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上)图木舒克八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歌词“长鞭呀,那个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时

    B.人民公社成立之时

    C.“一五”计划完成之时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时

  • 2、2018年国家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到了要以重庆、武汉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在19世纪中期,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进入中国腹地,1864年时他们溯长江西上最远可到达的通商口岸是

    A.九江

    B.沙市

    C.汉口

    D.重庆

  • 3、西安事变扭转了全国政治格局,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将领是(     

    A.张学良李宗仁

    B.李宗仁杨虎城

    C.张学良杨虎城

    D.杨虎城张自忠

  • 4、1882年底,某英国商人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材料反映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道路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5、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主要强调了戊戌变法

    A.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B.仍然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

    C.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6、在一次会议上,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被正式确定为新中国的国旗。与此会议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A.与国旗同时确定的还有国徽

    B.是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C.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集中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 7、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中写到“下诏◆◆◆◆,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世变至此,殊可畏惧。”其中四个字迹印刷不清,应是(  )

    A.兴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 8、这次会战历时4个多月,大大挫败了日军的狂妄野心,使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彻底破灭,此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要想了解这场会战,应查阅的书籍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大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 9、下是长津湖战役中“冰雕连”一位战士写下的绝命诗。据此可知,“冰雕连”肩负的神圣使命是(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A.解放全中国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向工业化进军

    D.建设现代化钢铁长城

  • 10、罗伯特·奥斯古德在《有限战争:美国战略面临的挑战》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打败西方军队取得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材料表明这场战争(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结束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D.捍卫了中国的政治安全

  • 11、“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这一大义凛然的壮举,纪念林则徐这一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政府于1957年在销烟池旧址上建立了林则徐纪念馆,竖起了林则徐纪念碑。”“这一大义凛然的壮举”是指(  )

    A.力主禁烟

    B.缉拿烟贩

    C.收缴鸦片

    D.虎门销烟

  • 1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不平衡

    B.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

    D.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 13、《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B. 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 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 14、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矛盾,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 15、2014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去世50周年的日子。他已远行半个世纪,而他的精神却始终存留神州。焦裕禄76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焦裕禄被誉为

    A.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B.铁人

    C.两弹元勋  D.杂交水稻之父

     

  • 16、新中国成立前夕及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策是(   )

    A.民族区域独立

    B.民族区域自由发展

    C.民族区域自治

    D.在民族区域内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 17、邓小平曾经这样评价1978年5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讨论,有人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这场讨论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场讨论最终肯定

    A.“两个凡是”的观点

    B.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

    D.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 18、下图所示为1949年10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内容,下列关于这次事件反映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大增强

  • 19、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这种局面史称(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康乾盛世

  • 20、下列对西安事变发生原因的看法,错误的是( )

    A.日军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

    B.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

    C.蒋介石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红军

    D.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华北,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______

  • 2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__

  • 23、在中英《北京条约》中,增开________为商埠,割________地方一区给英国。

  • 24、结果:___________

  • 25、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997年的十五大把__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26、     )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 27、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创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炮轰宛平城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28、_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形成了______制度。该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29、“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是( )

    A. 1956--1966 年

    B. 1965--1975 年

    C. 1966--1976 年

    D. 1963--1973 年

  • 30、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____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__________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爆发于何时何地?

    (2)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列举一个最能体现这一运动性质的口号?

    (4)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3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提出的哪一原则后来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33、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时间、领导人及失败原因是什么?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春,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写成1800字的《上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18省在京参加完乙未科进士会试、等等发榜的举人响应,1200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18省举人与数千市民会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和约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材料三  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博斯坦赴台儿庄前线,他在1939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记载:他去台儿庄之前,由个10岁的中国男孩被日军胁迫到中国守军阵地侦查,在随后的炮击中,中国守军都很困惑,日军向空旷的原野上倾洒了那么多的炮弹,为什么?原来这名10岁孩童向日军汇报时,故意颠倒了中国守军的方位……..

    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材料一中“拒和”具体指什么。材料二所述“拒绝和约签字”中的“和约”指的是哪个“和约”?

    2)综合材料一、二,说说两次运动的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3)从以上三则材料所述史实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历史认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