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 ,紧紧 中华儿女心弦。回望2019年,回归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意义之重大,留下了 的一笔,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几乎都有着波澜曲折的故事。
A.息息相关 牵动 淋漓尽致 B.息息相关 牵动 浓墨重彩
C.休戚相关 牵挂 淋漓尽致 D.休戚相关 牵挂 浓墨重彩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时称“弈”,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相传为帝尧所造。1964年版《大英百科全书》采纳了这种说法,__________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__________。隋唐时围棋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两宋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等原因,围棋得到长足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围棋的价值主要在于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__________,成为__________的游艺娱乐活动。
A.乃至 蔚然成风 附庸风雅 老少无欺
B.乃至 运斤成风 风雅之事 老少无欺
C.甚至 运斤成风 附庸风雅 老少皆宜
D.甚至 蔚然成风 风雅之事 老少皆宜
3、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①惨淡经营 ②华美铺张 ③高瞻远瞩 ④有条不紊
学者说:“未来”是指在我们视野之外的明天,“将来”是在我们掌握之中的明天。将来是沉稳的,未来是炽烈的;将来是简明扼要的,未来是 的;将来是务实的,未来是缥缈的;将来是 的,未来是浮想联翩的;将来是殚精竭虑的,未来是 的;将来是 的,未来是举重若轻的;将来是可以揭秘一览无余的苫布,未来是永远在夜空闪烁不可触及的星巢。
(选自《毕淑敏散文》)
A.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进入新年,一段时长3分钟的“乡村版迪迦奥特曼”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这段短视频由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获得了大量网友的转发支持。近年来,此类“土味文化”异军突起,已经成为网络上一股重要的文化风潮。我们知道,趣味低下、搞怪猎奇、内容浮浅的感官刺激之作必然昙花一现。但“乡村版迪迦奧特曼”的跨国大热,以及华农兄弟“竹鼠系列”视频的全民火爆,与过往的“土味文化”有着巨大区别。这些创作者更加“接地气”,擅长用优质的创作传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A.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明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B.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C.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D.擅长用优质的创作揭示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一些领导通过各种手段、各种形式,进入了低品位油井的勘探乃至开采领域,成为权力寻租的温床。
B.一旦若干年后当人们重新想起他提出的这个有着前瞻性的建议的时候,错误早已成为事实,孰对孰错已经失去了意义。
C.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获奖演讲《讲故事的人》引起了较大争议。目前争论的全部根源,在于莫言“职业作家”与“诺贝尔伦理背负者”之间的角色错位。
D.故宫在卖萌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几年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基本上是这套卖萌思路延伸的作品。当下流行的弹幕“助攻”是意外之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种亲民的气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文盲”,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退化”。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
当然,当事情变得更糟时,贾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嬤嬤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开源”,净赚了几百两银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巨大的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春自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木石前盟”。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在“金玉良缘”缔造之前,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金玉良缘”弱得多。因此,在宝钗进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府;同时,贾家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迫切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一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她在荣府中,能够受人重视,完全由她努力,博得上下称许。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而收入不敷支出,则为荣府最大的危机。
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园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赖大、林之孝等是,而又涉及贾母、贾赦、贾政诸人。大观团自昔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每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计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姑娘们已有二两银子的月钱,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则头油、脂粉何必另外再有二两银子。何况此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是由买办经手去买,往往买的不是正经货,使不得,所以探春把这一笔开支取消了。二是兴利,把大观园内花卉、树木交给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凡姑娘丫头的头油、胭粉、香纸以及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都由她们包了去,不用向账房领钱”,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
明代丘浚云:“三害(冗吏、冗兵、冗费)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其缓急轻重而去之焉。凡所谓冗者,有与无皆可之谓也。事之至于可以有,可以无,吾宁无之而不有焉,则不至害吾财矣。”荣府的奢靡均属于冗费,探春的改革,不过去其冗费而已。
(摘编自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它的特征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熟人关系”。
B.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建立的联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早期保护了子孙后代,但也让这些后人失去进取心,难以应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
C.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虽然不是嫡出,但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
D.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开源节流"的改革,一方面承包荒地花木,以此“兴利”;一方面取消头油、脂粉等冗费,减少开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像“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而使社会“退化”那样,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B.宝钗进宫失败成为“金玉良缘”的诱因,贾、薛两家根深蒂固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则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深层原因。
C.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只要整个荣府的宿弊不除,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的这些改革就无法改变荣府衰退的趋势。
D.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内的节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呈给贾雨村“护官符”时说,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B.贾赦对贾环说:“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的气象来。
C.王夫人发现傻大姐捡的香囊,命令王熙凤会同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抄检了大观园,惹起一场风波,最后把司棋、晴雯、四儿及芳官等撵出荣府。
D.王夫人、凤姐与薛姨妈商谈好宝玉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告诉了宝钗,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但仍愿委屈自己,冒充林黛玉与宝玉举行婚礼。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认为探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如果以此为观点写一篇评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 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4)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
(6)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8)青冥浩荡不见底,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里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的结果是“___________”,而“__________”一句说男子对女子有暴力行为。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过传统节日时村中热闹的景象和淳朴的民风。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述而》中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庄子•逍 遥游》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了大鹏鸟要飞到九万里高空方才南飞的原因——对风的依赖。
(3)韩愈在文章结尾说自己作《师说》以赠李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可以引用《劝学》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以在《孟子二章》中,孟子感慨道:“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4)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蜀道难》中贯穿全诗,反复咏叹,借以极言蜀道高峻艰险,慨叹蜀地形势多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只有高飞之鸟才可越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蜀道难》中表明蜀国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8)《蜀道难》一诗中用善飞之鸟、善攀之猿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呼吸的紧张、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①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江上看晚霞②
王士禛
彭泽县前风倒吹,三朝③休怨峭帆迟。
馀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
【注释】①柳陌:两边长满柳树的道路。②此诗是王士禛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从广州北归,舟过彭泽时所作,《渔洋诗话》曾载其事:“江行看晚霞,最是妙境。余尝阻风小孤二日,看晚霞极妍尽态,顿忘留滞之苦。虽舟人告米尽,不恤也。”“小孤”即小孤山。③三朝:三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的第二句,诗人描绘渔村美丽的环境,柳陌、菱塘,错落有致,显出一种宁静优美的境界,透出一种平淡悠闲的风致。
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描绘夕阳西下,江上风平浪静,落日的余晖染红江畔的柳树,倒映在澄清的江水中,渔人打渔归来,叫卖鲈鱼。
C.第二首诗的第二句,写作者因“风倒吹”而泊舟“三朝”,拖延了归期,但作者全然不顾,泰然自若地说“休怨”,造成小小的悬念。
D.第二首诗写江上看晚霞以实写取胜,第二句以“三朝休怨峭帆迟”之心理衬托晚霞之美,尾句以“小谢诗”蕴含晚霞映照“青山”的清丽之美。
【2】赏析“馀霞散绮澄江练,满眼青山小谢诗”两句的艺术手法。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为悚然。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秋,沈一贯独当国,请增置阁臣。帝素虑大臣植党,欲用林居及久废者。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遣行人召之。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赓手笔也。三十三年,言官劾温纯及鲤,中使传帝意欲去纯。赓言大臣去国必采公论,岂可于劾疏报允。其冬,工部请营三殿。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三十四年,赓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礼部主事郑振先遂劾赓十二大罪,帝怒,贬振先三秩。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六年秋,命始下。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一月卒于官。遗疏陈时政,语极悲切。赠太保,谥文懿。赓醇谨无大过,与一贯同乡,睚给事中,以故蒙诟病云。
(摘编自《明史·朱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B.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C.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D. 帝营寿宫于大峪山/命赓往视/中官示帝意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编修,职官名,掌修国史、会要、实录的官吏,明朝隶属于翰林院。
B. 侍读,职官名,主掌教授太子经书,明代又称翰林侍读学士。
C. 礼部,古代官署,掌管嘉礼、军礼、吉礼、凶礼、宾礼及管理学务等。
D. 优诏,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奖励的诏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赓巧妙讽喻,委婉劝诫。万历年间,宫中兴建园林,当时朱赓担任皇帝的日讲官,恰好讲到宋史,就极力讲述“花石纲”对宋朝的危害,以此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
B. 朱赓淡薄名利,辞官不就。朱赓对功名利禄十分淡薄,担任礼部尚书时曾辞去职位,后来皇帝下诏让他以原官兼东阁大学士参与国家重要事务,他多次推辞不做官。
C. 朱赓敢于进谏,直陈看法。万历三十年秋天,朱赓上书陈说收取矿税的祸害,随后与沈一贯和沈鲤一起向皇帝呈送相关奏章,深刻揭露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
D. 朱赓年虽高迈,忠于国事。朱赓单独掌管大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等,没有实行,他就脱去官服到文华门恳求皇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浚河、缮城,赓力请俟之异日。帝皆纳之,不果行。
(2)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尤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回顾十二年来的学习历程,语文学习一直陪伴我们成长。语文课本上那些发散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已渐渐融进我们的血脉,不断滋育着我们的精神,并将让我们受益终生。下面这些句子,你是不是倍感亲切?请根据下面的情境作文。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⑧“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老人与海》)
⑩“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情境一:某杂志“成长故事·我的语文记忆”活动评选来自语文课本里对青年成长启发最大、影响最深的名言,请你在以上这些名言中选二到三个写一篇推荐文章,陈述你的推荐理由。
情境二:选择以上名言中的二到三个,深入分析其内涵,辨明其关系,并以它们作为立意基础,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