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到了,小明准备按照传统习俗邀上三五好友插菖蒲、包粽子、登高赋诗。
B.宋代把《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C.古代人们常常称对方的言论为“高见”“高论”,说自己的看法一般用词为“拙见”。
D.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2、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分歧(qí) 粗犷(kuàng) 侍弄(shì) 憔悴(qiáo)
B.应和(hè) 收敛(liǎn) 潜行(qián) 匀称(chèn)
C.绽放(zhàn) 贮蓄(chù) 淡雅(yǎ) 轻捷(jié )
D.黄晕(yùn) 倜傥(dǎng) 高邈 (miǎo) 刨根问底(páo)
3、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______)
A. 庇护(pì) 爱慕(mù) B. 俯视(fǔ) 乏味(fàn)
C. 惭愧(cán) 妒忌(dù) D. 囱(cōng) 矗立(chù)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我校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B)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C)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素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D)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A.A
B.B
C.C
D.D
5、朗诵组选择了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作品中的文字,该语段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①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②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③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④晴天里马儿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静谧(mì) B.聚集(jù) 粗犷(kuàng)
C.屋檐(yán) 高邈(miǎo) D.凄冷(qī) 菜畦(qí)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迫(qiáng) 矗立(zhù) 镐头(gǎo) 兀兀穷年(wù)
B.召唤(zhào) 呜咽(yè) 丁卯(mǎo) 九曲连环(qū)
C.澎湃(pài) 校对(jiào) 疙瘩(gē) 锲而不舍(qì)
D.殷红(yīn) 污秽(huì) 嗥鸣(háo) 鲜为人知(xiǎn)
8、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⑥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⑥须:等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太丘舍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3)先期一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为人若此 若: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B.下车引之 计日告之
C.遂止于野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其为人若此 其一犬坐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4】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9、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③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④ ,潭影空人心。 (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_______》)
⑥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⑦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⑧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10、爸爸最后的回应
叶倾城
①大概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有一次,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黑黢黢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此起彼伏的应答和笑声,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不停地逗她,她显得很无助,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微蹲身把她一牵。
②有段时间,她不大肯喊父亲。一次不知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她噎住了。
③她认识的父亲的一位同事过来,她该喊叔叔的,却死撑着只当看不见。那人道:“胡老师在呀,你喊一声。”像小孩一样大叫“爸爸”?在这安静严肃的成人世界,太羞人了。
④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
⑤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
⑥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但父母也缓慢地退场。
⑦她一直天真、糊涂、不大谙世事,父亲总说她长不大,说她到八十岁,还会是父母眼里的小孩。她却没想到,自己没那福分。
⑧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
⑨早上7点,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咽吐;8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10点,她去医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早在三个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
⑩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明年春天吧。”
⑪夜深了,父亲渐渐睡过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7点,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夜的女儿们去休息。
⑫8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8点半,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反应。
⑬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
⑭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唔”一声。
⑮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上的指数,一格一格跌落……8点53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
⑯痛与恨紧密相连。她抱怨苍天,抱怨鬼神,为什么不能给父亲多一点时间。于是,每一位桑榆暮年的老者,她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些时光。
⑰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此一生,她就是无父的人了,天气与心态,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在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唔”,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地方的父亲,回答了她的呼唤。
⑱刹那间,她跪在冰冷脏污的雪地里,泪如雨下。
⑲这一生,风来雨去,俯里仰外,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
⑳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
【1】第④段画线句“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她却没想到,自己没那福分”中“福分”是指?
【3】下列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内向的女孩,从小到大,一直就不喜欢叫爸爸。
B.文中从第⑨段到第⑮段,多次出现准确表达时间的词,既暗示了父亲即将告别人世,也写出了“她”对父亲即将告别人世的痛。
C.第⑯段,作者说“痛与恨紧密相连”。可以看出,父亲去世后,“她”就生活在痛中,生活在对这个世道的憎恨中。
D.本文不仅写出“她”对父亲的思念,也表达了“她”对一直有父亲陪伴生活的向往。
11、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腊梅
余秋雨
有一天早晨起来,天气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纷飞,整个院子一片银白。腊梅变得更醒目了,袅袅婷婷地兀自站立着,被银白世界烘托成仙风道骨,气韵翩然。几个年轻的病人要冒雪赶去观看,被护士们阻止了。护士低声说,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这般风寒?还不快回!
站在底楼檐廓和二楼阳台上的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着腊梅。有人说,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说大雪只会催开更多的蓓蕾。这番争论终于感动了一位护士,她自告奋勇要冒雪去数腊梅。这位护士年轻苗条,刚迈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间。她步履轻巧地走到腊梅前,捋了捋头发,便低头仰头细数起来。她一定学过一点舞蹈,数花时的身段让人联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终于直起身来向大楼微微一笑,冲着大雪报出一个数字,惹得楼上楼下的病人全都欢呼起来。数字证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腊梅反而增加了许多朵,没有凋残。
这个月底,医院让病人评选优秀护士,这位冒雪数花的护士得了全票。
过不了几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拥到了檐廊、阳台前。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几个眼尖的,分明已看到花枝地下的片片花瓣。雨越来越大,有些花瓣已冲到檐下,病人们忧愁满面地仰头看天,声声惋叹。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去架伞!”
这是另一位护士的声音,冒雪数梅的护士今天没上班。这位护士虽然身材颀长,却还有点孩子气,手上夹把红绸伞,眸子四下一转。人们像遇到救星样,默默看着她,忘记了道谢。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说红伞太刺眼,与腊梅不太搭配。护士嘴一笑。转身回到办公室。拿出来一把黄绸伞。病人中又有人反对,说黄色对黄色会把腊梅盖住。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
护士穿着乳白色雨靴,打着紫伞来到花前,拿一根绳子把伞捆扎在枝干上,等她捆好,另一位护士打着伞前去接应,两个姑娘互搂着肩膀回来。
春天来了,腊梅终于凋谢。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腊梅树前看一会儿。
各种树木都绽出了绿芽,地上的青草也开始抖起来,病人的面色和眼神都渐渐明朗,不久,这儿有许多鲜花都要开放,蜜蜂和蝴蝶也会穿墙进来。
病房最难的是冬天,冬天,我们有过一技腊梅。
这时,腊梅又萎谢躲避了,斑剥苍老,若枯枝然。
几个病人在打赌:“今年冬天,我要死缠活缠闯进来,再看,一回腊梅!”
护士说:“你们不会再回来了,我们也不希望健康人来胡调。健康了,赶路是正经。这腊梅,只开给病人看。”
说罢,微微红了点脸。
——节选
【1】围绕腊梅,文章记录了护士和病人之间发生的两个动人故事,请你概括叙述事件。
【再读·悟情感】
【2】品读语句,按要求答题。
(1)谁都明白,我们的腊梅这下真的遭了难。(读一读,标出重音,并简述理由。)
(2)好在护士们用的伞色彩繁多,最后终于挑定了一把紫绸伞。(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三读·明主旨】
【3】读完这篇文章后,同学们就文章主角和主题进行了讨论,你的看法呢?请根据你的理解参与他们的对话,表明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护士,腊梅的美和护士的心灵美交相辉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病人们,寒冬的腊梅和与疾病抗争的病人相互映衬。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平常无奇的粗瓷碗,触动了我们有关‘家’的记忆;日新月异的大深圳,触动了我们对‘国’的自豪……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记忆的人或事。
请以“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字词,组成一个完整的题目,或记叙抒情,或议论表达,或联想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