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下表中所列人物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 言 论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梁启超 |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陈独秀 |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D.实现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2、英国《金融时报》称:“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 年、1992 年和 2001 年。”其中催生中国企业第三次创业高潮点的原因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城市
C.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年代尺是对历史最好的解读,对下面解读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土地革命的过程 B.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过程
C.国共两次合作的过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
4、下图是民国时期的海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风俗的新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 大部分国人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 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D. 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5、大多数制造局、船政局机器局和新派企业都开办在通商口岸和沿海长江城市,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发展,并吸引了周围农业地区的务农人口成为产业工业或者劳工,还造就了新型的职业人士,如工程师、实业家。上述材料反映出
A. 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洋务运动促进了产业转型
C. 洋务运动促进了人口流动
D.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6、“_____、_____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下列四幅图片所示革命纪念地符合材料所述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办墙报时需要新文化运动知识,下列刊物中你首先应该查阅的是
A.
B.
C.
D.
8、体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行政机构是:
A.特别行政区
B.省
C.直辖市
D.自治区
9、《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这一危害的条款是:( )
A.割让台湾全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沙市、重庆等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0、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中说:“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此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兴奋心情”的主要是(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大包干
C.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D.人造地球卫星首先成功发射
11、在埃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A.金字塔 B.摩亨佐达罗遗址 C.《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D.长城
12、下列关于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表达,不正确的是
A. 都是国民党领导的
B. 都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果实
C. 最终都未能取得成功
D. 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首诗是为了纪念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红军长征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共“二大”
15、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作家是( )
A.果戈里 B.列夫托尔斯泰 C.契可夫 D.都德
16、 有人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部悲喜剧。”据此请回答下面小题
【1】围绕以上主题,如果你要探究这段历史,下列途径,适当的选择包括
①阅读张骞传记 ②网上搜集资料 ③调查百年国货品牌 ④翻阅《申报》影印材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这里“三座大山”指的是
①帝国主义 ②封建主义 ③资本主义 ④官僚资本主义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同盟烈士尽英雄,热血丹青照碧空。黄花有幸埋先骨,沦海无情刮旋风。”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广西起义
D.安庆、绍兴起义
18、下列选项中,是北洋军阀分裂的派系的是
①直系 ②奉系 ③鲁系 ④皖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此次峰会的主题是“求同存异”。其实,“求同存异”是中国政府一贯的主张,它首次提出于
A. 中苏建交时
B. 中美建交时
C. 日内瓦会议上
D. 万隆会议上
20、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流徙,苦难艰辛,在这一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材料中的“这一天”是( )
A. 8月5日 B. 8月10日
C. 8月12日 D. 8月15日
21、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大会决定创办____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____,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2、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会战。
台儿庄战役:指挥:___________意义:97页
武汉会战:著名战役___________,武汉会战意义:97页98页
第三次长沙会战意义___________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大溃败的战役是___________
23、文革期间最大的冤案“_________________”,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健全,民主法治遭到践踏。
24、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的抗争和探索,取得了革命胜利,请将下列事件的子母符号填到相应的表格空格里。
A、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5、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__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_________。
26、1895年,_____(事件)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_____”的口号。
27、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 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一五”期间,川藏公路、______、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28、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提出了____和_____的口号。
2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_____________”。
30、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是________,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的是____________。
31、(题文)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出相关的人物。
(1)他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
(2)他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直至壮烈牺牲——
(3)党的好干部一一
(4)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32、请根据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1)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人民称他是“党的好干部”:
(2)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铁人”:
(3)“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解放军好战士:
(4)“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
(5)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3、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请你想一想: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与哪四次战争有关?
(2)第一次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对此你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3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民族抗争史。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有这么一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1)如果没有材料一所说的“借口”,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为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提及的条款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爆发后,中国军民在东北如何组织抗日的?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