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下表,与这些报道直接相关的事件是某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报道题目统计表
时间 | 题目 | 时间 | 题目 |
11日 | 《清国商人归国》 | 28日 | 《清国公使馆员回国》 |
21日 | 《袁世凯归国》 | 29日 | 《支那人归国》 |
27日 | 《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 | 31日 | 《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2、如图是《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变化柱状图》(单位:万个)。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改革
B.市场经济建立
C.“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D.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3、在早年的香港电影里,与内地人有关的镜头似乎只有一种类型,就是“逃港”(即偷渡)。而如今,内地的居民仍然频繁往来于香港的大街小巷,他们已经成为香港旅游购物的主力军。内地居民角色变化最能说明:
A.民族团结是基本国策
B.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C.“一国两制”是正确的
D.“科教兴国”是奠基工程
4、在20世纪50年代中,中国涌现出一批“最可爱的人”,他们是( )
①黄继光 ②邱少云 ③焦裕禄 ④雷锋 ⑤毛岸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5、“从一五计划”到今天,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编制实施计划规划。2022年正在实施的是第几个五年计划?( )
A.第十一个
B.第十二个
C.第十三个
D.第十四个
6、“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表述属于史论的是( )
A.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首《念奴娇》,写尽党的好干部的为民情怀,也道出了无数人心中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与精神风貌。习总书记赞扬的是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
8、侵华日军花谷少佐在战后的回忆录中写道:“……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部向柳条湖方向走去,……在这里,河本亲自把炸药放在铁轨下,并点了火。……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七七事变
9、朱自清在1946年写道:“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蒋介石发动内战
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10、小历同学要全面了解“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等历史名词的内容,可查阅( )
A.《鸦片战争史话》 B.《太平天国运动史》
C.《洋务运动史》 D.《义和团运动兴衰史》
11、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B.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C.政治上长期动乱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2、蒋介石的策略是首先讨伐吴佩孚,然后是孙传芳和张作霖。由于得到苏维埃的授助,共产党的先遣代表又组织农会、工会,并在城市中发动罢工和破坏,加强了国民革命的力量。从广州到华中,北伐军势如破竹,1926年9月攻下武汉,11月拿下南昌,12月占领福州,1927年3月进驻上海和南京。9个月内,占中国半个部分的南方被攻占了。上述材料中没有提及北伐战争的
A.发展历程
B.策略
C.胜利原因
D.结果
13、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A.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传播马克思主义
C. “民主”与“科学”逐步深入人心 D.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14、下图是《1952年与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对比图》,促使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实行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A. 建立股份制
B. 建立公司制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6、下列报刊中和北京大学一起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的是
A.
B.
C.
D.
17、如果说《□□□□》的空前屈辱及李鸿章的悲凉离世,宣告了旧外交的惨败与终结的话,那么,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班列六部之前”也意味着在内外交困的时代,近代外交正酝酿着又一次艰难的启程。□□□□中应填写(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这段诏书应该出自哪个时期( )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9、“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据此判断材料指的是
A. 护国运动
B. 二次革命
C. 一二·九运动
D. 五四运动
20、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推动这场变法的是( )
A.革命派
B.维新派
C.顽固派
D.洋务派
21、____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
22、1978年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_____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_____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___________。
24、标志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
25、(1)1839年,清朝钦差大臣________在广东领导查禁鸦片。
(2)1912年《_______》颁布,这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
26、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目前我们建设强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正能量。结合图片,完成有关问题
(1)铁人
(2)解放军的好战士
(3)党的好干部
27、1909 年 10 月 2日,京张铁路在南口举行盛大的通车典礼。这条铁路是以______为首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由中国筹款,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建立了________制度,此制度在全国推广开,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我国农村迅速富裕起来了。
29、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最庞大、________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________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社会的深渊。
30、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号交接入列,增强了国防能力。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改名为________,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31、
(1)请写出上图的名称。图片正中讲话的人是谁?
(2)这个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32、"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香港岛被割占是在哪年签订的哪一条约中?中国要收回"整个香港"表明了什么?
(2)历史上哪国占领了澳门?澳门又在何时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3)你认为香港、澳门能够成功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3、某校八年级同学以“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完成。
(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2003年10月和2008年9月我国航天技术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文化事业成就非凡)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摘编自杨凤城《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
(2)根据材料二,简述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所呈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2012年,我国哪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三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和联系实际,就“住”和“行”的变迁,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根据以上探究和联系现实,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务必要保持和弘扬哪些传统美德?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五四运动爆发于哪一年?从这场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被称作什么时期?
(2)图中的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这一时期,较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哪一篇?其作者是谁?
(3)根据上图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