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面前,无数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奔赴抗疫一线,我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B.白求恩同志支持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
C.母亲节那天,小微送给妈妈一大束康乃馨,妈妈欢喜地说:“花这么漂亮,真是美不胜收啊!”
D.人一旦定下自己的目标,就应当一门心思地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前进,途中不能左顾右盼,见异思迁。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取缔(dì) 揩汗(kāi) 奠基(diàn) 拾级而上(shì)
B.哺育(bǔ) 怪诞(dàn) 愧怍(zuò) 间不容发(jiān)
C.校对(jiào) 蜷缩(quán) 信笺(qiān) 深恶痛绝(wù)
D.污秽(huì) 门槛(kǎn) 船舷(xuán) 九曲连环(q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深秋的刘龙台,火红的枫林与高远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犹如画卷美不胜收。
B.返校的路线大家出现了分歧,本想各得其所,但考虑到安全,还是一致同意走大路。
C.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性发展时期,切忌做事没有恒心、见异思迁。
D.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再次见到张老师的时候,他已是花枝招展、满面红光。
4、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B.颔联中“平”“阔”写出船行江上,风平浪静、视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C.颈联的“生”“入”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自然理趣。
D.尾联呼应首联,写诗人希望托北归的大雁捎信问候家中人,流露淡淡的乡思愁绪。
5、选出下列关于《朝花夕拾》说法有误的选项( )
A.《藤野先生》塑造了一位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教师形象。
B.《二十四孝图》宣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作者主张要向古人学习这些孝道做法。
C.《阿长与<山海经>》记叙了没有文化的长妈妈深爱孩子,为“我”买《山海经》的故事。
D.作者不喜欢衍太太,《琐记》中写到小时候认为她很和蔼,长大后发现她其实是个虚伪自私的人。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理雾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B. 星期六上午,春光明媚,同学们相约来到公园,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共享天伦之乐。
C. 我们在学习中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7、下列对本首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①楚江:与下向中“建业”都是指送别李胄的地点。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古属楚地,故称楚江。
A.首联点题,点明送别友人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描绘了一幅细雨朦胧的日暮景象。
B.颔联中“漠漠”“冥冥”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重”“迟”则暗示客行心情的沉重。
C.颈联“海门深”“浦树远”营造出广阔辽远的景象,表明诗人面对别离仍保持乐现的心态。
D.尾联直抒胸臆,将“沾襟”之泪水比做飘散的雨丝,表达送别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①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利:贪图。②俟:等待。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
问 其 银 数 遂 以 还 之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秀才何岳是个怎样的人?
9、古诗文默写。
主题 | 古诗文名句 | 出处 |
自然美景 | (1)水何澹澹,______。 | 曹操《观沧海》 |
(2)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 | 李白《峨眉山月歌》 | |
时代慨叹 | (4)______,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
思乡怀人 | (6)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7)运用拟人修辞,对友人的不幸遭遇表达深切同情与关怀:______,______。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
珍惜时间 | (8)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 《论语·子罕》 |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让· 乔诺
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②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 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 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我假装随便liū( )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 起去。
③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 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④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páo( )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 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liū( )达 páo( )根问底
【2】牧羊人出门种橡树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仿照示例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橡树
【3】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作赏析。
①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说说加点词的词性及其表达效果)
【4】“我”这一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1、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2】品味下列语句。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下列对文章第五段的朗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五段是作者心中最痛、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应该带着深沉而忧伤的情感去朗读。
B.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中的“没想到”应重读,目的是为了强调作者对母亲身患重病感到意外和痛心。
C. “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一句可以这样停顿:“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表示停顿)
D. 第五段的朗读时语速要快,语气要重,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沉痛的心情。
【4】文中母亲两次提议带“我”去北海看花有什么深意?
【5】阅读下列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文中第五段和链接材料同样是写对母亲的情感,两段文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12、根据要求写作。
你也一定有过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
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1、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写开去就好,要合理取舍。
2、“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3、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