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该社论评述的科技成就为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D.新兴电子工业发展起来
20、林则徐曾上奏道光帝:“窃臣等钦遵谕旨,将夷船缴到烟土三万余箱,在粤销毁。”材料叙述是
A.鸦片走私 B.虎门销烟 C.鸦片战争 D.金田起义
21、________的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的十五大把___________理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2、(1)观察图二,请将下列“一五”期间建成公路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新藏公路 B、青藏公路
(2)据图二分析,重工业的地域分布有何特点?
23、孙中山创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________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24、请依照历史事件发展进程,按时间顺序分别将相应的历史事件填在横线处。并举出最后一项相关历史事件的内容。
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1890年,_______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1898年,__________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_________;1915年,______________。
25、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上述图中的人物是_____ ,他被誉为“_____”。
(2)形成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会议是_____。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上来,实行_____的伟大决策。
(3)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是深圳、_____、_____和厦门。
(4)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他创造性地提出了“_____”的伟大构想。
(5)在_____会议上他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_____会议上把他的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6、意义:____________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7、新中国成立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外交政策;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_______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8、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9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9、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______》;割地最多的条约是《______》。
30、写出与下列提法相对应的人物。
(1)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2)党的好干部( )
(3)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
(4)第一位实现了太空行走的中国航天员( )
(5)杂交水稻之父( )
31、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两弹”科技成就斐然,请列举一例。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
(3)请写出两位在“两弹一星”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他们身上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4)我国首位乘坐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谁?2008年哪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其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行走?2012年加入人民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名字是什么?
(5)哪位农业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
32、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嘱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改革开放最初开始于哪一次伟大的转折?
(2)改革最先是从农村还是城市开始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3)对外开放最初设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现在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有什么感悟?
33、2021年是许多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这些事件值得我们纪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70年前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历史事件。60年前,为克服国民经济困难局面,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提出的方针是什么?
(2)写出50年前中国在国防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例。
(3)40年前哪一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顺利完成。
(4)写出30年前成立的推进两岸经济交流的民间团体名称。20年前哪一历史事件开辟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
(5)2021年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纵观百年史,结合所见、所听、所学,谈谈你的感受。
3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什么?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1952一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个体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71.8 | 6.9 |
1956年 | 32.2 | 53.4 | 7.3 | 7.1 | 趋于零 |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历史意义?
【思想引领篇】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